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戟炮製方法與飲片性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戟炮製方法與飲片性狀
目錄
【藥材來源】
大戟為茜草科植物紅大戟Knoxia valerianoides Thorel et Pitard或大戟科植物大戟Euphorbia pekinensis Rupr.又名京大戟的乾燥根。野生或栽培。春季未發芽前或秋季莖葉枯萎時採挖,除去殘莖及鬚根,洗淨乾燥。
【古代炮製方法】
劉宋時代有海芋葉拌蒸(《雷公》)。唐代有熬令變色、炒令黃色(《外台》)的方法。宋代有麩炒、水煮、漿水煮、米泔水浸、酒炙(《總錄》)、生薑汁和面裹煨(《聖惠方》)等方法。金、元時代增加了酒浸(《瑞竹》)、醋浸煮(《儒門》)的方法。明、清時代又增加了醋浸炒(《景岳》)、蒸製(《入門》)、鹽水炒(《串雅補》)等炮製方法。
【現代炮製方法】
1、生大戟: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曬乾,篩去碎屑。 2、醋大戟: (1)取淨大戟片,加入定量米醋拌勻,稍悶潤,待醋被吸盡後,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干,取出晾涼,篩去碎屑。 (2)取淨大戟,置煮製容器內,加入定量米醋和適量水,浸潤約1~2小時,用文火加熱,煮至醋液被吸盡,取出,晾至六七成千時,切厚片,乾燥,篩去碎屑。大戟片每100kg千克用米醋30千克。
【飲片性狀】
生紅大戟為不規則長圓形或圓形厚片,外皮紅褐色或紅棕色,周邊粗糙;片面紅褐色,或棕黃色,中心棕黃色;質堅韌;氣微,味甘,微辛。大戟為不規則長圓形或圓形厚片,表面棕黃色或類白色,纖維性,周邊灰棕色;質堅硬;氣微,味微苦澀。醋大戟色澤加深,微有醋氣。
【炮製目的】
大戟味苦性寒,有毒。歸肺經、脾經、腎經。具有瀉水逐飲,消腫散結的功能。用於水腫,水臌,痰飲,胸脅積液,瘰癧,癰腫瘡毒等。 京大戟瀉水逐飲的功能較強;紅大戟消腫散結之功為好。生大戟有毒,瀉下力猛,多外用,用於蛇蟲咬傷,熱毒癰腫瘡毒等證。醋制後能降低毒性,緩和竣瀉作用,用於水腫喘滿,胸腹積水,痰飲結聚等證。
【應用選擇】
1、生用 (1)水腫:常與牽牛、木香、煨豬腎同用,用治水腫,腹大如鼓,如大戟散(《活法機要》);若與廣木香同用,用治水氣腫脹(《綱目》);若與牽牛子、紅棗同用,用治腹水脹滿(《新疆中草藥手冊》)。 (2)懸飲或支飲:常與芫花(熬)、甘遂、大棗同用,具有攻逐水飲的作用,用治懸飲或支飲,停於胸脅,咳唾胸脅引痛,心下痞鞭,乾嘔短氣,頭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水腫腹脹,二便不利,屬於實證者,如十棗湯(《傷寒論》),現代用於肝硬化腹水,滲出性胸膜炎等見有上述症狀者。若與蕪花、甘遂同用治水氣病,四肢浮腫,上氣喘急,大小便不利,如十棗丸(《丹溪》);若與甘遂、白芥子同用,用治痰涎內伏,胸背、手腳、頸項、腰胯突然痛不可忍,內連筋骨,牽引灼痛,坐臥不寧,走易不定,或頭痛不可舉,痰唾稠黏,夜間喉中多有鍋聲,及手腳沉重,腿冷麻痹,如控涎丹(《三因》)。 (3)諸瘡:常與山慈菇、文蛤、千金子仁(研去油,取霜)、麝香同用,用糯米煮濃飲和藥,作一錢一錠,用涼水磨服,用治凡一切飲食藥毒,蠱毒瘴氣,死牛馬等毒;用涼水或酒磨塗患處,用治癰疽發背,疔毒楊梅瘡等;用冷水入薄荷湯下,用治陰陽二毒,傷寒瘟疫,喉痹喉風;用酒磨塗患處,亦吞服少許,用治風蟲牙痛;用松節煎酒送下,用治打仆傷損;用冰水磨塗患處,並內服,用治燙火傷,毒蛇惡犬,一切蟲傷,如紫金錠(《百一選方》)。 (4)晚期血吸蟲病:單用大戟,洗淨,曬乾研粉,每日服三分(1克),早飯後1小時用開水1次吞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2、制用 (1)水腫水脹:常與芫花(醋炒)、甘遂、大黃等同用,具有峻下逐水的作用,用治水濕內停,氣血壅滯,不得宣通,水腫水脹,二便秘塞,如舟車丸(《古今醫統》)。現代用於肝硬化腹水或其他疾病引起的腹水見上述症狀者。 (2)治腫滿喘息:常與乾薑(炮)同用,用治通身腫滿喘息,小便澀,如大戟散(《總錄》)。 (3)癰疽:常與當歸、於白朮、生半夏(姜水炒)同用,用治頸項腋間癰疽(《本草匯言》)。
