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GNSS反演大氣水汽的理論與方法
內容簡介
本書的主要內容包括:對國內外對流層延遲改正模型在亞洲、中國或者中國局部地區的精度進行分析,並建立適合局部地區的對流層延遲精化模型;對不同映射函數的精度和時間分辨率進行比較,分析不同映射函數在高度角不斷降低情況下的可靠性;驗證不同獲取地面氣壓(計算干延遲的氣象元素)的方法;研究不同的獲取局部地區大氣加權平均溫度的方法;分析濕延遲與大氣水汽轉換係數的影響因素,建立局部濕延遲與大氣水汽轉換係數模型;列舉了地基GNSS反演大氣[1]水汽的應用例子,並檢驗了其可靠性。
目錄
第1章緒論
1.1研究背景和意義
1.3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2章地基GPS反演大氣可降雨量的原理
2.1GPS信號延遲
2.2大氣可降雨量的推算
2.3濕延遲誤差分析
2.4轉換係數K誤差分析
第3章地基GPS天頂對流層延遲改正模型與方法研究
3.1引言
3.2天頂對流層延遲時間序列特徵分析
3.3亞洲地區EGNOS模型計算ZTD精度分析與改進
3.4UNB3m模型簡介及其在亞洲地區的精度分析
3.5UNB3m對流層延遲模型的改正及改正後精度評定
3.6本章小結
第4章區域天頂對流層延遲改正模型建立與分析
4.1引言
4.2廣西地區天頂對流層延遲改正模型建立與分析
4.3對流層區域建模及EGNOS模型適應性的研究
4.4本章小結
第5章動態映射函數在對流層延遲改正中的應用
5.1引言
5.2常用映射函數模型的比較
5.3動態映射函數應用於對流層延遲改正
5.4本章小結
第6章對流層干延遲計算關鍵技術研究
6.1引言
6.2天頂濕延遲模型對比分析
6.3獲取地面氣壓方法研究
6.4獲取地面氣壓的一種新方法
6.5本章小結
第7章大氣加權平均溫度計算方法研究
7.1引言
7.2新疆地區大氣加權平均溫度模型的建立與分析
7.3中國低緯度地區加權平均溫度模型建立
7.4一種獲取大氣加權平均溫度的新方法
7.5本章小結
第8章濕延遲與可降雨量轉換關係研究
8.1引言
8.2顧及地形起伏的中國低緯度地區區域轉換係數K
8.3西部地區Emardson模型的建立與分析
8.4顧及地形起伏的西部地區H模型的建立與分析
8.5本章小結
第9章基於地基GNSS反演大氣可降雨量的精度分析
9.1GAMIT計算大氣可降雨量精度分析
9.2基於ECMWF/MSLP插值氣壓的地基GPS反演大氣可降雨量精度分析
9.3基於新疆地區局部加權平均溫度的地基GPS反演大氣可降雨量精度分析
9.4GGOSAtmosphere插值Tm的地基GPS反演大氣可降雨量
9.5綜合ECMWF/MSLP插值PS和局地加權平均溫度模型計算的Tm反演GPS-PWV
9.6綜合ECMWF/MSLP插值Ps和GGOS插值的Tm反演GPS-PWV
9.7本章小結
第10章GNSS在氣象學中的應用
10.1引言
10.2用地基GPS遙感水汽研究武漢地區的大霧天氣
10.3霧霾嚴重期PM2.5與GPS可降雨量相關性分析
10.4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 ↑ 【地理乾貨】高中地理之大氣環境知識點整理,附高考地理中的大氣受熱過程,搜狐,2023-11-27
- ↑ 【25考研院校專業分析】第23期:氣象學 ,搜狐,2023-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