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在「振興家鄉座談會」上的發言(馮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在「振興家鄉座談會」上的發言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在「振興家鄉座談會」上的發言》中國當代作家馮琯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在「振興家鄉座談會」上的發言

在座的各位同志:

大家好!

今天,我們縣的各位「父母官」親臨蘭州,主持召開「會寧籍在蘭工作人員振興家鄉座談會」,大家歡聚一堂,共商振興家鄉的大計,我和在坐的每位同志一樣,心裡有說不出的高興,我謹代表在蘭工作的會寧籍同志和曾在會寧工作過的在蘭老領導說幾句話。首先對會寧縣委、縣人大、縣政府、縣政協表示衷心的謝意,對全縣43萬父老鄉親表示懷念和敬意。

我們說,振興家鄉就得熱愛家鄉熱愛家鄉就得認識家鄉。我是土生土長的會寧人,對會寧的認識逐步加深的。50年代我在會寧做過一段時間的負責工作,跑的地方多了,了解的情況也就比較全面,認識到會寧確實是個好地方。那時的會寧有4多:糧多、油多、肉多、雞蛋多。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變化,農業生產的條件比50年代要好多了,現在保灌水地就有10萬畝。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富民政策重新激發了會寧人民的勤勞和智慧。再加上會寧現在的領導體察民情,熱愛會寧,下決心振興會寧,使會寧的面貌有了大的改觀。我接觸會寧的幹部、工人和學生較多,通過和許多同鄉的交談,我大概了解到,現在,全縣有三分之一以上農戶的存糧能吃3年多,有三分之一的農戶的存糧能吃兩年多,還有不到三分之一的農戶的存糧能吃一年或稍多一點的時間。我覺得這個估計有低不高。這說明會寧的形勢是好的,是令人鼓舞的。

去年我到北京,在孔廟碑刻上發現:光緒20年至30年的11年內,會寧就有進士6名。他們是劉慶篤、秦望瀾、蘇耀泉、楊思、蘇源泉、萬寶成。這 11 年總共開考 5 次,每次都有會寧人。光緒 30年,一次開考就有兩名進士是會寧人。明、清時會寧出了不少人才。全國有「無林不開榜」,甘肅有「無會寧不開榜」之稱,至於秀才、舉人那就更多了。我在這裡並不是讚美科舉制度,從上面說的事實中,我們可以看出,遠在明、清時代,會寧人的文化水平並不比其它地方差,也許還比周圍的縣高一些。高考制度恢復以後,1977年至1984年8年時間,會寧有3000多名學生考入大中專學校。不但在定西地區,而且在全省也小有名氣,這是值得我們引以自豪的。

會寧地大,全縣總面積有6400多平方公里,宜農、宜林、宜牧;會寧物博,有幾十種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礦藏資源;人才眾多,縣領導的施政方針、措施對頭得力。前些日子一位會寧同志對我講:從前有人問他「哪裡人?」他回答:「會寧人。」對方說:「噢,就是最乾旱的那個縣。」後來又有人問他:「你是哪裡人?」聽到他的回答後,對方說:「就是出過王大娘的那個縣。」近年來,又有人問他:「哪裡人?」當聽到他是會寧人時,對方有些羨慕地說:「哎喲!就是每年考上大學生最多的那個縣。」這說明,會寧的形象在外界人心目中也在發生變化,這和會寧的領導同志花費的心血是分不開的。為了振興會寧,必須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在蘭工作的會寧籍同志是一支重要的方面軍。繼去年7月發出集資辦學的倡儀後,隨後縣人民政府又聘請了一批顧問。為了召開好這個座談會,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丁俊武同志帶領工作組,專門在蘭州進行了半個月的調查摸底工作。最近,縣政府又由副縣長李迎春同志帶領幾位同志進行籌備工作,今天,縣上的領導同志幾乎全都親臨會議,使在蘭工作的會寧籍同志有愧對鄉親之感。有話說:「好男兒志在四方」,我認為不完全,應該再加一句:「好男兒不忘家鄉」。我們在搞好本職工作的同時,一定不忘父老鄉親的囑託,出力獻計,把振興會寧當做自己義不容辭的光榮職責。我和幾位老同志磋商,先對會寧的建設提幾點建議,一來表達心意,二來拋磚引玉。

一、教育方面

當前,會寧的教育基本上形成了一個布局合理,數量可觀的中、小學辦學網點,其特點是教師隊伍素質好、年輕、教風學風好。除繼續按縣上的決策抓好普通中、小學教育外,有必要狠抓兩件事:一是幼兒教育;二是大辦農職業中學和成人技術學校。許多教育家提出「開發兒童早期智力」。實踐也證明,兒童上過幼兒園與不上幼兒園大不一樣,會寧教師進修學校可以培訓幼兒師資。會寧是農業地區,開辦農職業中學培養出的學生可以直接參加振興家鄉的建設。另外,還可以把人數不少的高、初中畢業生組織起來,因地制宜地舉辦農副加工、財會、建築等技術學校,先投資於智力,然後事半功倍地在經濟建設上發揮效益。

