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唐中興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唐中興頌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作品名稱;大唐中興頌

作者;顏真卿

創作年代;唐代

文學體裁;書法

'''大唐中興頌'''》是顏真卿書法進入成熟時期的代表作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全篇布局十分緊密,真力彌滿,字實撐格,給人一種向外的膨脹感,充實茂朴,氣勢恢弘,字裡行間有金戈鐵馬之氣,拳拳報國之志,並映射着時代的進取精神。宋代歐陽修在《集古錄》中云:氣書字尤奇偉而文辭古雅。清代人楊守敬在《學書邇言》中云:《中興頌》雄偉奇特,自足籠罩一代。清代人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云:氣平原《中興頌》有營平之蒼雄。明代王世貞在《貪州山人稿》中云:字畫方正乎穩,不露筋骨,當是魯公法書第一[1]

大唐中興頌

大唐中興頌》新訪

(原刊於《中國書畫》2007年第2期)

(張同標的美術史)

碑林多集中在我國北方地區,南方的甚少,湖南的浯溪碑林是較為知名的一處。但浯溪碑林其實是碑銘少而摩崖多,摩崖中的《大唐中興頌》,元結撰文,顏真卿書丹,歷來膾炙人口,尤負重名。元結(712~772年),字次山,河南魯山人。「雅好山水,聞有勝絕,未嘗不枉路登覽而銘贊之。」①元結曾兩次出任湖南道州刺史,五過浯溪②,對浯溪的山水十分喜愛,留下了不少詩文。元結還喜愛將自己撰寫的詩文請人書丹刻石,其詩《浯溪銘》刊刻後,與陸續撰刻的《峿台銘》、《廎銘》,合稱「三吾銘」或「三吾碑」。「三吾銘」都是篆書摩崖,是罕見的唐代篆書精品。後來,又有顏真卿書丹的《大唐中興頌》。自此,浯溪始為人重。後世又紛紛題刻,現存各類碑刻489方,浯溪石刻群遂成為湖湘南部獨特的人文景觀。

浯溪匯入湘江的地方,有西峰、中峰、東峰等三峰並峙,西峰最低,中峰最高,但海拔相差不出十米,浯溪碑林的絕大部分石刻都集中在這裡。中峰西臨湘江,懸崖壁立,其下即著名的《大唐中興頌》。

與所有的摩崖石刻一樣,摩崖石的好壞,都是一個先決條件。中峰下的這一片石壁,高寬都在5米左右,石色清潤,質理緊細。「最為難得的是,浯溪屬石灰岩,即成層岩。他處每層約六七尺不等,層間空隙亦二三寸不等,故崖間常有古樹,枝椏橫出。而這裡的石壁則石層緊密,不現層縫,平坦如削,質理緊細,是天造地設的刻碑的好地方」,這為鐫刻《大唐中興頌》提代了良好的材質基礎,前人稱此石壁為「一絕」。《大唐中興頌》的元次山文、顏魯公書,與這境象清絕的山光嵐氣,曾經被並稱為「三絕」。因而《大唐中興頌》又被稱之為「三絕碑」。從北宋仁宗皇祐年間開始,就在碑前建「三絕堂」,遊人可登臨其上,把酒臨風,其悠悠然哉!現在,碑前是一座鋼筋水泥的二層的亭子,遊人可以登上亭子細細觀摩高處的碑文。亭子與碑面之間有一道護欄,不免會給拍攝照片帶來一些小小的麻煩。

簡介

大唐中興頌》占據了大部分壁面。《金石萃編》稱「碑高丈二尺五寸,寬丈二尺七寸」③,高寬都在450厘米左右。左行直書,21行,滿行20字,不計題名款署,序頌共有263字:「天寶十四載,安祿山陷洛陽。明年,陷長安。天子幸蜀,太子即位於靈武。明年,皇帝移軍鳳翔。其年復兩京,上皇還京師。於戲!前代帝王有盛德大業者,必見於歌頌。若今歌頌大業,刻之金石,非老於文學,其誰宜為!頌曰:噫嘻前朝,孽臣奸驕,為昏為妖。邊將騁兵,毒亂國經,群生失寧。大駕南巡,百僚竄身,奉賊稱臣。天將昌唐,繄曉我皇,匹馬北方。獨立一呼,千麾萬旟,戎卒前驅。我師其東,儲皇撫戎,盪攘群凶。復服指期,曾不逾時,有國無之。事有至難,宗廟再安,二聖重歡。地辟天開,蠲除襖災,瑞慶大來。兇徒逆儔,涵濡天休,死生堪羞。功勞位尊,忠烈名存,澤流子孫。盛德之興,山高日升,萬福是膺。能令大君,聲容沄沄,不在斯文。湘江東西,中直浯溪,石崖天齊。可磨可鐫,刊此頌焉,何千萬年!」

