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地球另一邊的印象(吳建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地球另一邊的印象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地球另一邊的印象》中國當代作家吳建烈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地球另一邊的印象

——教育印象

這次去美國,哈佛大學是目的地之一。哈佛大學位於波士頓劍橋市,1636年由馬薩諸塞州殖民地立法機關立案成立,為感謝哈佛牧師的捐贈,1639年命名為哈佛學院,1780年更名為哈佛大學。美國45位總統中的8位畢業於哈佛大學,如早期的兩位亞當斯、兩位羅斯福,上世紀六十年代後的肯尼迪、喬治布什、奧巴馬,還有40位諾貝爾獎得主。哈佛大學的南校門寬不過兩米,進門後就是藏書135萬冊的四層樓圖書館。1912年當泰坦尼克號遊輪沉沒時船上還裝有一批哈佛大學的資料,同船的一位哈佛大學學生本來可以乘救生艇獲生,但為保全資料而喪生,母親為紀念犧牲的兒子,捐資350萬美元,修建了這座圖書館。我被這位學生和母親的哈佛情節所感動,這座圖書館實則就是哈佛精神的象徵和永存。圖書館對面50-60米處是座非常高的尖頂黃色教堂,教堂是紀念在南北戰爭中犧牲的哈佛學生而建。圖書館和教堂之間是一片開闊的綠草坪,每屆哈佛學生的畢業照都是在這片草坪上拍攝的,為國家、為種族平等而奮鬥、獻身的精神傳承在每個哈佛學子的靈魂中。我們在哈佛科技樓瞻看到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實物及創發者的照片,計算機有四米長,現在看起來比較陳舊,但現今的計算時代就是從這裡起步的,改變了人類生活的文明方式,看到它使人從內心對智慧的哈佛人不得不產生敬意之情。哈佛大學西門較寬大、汽車可以進出,上方是鐵質花樣,兩扇鐵欄門扇,毫不起眼,進門右側是四層粉紅色外牆的校長辦公樓,低檔矮小。就校舍而言,中國只要是掛高職學校牌子的大學樓都可以與哈佛媲美。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校園草坪上是學習的各種膚色的男女學生,從交談中了解到他們的學習任務很重,每一學年修完八門課程,每位老師每節課都布置大量的閱讀資料,平均每三天就得讀完一本幾百頁的書,學生根本就沒有閒暇時間,學校圖書館是不眠之夜,燈光通明,學生學習疲勞了就位而睡,醒來再學。

在餐廳裡邊吃飯邊閱讀或筆記,根本沒有單純吃飯更沒有閒聊一說,餐廳成為另一個閱覽室,聽後不由對世界第一學府和學子敬佩和羨慕,學業和吃苦是對等的,從這裡看到學問是怎麼得來的,不是當代的「頭懸樑,錐刺股」嗎?哈佛大學還有嚴厲的淘汰制,每年有20%的學生因學分達不到而被退學,學校教育學生「學習時的痛苦是暫時的,未學到的痛苦是終生的」。

哈佛大學暑假校園裡學習的學生

哈佛大學科技館陳列的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

我還從資料中得知華人郭鯤化曾在哈佛教授過中文和中國研究史,1882年肺炎病逝於哈佛大學,是晚清中國民間對美文化輸出的第一人。

波士頓的另一所知名大學為私立的麻省理工學院,擁有研發高科技武器和美國最高機密的實驗室,世界一流的計算機科學及人工智能實驗室,世界尖端的媒體實驗室。校內樓高也不過七八層,外形最別致的是葉頂音樂樓。三層高,樓頂是一片大綠葉。建築學院樓內有麻省理工學院校徽,了解到華人陳省身是理工學院終身數學教授。我們只觀看了學校外貌,沒有時間細緻了解。美國太平洋岸邊的舊金山南面,聖克拉谷地的斯坦福大學,被譽為「西岸的哈佛」,校園面積33平方公里,校內早期三層樓房全為西班牙式黃磚紅瓦三層建築。校園內高聳的圖書館樓的胡佛塔為標誌性建築,校園中足球場大的草坪廣場上,由紅色花構成大S形花壇,我漫步在這裡欣賞着周圍的教學樓實驗樓、比爾蓋茨捐建的電子大樓時,我心裡感慨,這就是國際上大名鼎鼎的斯坦福大學,我親自目睹了。該校是1884年美國加州州長喪失了16歲的獨生子斯坦福,用他家的農場為校址,1891年建成以兒子的名字命名以紀念,校訓是「自由之風水無停息」。現在的斯坦福大學由七個學院組成,2000人的教師團隊中有2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152位科學院院士。在校本科生7000人研究生8900人,斯坦福大學的畢業生在硅谷創造了谷歌、惠普、耐克、雅虎等大企業。這就是科教興國的體現。

中國每年有大批自費赴美留學生,據美國教育部2014年公布數字,當年有800名中國留學生被清退處理,其中的10%屬逃課、40%課不及格、20%是考試論文作弊。還有觸犯刑法的學生,家長還以中國理念去走路子疏通,因防礙公務被拘留。美國學校治學嚴謹,創新觀念、學術氛圍都比較好。

總之,對美國的印象是地大物博,自然條件相對較好,生態環境保護到位,經濟發達,社會基礎建設好,民眾生活富裕,福利保障體制完善,社會秩序和諧安定,各種膚色居民相處融洽。美國國內的這些景象,與美國政府在國際事務中顯示的蠻橫霸道的帝國主義嘴臉是截然不同的。

麻省理工大學的葉頂樓

看了世界最發達的國家後,我感到咱們的國家近年跨越式發展,在各方面的發展速度之快、力度之大、效果之顯著,令人欣慰。比如2004年我的家人住院,一天我在會寧縣醫院的自行車棚里數了32輛自行車、一輛農用車。2006年我到歐洲,除在荷蘭見到過自行車外,其他各國大街小巷都塞滿着汽車,我感慨中歐差距之懸殊。時隔10年,會寧今天也車滿為「患」。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科技水平大提高,社會基礎建設大發展,城市化水平由13%提高到50%(西方最高水平 70%),城鄉居住條件大為改善,實現九年義務教育、高等教育覆蓋面擴大,社會醫保、生活福利體制、法治理念起步。這一切的發展使我們的社會達到一個新的水平,國力上升到新的高度;這一切的發展都使人感到欣慰,但都有待進一步提高加快,這就更需要有雄心、有抱負、有理智的青年一代為之獻身奮鬥。實際上不論從事業發展、經濟效益諸方面來說,年輕人還是國內發展的機會更多,空間更大。從情理上,也更不負中華人文乳汁的哺育,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儘自己的赤子之心。

人經多見廣後,凡對事物的態度更趨於理性,接近實際。這就是旅美收穫。[1]

作者簡介

吳建烈,男,1939年生,中共黨員,會寧縣會師鎮人,中學高級教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