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埃塞俄比亞基督教

來自 全景視覺網 的圖片

埃塞俄比亞基督教埃塞俄比亞基督教各派的統稱。埃塞俄比亞總人口約6256.5萬(2000年),基督徒約4068萬,約占總人口65.02%。其中新教有宗派31個,約1162.9萬人,獨立宗派有7個,約11.6萬人,聖公會有宗派1個,約1000人,天主教有宗派1個,約42萬人,東正教有宗派3個,約3800萬人,新興宗派有2個,約1.9萬人。有6種語言的足本《聖經》譯本,12種語言的《新約聖經》譯本,4種語言的非足本《聖經》譯本。主要信仰東正教,其中埃塞俄比亞正教會有教堂2萬座;新教教會有:以馬內利浸信會、福音之光(Birhane Wengel)會、基督教會、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神召會、信義宗等。

聖經》是基督教重要的經典,在基督徒心中,《聖經》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是其信仰和生活的唯一準則。其具體包括《舊約聖經》和《新約聖經[1]。《舊約聖經》即猶太教的《聖經》,是從猶太教承受下來的。《新約聖經》是基督教的經典,共27卷,包括記載耶穌生平、言行的「福音書」,敘述早期教會情況的《使徒行傳》[2],傳為使徒們所寫的《書信》和《啟示錄》。

目錄

簡介

公元4世紀初,基督教由聖費魯門蒂斯(St.Frumentius)和提爾的愛德休(Edesius of Tyre)從敘利亞傳入當時的阿克蘇姆王國。451年,卡爾西頓公會議上反對基督二性論,同君士坦丁堡教會分裂而獨立,形成基督一性論教派,在埃及和埃塞俄比亞占主導地位,其宗教儀式使用科普特語,因此也被稱為科普特教會,並為埃塞俄比亞的國教。1622年,國王蘇孫約斯(Susenyos,1607—1632年在位)正式臣服於羅馬天主教,發棄絕誓願,拋棄基督一性論,王子瓦西里德(1632—1635年在位)繼位後,把所有天主教傳教士驅逐出境。至19世紀前,埃塞俄比亞禁止傳教活動。19世紀後半葉,各傳教會派遣傳教士進入東非。沙皇俄國利用科普特教會與俄羅斯東正教會的歷史聯繫,先後於1888年和1894年派出一些東正教神父、「宗教代表團」、武裝分遣隊等進入埃塞俄比亞,但由於法國殖民者和英國人的破壞而失敗。1896年,國王西奧多對外國傳教士採取強硬措施,一律予以監禁或驅逐。

一戰後,在塞拉西皇帝統治時期,天主教傳教會以各種形式重新進入埃塞俄比亞,並一度取得一定的地位。至1959年,埃塞俄比亞教會的都主教即阿布拿由科普特正教會牧首任命,教會開始獨立;1959年第一次由本國人擔任大主教,並改名為埃塞俄比亞正教會,教會元首享有牧首頭銜。當時憲法規定皇帝是教會的最高元首。由於這個教會同國內最大民族安哈拉族關係密切,在全國居民中約有45%人信奉基督教(科普特基督徒占98%),於是在相當長時期中成為帝國政權的重要支柱之一,在國家生活的各個領域都有較大影響。在帝國時期,全國設立15個主教教區,最高機構為由大主教主持的主教會議。大主教為皇室委員會成員。該教會在全國占有48%的土地。1974年,海爾·塞拉西皇帝被廢黜,軍政權曾對銀行、保險公司等實行國有化,並頒布「農村土地國有化」法令等,對宗教打擊極大,發生一些衝突,但政權基本上執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大主教是阿布拿特克爾·赫馬諾特。1977年6月,首都亞的斯亞貝巴的新任大主教保羅斯·澤杜阿就職。新教在埃塞俄比亞的歷史較短。1978年3月,首都亞的斯亞貝巴有200名宗教領袖(包括伊斯蘭教、科普特教會和新教)宣布支持社會主義埃塞俄比亞,並宣布:「不論現在和將來,信仰都不應成為具有政治目的的因素。」1991年後,實行宗教自由政策。埃塞俄比亞禮儀使用吉茲語,作為口語在早期中世紀絕跡。埃塞俄比亞基督教具有獨特的猶太特色,其《聖經》另外包括《千禧年書》和《以諾一書》。

參考文獻

  1. 《聖經》為什麼分舊約和新約,我愛歷史網,2021-04-27
  2. 《使徒行傳》與早期教會的建立,新浪博客,2011-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