  就在安史之亂基本結束的這年,歷經離亂之苦的元結感到「地辟天開,蠲除妖災,瑞慶大來」,乘興寫下了這篇頌文,所謂「歌頌大業,刻之金石」是也。作為親身經歷戰亂,曾經領軍平叛的元結,理所當然地對戰亂平息表達了歡欣鼓舞之情。碑文後署「上元二年(761年)秋八月撰,大曆六年(771年)夏六月刻」,從撰文到刻碑,過去了整整十年光陰,只是這時的元結似乎不再像當年那樣激動了,刻碑前夕所增的頌文末尾六句稍顯勉強,「末篇三章頗辭費,筆力未能復鏗鏘」。

經歷

天寶十四年(755年)發生的「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次年,長安淪陷,唐玄宗匆忙南逃至四川。同時,太子李亨逃往靈武(在今寧夏境內),在郭子儀、李光弼等一班西北將領的支持下,不告而即皇帝位,是為唐肅宗。就在肅宗即位的這一年,元結也舉家逃亂於「邑南猗玗洞」,居二年。乾元元年(758年)元結「招集鄰里二百餘家,自猗玗洞奔襄陽」。同年,又移家江西瀼陽。乾元二年(759年)由國子司業蘇源明薦,肅宗召元結詣京師,擢右金吾兵曹參軍攝監察御史,出充山南東道節度參謀。上元元年(760年),史思明南犯,元結在泌陽屯兵據險,「全十五城。以討賊功遷監察御史里行。這年九月,「帝進結水部員外郎兼殿中侍御使」,佐呂諲府,為荊南節度使判官,「將荊南之兵鎮於九江」。 (以上略據《新唐書》本傳、顏真卿《元次山碑》)上元二年(761年),歷時數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基本結束,元結在江西九江任上乘興寫下了這篇《大唐中興頌》。摩崖上的銜名「尚書水部員外郎兼殿中侍御史荊南節度判官」,正是元結此時的官職。十年後,元結居母喪,隱居浯溪。徜徉於浯溪山水之間,面對這天造地設的石壁,不免勾起了當年「刻之金石」的宿願,所以臨時又加上「湘江東西,中直浯溪,石崖天齊」等六句,並請顏真卿書寫刻石,這才有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大唐中興頌》摩崖。

大唐中興頌》刻於「大曆六年(771年)夏六月刻」,這年三月,顏真卿罷江西撫州事,摩崖銜名作「金紫光祿大夫前行撫州刺史上柱國魯郡開國公」,知顏真卿書碑時,在大曆六年前閏三月卸任江西撫州刺史之後,這年六月之前,可推想書碑當在四五月間。④

大唐中興頌》見於《元次山集》卷六。序用散句,字數極少,卻把「安史之亂」的來龍去脈交待得清楚明了。頌文仿秦始皇金石刻辭的體例,三句一韻,共十五韻。《浯溪志》將前人對《大唐中興頌》文章的評價總結為四點:第一是頌詞高簡古雅,得雅頌之遺;第二是義正辭嚴,忠肝義膽,是左氏之遺緒;第三是金石之音,星斗之文,雲煙之字;第四,這是稀有的雄文,更是元結的得意之作。

作品魅力個性

屢有前人說這篇文章是元結最為人知的作品,未嘗不藉助於顏真卿書法的魅力。許永《浯溪顏元祠堂記》:「次山之文,無慮數萬言,而《中興頌》獨傳天下,亦魯公字畫有助焉耳。由是言之,字畫必資忠義而後顯,而文章必托字畫而後傳,其勢然也。」浯溪石刻有題詩曰「一銘兩手筆,宇宙雙傑作」,「慨此連城璧,業炳此昭代勛」。

