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苞白山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大包白山茶)
前往: 導覽搜尋

大苞白山茶是1958年才公諸於世的,它的模式村本采自九龍半島,60年代復在廣東陸豐及大埔相繼發現,分布零星,經過勘查,包括模式產地僅有的兩叢灌木在內,已發現的也不過4-5叢,隨時有被毀滅的危險,極須設法保護。大苞白山茶屬於珍稀瀕危植物。

生態特性

產地屬於中國東部南亞熱帶範圍,向南楔入北熱帶北緣,處在北回歸線附近[1]。廣東東部沿海低海拔地方,深受海洋季風的影響,生境的水熱條件較優越,年降雨量為1600-2200毫米,氣候濕潤以至潮濕,雖有一定的冬旱,但多霧,空氣濕度大,年平相對濕度在80%以上,年平均溫21-22℃,夏季長達6個月以上,沒有冬季,極端最低溫3-5℃。大苞白山茶為林下、石隙灌下,耐庇蔭。生于山谷潮濕的岩縫間,耐瘦瘠。

地理分布

模式產地在九龍半島的大霧山南坡的城門水塘,海拔350米的山谷。此外在廣東陸豐縣八萬的羅經漳林場,大埔縣庵田及萬畝林場等地也偶有分布。

大苞白山茶在廣東陸豐及大埔相繼發現,分布零星,經過勘察,包括模式產地僅有的兩叢灌木在內,已發現的也不過4--5叢。

生長習性

生長於低海拔丘陵山地的水邊、林緣和疏林中,耐蔽蔭,耐瘠薄。分布區氣候年均溫20.7-21.7℃,一月均溫11.4-14.0℃,七月均溫28.1-28.5℃,年均降水量1510.4-2076.8毫米,年日照時數1695.0-2039.2小時,日照百分率39-46%,相對濕度78-82%。

面臨威脅

中國人口眾多,開發歷史悠久,在被子植物中,材質優良的森林樹種和藥用、經濟植物從來都是開發的重要對象,因此中國被子植物的物種多樣性受到了嚴重破壞,因其樹幹、根或全株作商品貿易而遭到嚴重破壞,致使各自的分布區面積急劇縮減,野生資源明顯減少。根據已有資料估計,中國被子植物約有4000種受到各種各樣的威脅,列入珍稀瀕危保護的植物約1000種,其中分布區極窄、植株很少的極危種,大苞白山茶在IUCN紅色名錄-中國極危瀕危植物名錄[2]

保護

保護價值

大苞白山茶為我國特產而又非常稀有的植物,是山茶屬里具有形大、數量多而又不脫落的苞被片,離生的雄蕊,5數的子房室等較多原始特徵,在研究山茶屬的系統發育和區系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保護措施

對已查明的植叢應由當地的林業局環保局進行標記或圍欄等辦法,加以保護,並進行繁殖。

栽培要點

深秋果實成熟時採種,晾乾後立即插種,不宜貯存太久,以免隆低發芽率,苗床要蔭蔽。還可在4-5月用第2年的枝條扦插繁殖,苗床溫度保持24°-28℃的溫度,相對濕度95%,有利於促進髮根。

參考文獻

  1. 山茶科 大苞白山茶(dabaobai shan cha) ,新浪博客,2006-07-06
  2. 中國珍稀瀕危植物名錄,中國珍稀瀕危植物信息系統,1987-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