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聖弗蘭西斯科山脈岩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聖弗蘭西斯科山脈岩畫大約在公元前100年到公元1300年間,位於下加利福尼亞半島中埃爾比斯卡伊諾保護區的聖弗蘭西斯科,是一個現今已經消失了的民族家園,這裡留下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岩畫之一。這些岩畫能完整的保存,完全歸功於當地乾燥的氣候以及幾乎與世相隔絕的自然地理環境。畫面上有人和許多種動物,包括哺乳動物、魚類、爬行動物以及鳥類,這些畫運用了非常複雜的顏色和技術。199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聖弗朗西斯科山岩畫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中文名 聖弗蘭西斯科山脈岩畫

外文名 Rock Paintings of the Sierra de San Francisc

所屬國家 墨西哥

所屬洲 北美洲

年 代 公元前100年到公元1300年

地 點 加利福尼亞半島中埃爾比斯卡伊諾

遺產描述

聖弗蘭西斯科山脈岩畫位於墨西哥南下加利福尼亞州北部[1] 。聖弗朗西斯科山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的中部,這裡大部分是險峻的岩石山地和荒涼的沙漠地帶,常年乾燥高溫。正因為有這樣的自然環境,這裡留下了古老的岩畫群,數量多,規模大,而且保存完好。岩畫被繪製在大山洞窟的岩壁或洞頂上,這裡地勢險峻,人跡罕至。作品形成於公元前1100年—公元1300年。岩畫畫面大部分描繪的是人與動物,有些畫大小與實物相等。在岩畫中經常可以看見攜帶武器的人,據推測,描繪的可能是戰鬥或狩獵場景。動物中有美洲獅、大山貓、鹿、等,有好幾種動物早就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銷聲匿跡。這些有岩畫的洞窟不僅是居所,也是祭祀場所,有的還是捕獲動物的陷阱,堪稱岩畫經典。特色:代表性的肖像畫,從比例上說是世界上最大岩畫藝術在這裡被發現,肖像畫儲藏在岩石隱蔽處,主要用紅色、黑色、黑色和白色描述人們和動物的形象。批准標準:1993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評為遺產的報告:世界遺產委員會第17屆會議報告。

岩畫特點

下加利福尼亞的乾旱半島在考古學上是北美洲至今還知之甚少的地區之一,該半島在歷史上處於邊遠地區的地理位置和惡劣的氣候和地形,並且考古學家更偏愛於對西南美洲和中美洲的研究,因而導致對該地區研究的落後,然而這是極為不幸的事情,因為半島的長期孤立狀態導致史前在這裡生活的人們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這些文化頗具有研究價值。 在這些文化中有一個非常吸引人的文化存在於半島腹地的聖弗蘭西科山脈地區。南部的瓜德羅普島的山脊地區,在史前獵人聚居區中似乎有畫紀念畫的習慣,這與該地區向南或向北的傳統是大不一樣的。代表性的肖像畫,在比例上說是世界上最大岩畫藝術在這裡被發現,這些肖像畫儲藏在峽谷里的岩石隱蔽處,主要用紅色、黑色、黑色和白色描述人們和動物的形象。這筆巨大的人類文化遺產已經被人們重視起來,1993年12月聖弗蘭西科山脈岩畫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名單中。在哈里·克羅斯比的描述中,這些岩畫通常比實際的尺寸要大得多,其中的動物畫面往往處於一種栩栩如生的運動狀態,而人物則往往處於呆板的靜止狀態。在這裡的數以百計的岩畫遺址在半島的中部得以保存,這裡是極為乾旱,年降雨量不足100毫米。儘管這裡是荒涼的地區,但在岩畫中卻記錄了非常之多的動物種類,其中有駝鹿、大角羊、叉角羚、美洲獅和野兔等。還有鳥類和海洋動物,諸如魚、海龜和黃貂魚等。顏料來自於當地的礦物資源,主要色彩有紅、黑、白、黃(極少)。圖案通常由白色畫邊框,其內或者填滿色彩或是畫上彩色的條紋,許多人或動物的身上都帶着箭或者矛。這裡發現的岩畫都是史前在這個島上居住的人們的作品,人們對該地區的考古了解得益於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在1992-1994年間所做出的工作 。系統的調查和精心選擇的挖掘岩動力或露天的岩畫使人們逐漸對這些畫和他們的作者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認識。放射性測年研究表明這些遺址主要繁榮於1500-500年以前。並且這些畫中相當大的一部分在兩個方面給遊行親眼看見他們的人留下深刻印象,一方面是濃烈的色彩完好的保存下來,另一方面是這些畫都放在現在遊人不能觸及的地方。有人推測這些高於地面9米處的岩畫是利用腳手架完成的。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大約在公元前100年到公元1300年間,曾有一個民族居住在位於下加利福尼亞半島埃爾比斯開諾保護區內的聖弗蘭西斯科山中,儘管這個民族現在已經消亡了,但他們卻給我們留下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岩畫之一[2] 。由於當地氣候乾燥,而且地理位置幾乎與世隔絕,所以這些岩畫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這些岩畫上描繪着人類和許多種動物,展示了人類與環境的關係,這些作品顯示出當時這個民族已經擁有了高度發達的文化。這些岩畫的內容、大小、準確的輪廓和豐富的色彩,特別是岩畫的數量,都使得該遺址成為這個獨一無二傳統的最好見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