有些前人以為《大唐中興頌》是顏真卿親到浯溪書丹於懸崖的,但並無確切的依據。至於有些詩文中描述的:「想魯公當年竦身雲霄中,握如椽筆,撼天門,呼帝座,以殺賊之餘憤,快書頌文,浩然一往,氣塞天地。」純是文人生花妙筆好文章,但不是信史。顏魯公書寫《大唐中興頌》時,已經63歲,它體現了顏楷成熟時期的典型風格。顏魯公晚期的書法名作較多,如《家廟碑》之莊重,《仙壇記》之秀穎,《元魯山銘》之深厚,而《大唐中興頌》則雅厚森嚴,雄深肅穆,可以這樣說,「至《中興》以後,筆力迥與前異」⑤。《大唐中興頌》是顏魯公書法進入成熟時期的典型代表,放筆直寫,一任自然,精嚴的法度已升華為平和的從容。

大唐中興頌》的點畫圓渾厚實,注重書寫時力量的充沛暢達,粗壯而不臃腫。字形以寬闊取勢,四周向外拓張。外密內疏,中宮舒展,布白於字中。筆勢緩緩而行,捺腳重拙含蓄。比起他中年時期的碑刻,此碑的字形和氣勢顯得更為舒展和開張,那種橫細豎粗、蠶頭燕尾的樣式已逐漸在淡化,似拙反奇,平中求險。他損益「橫鱗豎勒」的筆法所導致的筆墨的滯重,發展了外拓的筆法。顏真卿完全取消了二王的書意餘韻,確立了格法嚴謹的唐楷風格,《大唐中興頌》表現出一種氣度恢宏的威武剛烈風度。

此碑字徑在20厘米,不僅碑面最大,字形也最大,因外顯得格外的正大渾闊。歷代書法創作的經驗告訴我們,楷書大字是相當難寫的,因而宋代黃庭堅說「大字無過《瘞鶴銘》,晚有名崖《中興頌》」 晚有石崖頌中興」,將《瘞鶴銘》、《中興頌》兩者作為大字的代表。《瘞鶴銘》也是摩崖擘窠大字,字體寬綽,蕭疏淡遠,飄飄然似有仙氣,饒有江左風氣息。而《中興頌》蒼莽奇偉的風格特徵,與《瘞鶴銘》截然不同。他以「力拔山兮氣蓋世」式的壯美風格著稱,體現顏真卿慷慨正直的個性。

歷代評論家無不這對一點再三致意:明王世貞《弇州山人稿》:「字畫方正平穩,不露筋骨,當是魯公法書第一。」明盛時泰《蒼潤軒碑跋》:「魯公書之翹然者,在《八關齋記》上。」清楊守敬《學書邇言》:「《中興頌》雄偉奇特,自足籠罩一代。」清楊賓《大瓢偶筆》:「古勁深穩,顏平原第一法書也。」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平原《中興頌》有營平之蒼雄。」⑥摩崖碑已頗多漫幻剝蝕,我們前往觀摩時,碑上糊上一層宣紙,捶拓施墨,字口凹凸,石花斑駁,更顯出蒼蒼莽莽的金石氣息,「反得石中韻勝」⑦。

從《大唐中興頌》中我們似乎能領略到唐王朝的開拓、奮發的氣魄和自信心,同時,似乎也更能體味蘇東坡「書止於顏魯公」、「天下之能事畢矣」⑧的發自內心敬佩的讚嘆了。

顏真卿是唐楷的巔峰書家,《大唐中興頌》又是他成熟時期的優秀作品,以至於前人常說此碑當為魯公書法第一。所以,元代的郝經接過東坡的話,接着說「書至於顏魯公,魯公書至於《中興頌》,故為岀家規矩準繩之大匠。……森森如劍戟,有不可犯之色」⑨。二公之評可謂精確不移。《大唐中興頌》用筆健挺樸質,不屑修飾,依崖石取勢,自由自在,無拘無束,恍如壯士披甲,不屑屑於絲絲毫毫的女兒簪花情態。佇立《大唐中興頌》摩崖之前,跂足翹首,顏魯公那驚天地泣鬼神的浩然正氣逼面撲來。的確,我們欣賞顏魯公的書法,總有一種如對至尊,肅然起敬的感覺⑩。

元結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先驅,魯公則是唐代楷書的傑出代表和集大成者,二公合作撰書《大唐中興頌》,自是珠聯璧合。更重要的是,元顏二公都是平定安史之亂的功臣,他們目睹了這場災亂,又親眼看到災亂正趨於平靜,大唐正走於中興。因而,品讀《大唐中興頌》,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它所涉及到的人文風光、文學、藝術和曾經的歷史風雲。可是當前學界對碑刻的認識,已由傳統的考經證史,逐步轉化為單一狹窄的書法品讀。其實,碑刻摩崖涵括了四部二氏之學,它們能涉及到學術研究的各個方面。