二、在種植業、養殖業和加工業上下功夫

耕地多,地域遼闊是我們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的有利條件。在抓好種樹種草的同時,大力發展經濟作物,因地制宜地調整作物結構,增加經濟作物的品種,擴大經濟作物的面積,如:胡麻、黃豆、大麻、黨參、甜菜、葵花、籽瓜、西瓜、百合、各種水果、西紅柿、大蒜、紫花苜蓿等,這些已有種植的作物多多益善。同時還可以引進一些經擠作物。羊、馬、牛、豬、驢、騾、雞、兔,過去養的多,群眾很習慣,又有經驗。羊,一戶就養幾百隻,馬,一戶養100多匹,像過去鎖北塬的鎖家,新疆的細毛羊、秦川牛都可以引進來養,在北京的司理同志建議會寧養貓,這是值得重視的,俗話說:「雌牛不雌牛,三年五頭牛」,說明會寧人對養殖業早有重視,今天我們應更加重視。武威請來北京人幫他們加工細粉絲、豆乳等,在市場上打開了銷路,我們會寧有豐富的農副產品,搞加工業的潛力很大,前途當然很光明,例如可以把蕎皮做成枕頭芯出售,這樣搞,就是會做生意,解放前,北京有個高級糧店,出售的還有扁豆面和蕎麥麵,現在,我們為什麼不能把扁豆、蕎麥加工,拉到北京去賣。甜醅子,任何地方的人都愛吃,原料最好的是莜麥,而莜麥我們會寧有的是,我們不要光抓大的,對小的也不能放過,蘭州市的很多居民不大會醃菜,特別對會寧的醃菜,很欣賞,這方面有沒有生意可做?大家可以考慮。今後,對我們本地有出產的農副產品,能加工的要儘量想辦法加工,這樣,就由提供原料變為向市場提供商品,我們還可以搞一些勞動密集的加工業,如縫紉業,一台縫紉機140,150元,100台不到兩萬元,投資小,適宜我們縣上搞,高、初中畢業的女娃娃,有文化、心靈手巧,可以派她們到有名氣的服裝店學習縫紉,也可以高薪聘請上海等地退休的高級裁縫,讓他們帶徒弟、創牌子,目前,全國服裝暢銷,縫紉業的生產供不應求,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做一套考究的西裝手工費70元錢,一個裁縫一月做3套,就是200多元錢。

三、膽子要大,辦法要活

我們會寧人,吃苦耐勞,忠厚老實,是人公認的,但也存在思想保守、狹隘的弱點。這個弱點不克服,要振興,很難,希望縣領導帶頭,膽子放大,因為現在有中央的政策撐腰,沒什麼後顧之憂,膽子大了,辦法才能活,現在有句話:「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無才不興。」這幾年來,我們會寧可以說已經穩了,但還不富、不活、不興,要活,就要經商,要開闊眼界,目光投向周圍,投向全省,全國、沿海,甚至投向香港、世界,辦加工企業,向通渭學習,通渭的毛紡廠、味精廠多紅火,搞建築隊,向靖遠北灣學習,鄰近處都知道,北灣的建築隊很掙錢,我們要辦加工業,有兩難:一缺資金,二少技術,中外可以合資辦企業,我們也可以和外地合作辦加工業,利用人家的資金和技術,這方面,渭源、通渭等許多縣都在搞,我們可以放開手腳和鄰近的白銀、蘭州聯繫掛鈎,和外省、市掛鈎,和北京、廣州、深圳都可以掛鈎,這就需要信息。提供這方面的信息,是今天在座的各位同志的一個重要任務。人才從哪裡來?一靠本縣、二要聘請,外地的有些我們急需的人才,縣上無力培養的,可以選派人員到外地進修與本人簽訂合同,學習成才後最少要在會寧干十年八年。我們自己有人才,和別人搞協作,心裡有譜,腰杆子也硬。需要從外地聘請的,縣上需要什麼人才,可來蘭找今天在座的同志商量。向家鄉舉薦人才,這是我們每個同志義不容辭的責任,請縣上各位領導放心,以前我看縣誌,說會寧有礦藏資源,現在主要是底子不清,如大理石,定西地區有,會寧是否有,搞地質、礦業、化工的同志應助一臂之力,讓縣上採集標本,你們可以化驗、鑑定。還可以下去實地考察。總之,今天在座的同志,在搞好本職工作的同時,要把家鄉的振興放在重要的議事日程上。家鄉振興了,我們就無後顧之憂,更好地投身於本職工作。我們相信,在座的各位同志一定會從信息技術等各個方面給家鄉以切實有效的幫助。

最後,我建議在蘭的會寧籍同志都為家鄉的振興提幾條建議,寫成書面材料,寄給會寧縣商品生產辦公室,供縣領導參考。

謝謝大家![1]

作者簡介

馮琯,字瑩庵,又名一平,男,漢族,生於1922年2月,甘肅省會寧縣桃花山鄉教場社人;畢業於蘭州師範學校、西北人民革命大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