(作者為湖南工業大學包裝設計藝術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任軍偉

注 釋

①顏真卿《顏魯公文集》卷五《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本管經略使元君表墓碑銘》,《四部叢刊》本;顏真卿書《元次山碑》(拓本),武漢市古籍書店影印本。

②據《浯溪志》,五過浯溪分別是:廣德元年(763年)九月、永泰元年(765年)夏、大曆元年(766年)三月、大曆元年冬、大曆二年(767年)春二月。大曆二年所撰《浯溪銘》稱「遂家溪畔」,則浯溪始建之年可能在大曆元年。見桂多蓀《浯溪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③王昶《金石萃編》卷九十六《大唐中興頌》,掃葉山房1921年版。

④留元剛《顏魯公年譜》、黃本驥《顏魯公年譜》,兩本均影印於《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第九冊。一不記書碑事,一雖記而不記月份,據此可知,魯公書碑的時間尚難以確定。

⑤《宣和書譜》卷三,叢書集成初編本,中華書局1985年版。

⑥馬宗霍《書林藻鑒》,文物出版社1984年5月版。

⑦郝經《陵川集》卷十二《書磨崖碑後》,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⑧蘇軾《東坡全集》卷九十三《書吳道子畫後》,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⑨郝經《陵川集》卷十二《書磨崖碑後》,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⑩劉正成《中國書法鑑賞大辭典》,大地出版社1989年10月版。

唐朝書家——顏真卿

顏真卿唐中宗景龍三年(公元709年)——唐德宗貞元元年(公元785年),終年77歲,琅邪臨沂(山東臨沂)人。字清臣。是中唐時期的書法創新代表人物,楷書端莊雄偉,氣勢開張。行書遭勁舒和,神彩飛動。他的書法,既有以往書風中了氣韻法度,又不為古法所束縛,突破了唐初的墨守成規,自成一幅,稱為「顫體」。宋歐陽修評論說:「斯人忠義出於天性,故其字畫剛勁獨立,不襲前跡,挺然奇偉,有似其為人。宋朱長文《續書斷》中列其書法為神品。」並評說:「點如墜石,畫如夏雲,鈎如屈金,戈如發弩,縱橫有象,低昂有態,自羲、獻以來,未有如公者也。」

魯公是書史上居承先啟後地位的偉大人物,他的正書,向以博厚雄強着稱,「鋒絕劍摧,驚飛逸勢」,以顏世家廟碑為代表;至於摩崖大家,氣勢磅礴,以大唐中興頌最着;至最高境界,表現沖和淡遠之韻致者,則推李玄靖碑。行草道勁秀挺,古意盎然,以祭侄稿為第一。

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唯一能和大書法家王羲之互相抗衡,先後輝映的,就是顏真卿了。他的書法,以楷書為多而兼有行草。用楷書所寫之碑,端正勁美,氣勢雄厚。他生於楷書流行之際,與王羲之之典型相對,導開書法新風氣。

顏真卿是進士出身,他是在任平原太守時始聞名於世。安祿山起兵范陽時,河北各郡皆降服,唯有顏真卿固守平原城,為義軍盟主,為唐朝盡力。最後他奉德宗之命,前往叛將李希烈處勸降,不幸遇害。而他一生忠烈杯壯的事跡,更是提高其於書法界的地位。顏真卿的字宛如其人,自始至終均用正鋒,因此所謂顏法的定型化筆法其藝術價值較少,但此筆法卻能充分發揮男性的沉着,剛毅。

中唐以後,由於藩鎮割據,兵連禍結,舊有的制度已經呈現瓦解之勢。顏真卿起而建立楷書新典範,正是重建新秩序的一種心經呈理反映。但是,規矩森嚴的楷書與當時的社會背景畢竟是有距離的,因此唐末以後,書法藝術的發展便集中表現在行草書方面,古典的典範終於讓位給個人主義的抒情作風了。

顏真卿的書法,號稱顏體,有他獨特的風格和筆法。他所留下的碑帖很多,後世的書法家認為從他的一些碑帖中可以找到「圓筆」的痕跡,和其他書法家的「方筆」不同。

顏真卿被使用圓筆的書法家奉為開創者。他和使用方筆的王羲之,都對後世產生既深且遠的影響。

顏真卿現存的書法作品有:多寶塔碑,顏氏家廟碑,顏勤禮碑,麻姑仙壇記,祭伯文稿……等。他和唐詩另一位以楷書成名的書法家柳公權,被人合稱為「顏柳」。

他的書跡作品眾多,據說流傳下來的有130多種。為後人重視的楷書有楷書《多寶塔》、《東方畫贊碑》、《麻姑仙壇記》、《郭家廟碑》,《顏勤禮碑》等,這些碑刻楷書,有個性,有特點,有正面不拘,莊而不險的氣勢,但筆畫橫細豎粗及捺腳空腹過大之處,在學習時應求其神韻,不應單純追求形似。他的行書《祭侄季明文稿》是懷着悲憤的心情創作出來的佳作,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行書還有《爭座位帖》、《裴將軍帖》等。

多寶塔碑》,全稱《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佛塔感應碑文》:楷書,岑勛撰文,徐浩題額。字體勻稱,豐腴。唐玄宗天寶十一年(公元725年)四月立。碑存陝西西安碑林。

出版社: 廣西美術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6月1日)

叢書名: 歷代珍藏碑帖精選系列

平裝: 180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8

ISBN: 7807465786, 9787807465782

條形碼: 9787807465782

商品尺寸: 34.2 x 24.8 x 1.4 cm

商品重量: 699 g

品牌: 廣西美術出版社

ASIN: B00405M4AA

內容簡介

歷代珍藏碑帖精選·大唐中興頌:顏真卿(宋拓本)》是顏真卿書法進入成熟時期的代表作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全篇布局十分緊密,真力彌滿,字實撐格,給人一種向外的膨脹感,充實茂朴,氣勢恢弘,字裡行間有金戈鐵馬之氣,拳拳報國之志,並映射着時代的進取精神。宋代歐陽修在《集古錄》中云:氣書字尤奇偉而文辭古雅。清代人楊守敬在《學書邇言》中云:《中興頌》雄偉奇特,自足籠罩一代。清代人康有力在《廣藝舟雙楫》中云:氣平原《中興頌》有營平之蒼雄。乙明代王世貞在《貪州山人稿》中云:字畫方正乎穩,不露筋骨,當是魯公法書第一。乙品讀《歷代珍藏碑帖精選·大唐中興頌:顏真卿(宋拓本)》,我們不僅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它所涉及到唐代中興時期的輝煌:以及那個年代的文學藝術、人文思想和曾經的風雲歷史,同時還可以領略到大唐王朝的開拓、奮發的大無畏的氣魄和時代精神。《歷代珍藏碑帖精選·大唐中興頌:顏真卿(宋拓本)》是顏真卿唯一的大楷作品,在顏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一千多年來為書家研讀必備的範本。《歷代珍藏碑帖精選·大唐中興頌:顏真卿(宋拓本)》記錄了平安祿山之亂,頌大唐中興之事。此碑石質堅硬,經千餘年的風雨侵襲,但尚保存完整,給後人留下了十分珍貴的遺聲由於此碑刻是摩山壓書就,顏真卿採取了遇長即長,見短就短的方法,通篇碑文用中鋒和圓筆書之,但既不顯得臃腫,也不瘦削,字形以寬闊取勢,外密內疏,中宮舒展,布白恰到好處。此時的顏書已完全淡化了三一王的書意餘韻,確立了豪邁嚴謹的唐楷書風,與中期的顏書風格相比顯得更力舒展和大氣。顏真卿在書碑時吸取了北碑、古籀的精華,同時也參人了篆隸的筆意,使之古拙耐看。該碑文無一弱筆,可謂氣歌顏巍峨乙,百看不厭。《歷代珍藏碑帖精選·大唐中興頌:顏真卿(宋拓本)》一改早期顏書中的橫輕豎重,蠶頭燕尾的特點,說明了顏真卿直到晚年還在不斷的探索求新,開拓進取,也表現了其書法大家駕馭巨幅作品的功力和戎馬將軍的豪情壯志。顏真卿在此石刻中有一個令人驚奇的、獨特的、創造性的書寫排列字法,即在豎式書寫中,採用了從左到右的打破常規的做法,使後人大開眼界,感嘆顏公創造性的魄力和自信心

今根據收藏者所提供的此碑的宋拓本付梓,以饗同好。

參考來源

100秒告訴你顏真卿《大唐中興頌》是怎麼來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