【現代研究】
紅大戟中含有4種蒽醌類成分:虎刺醛,甲基異茜草素,3-羥基巴戟醌,紅大戟素。大戟素甲、乙、丙;以及丁香酸等。 京大戟中含有大戟苷,由大戟苷元與D-葡萄糖、L-阿拉伯糖結合而成。另含大戟色素體A、B、C,生物鹼等成分。 藥理作用:據文獻報道,紅大戟具有抗菌作用和利尿作用。 京大戟具有以下作用:京大戟熱水抽出物對貓有劇瀉作用;對離體迴腸有興奮作用,腸蠕動增加,腸平滑肌張力提高;大戟煎劑有一定的鎮痛作用。 炮製作用研究:毒理學實驗比較生品和醋製品的LD50,證實醋制後毒性顯著降低(P<;0. 05)。
【附】
1、近代炮製方法還有面煨。 2、文獻摘錄「須去骨用,中其毒者,惟菖蒲能解之。」(《分經》)
【總結】
大戟為瀉水逐飲之品,生品有毒,且瀉下力猛,大都作外敷用,用於蛇蟲咬傷,熱毒癰腫瘡毒等。內服必須炮製,古用棗制(煮)、面煨、麩炒、煮製、泔制等法,又發展至酒制、醋制等。尤以醋炒、醋煮法被廣泛沿用。現代毒理學實驗證明,醋制後毒性顯著降低。證實了大戟傳統炮製的科學性。 紅大戟與京大戟分屬於茜草科和大戟科,其化學成分也毫不相同,但由於臨床作用相近,都有瀉水逐飲之功,皆用於水腫、痰飲、胸脅積液等證,故不少中醫文獻均以「大戟」統稱。但《中國藥典》1995年版起已將二味單列,適應證亦有所側重,京大戟要求用醋煮法炮製,以確保臨床用藥的安全。而茜草科的紅大戟因毒性較小,2010年版《中國藥典》未作法定性要求。 [1]
【炮製方法】
1.大戟:《雷公炮炙論》:「細銼。」《外台秘要》:「(口父)咀。」《經效產寶》:「切片。」《博濟方》:「去心。」《小兒衛生總微方論》:「刮去皮。」《瑞竹堂經驗方》:「去蘆。」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 2.大戟:《儒門事親》:「醋浸煮,焙乾用。」《景岳全書》:「醋浸,炒。」現行,取淨大戟置鍋內,用米醋和適量水,浸拌1~2h,用文火煮至醋液被吸盡時,取出,晾至六七成干時,切厚片,乾燥。或取淨大戟片,用米醋拌勻,悶潤至透,置鍋內,用文火炒干,取出放涼。大戟每100kg,用米醋30kg。 3.大戟:《太平聖惠方》:「生薑汁和面裹煨熟。」《普濟方》:「微煨。」現行,取淨大戟以麵皮包裹,置爐旁煨至麵皮焦黃色,取出,剁去麵皮,趁熱切薄片,放涼。大戟每100kg,用麵粉50kg。 4.大戟:《外台秘要》:「熬令變色。」「炒令黃。」《博濟方》:「炒令紫色。」《太平聖惠方》:「去皮銼,炒黃。」現行,取大戟片,置鍋內,文火炒至黃色,出鍋,放涼。
【飲片性狀】
大戟呈不規則長圓形或圓形厚片,表面棕黃色或類白色,纖維性。周邊灰棕色,質堅硬。氣微,味微苦澀。醋大戟形如大戟片,色澤加深,略具醋味。煨大戟為不規則長圓形或圓形薄片,色澤加深。
【炮製作用】
大戟性味苦,寒;有毒。歸肺、脾、腎經。具有瀉水逐飲,消腫散結的功能。用於水腫脹滿,痰飲積聚,氣逆喘嚷,二便不利。生大戟有毒,瀉下力猛,臨床僅作外用,用治蛇蟲咬傷,熱毒癰腫瘡毒等證。醋制降低毒性,緩和峻瀉作用,用於水腫喘滿,胸腹積水,痰飲結聚等證。如治水腫腹脹,懸飲屬實證,重證的十棗湯(《傷寒論》);治瘰癧痰核,癰疽腫毒的太乙紫金丹(《解科正宗》)。炒大戟藥性緩和,便於粉碎,多入丸散劑用,如治腹水膠囊(《江蘇省藥品標準》1977年)。
【炮製研究】
大戟淨制、蒸製始載於南北朝《雷公炮炙論》。唐代有熬令變色,炒令黃色的炮製方法。宋代有麩炒、水煮、漿水煮、米泔水浸、灑炙,生薑汁和面裹煨的炮製方法。金元時期增加了酒浸、醋浸煮的方法。明清時期又增加醋浸炒、蒸製、鹽水炒法。現今以切片生用、醋炒或醋煮法、炒黃法較為常用。 [2] ==【炮製方法】== 1.生大戟: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曬乾,篩去碎屑。 2.醋大戟: (1)取淨大戟片,加入定量米醋拌勻,稍悶潤,待醋被吸盡後,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干,取出晾涼,篩去碎屑。 (2)取淨大戟,置煮製容器內,加入定量米醋和適量水,浸潤約1~2小時,用文火加熱,煮至醋液被吸盡,取出,晾至六七成千時,切厚片,乾燥,篩去碎屑。大戟片每100kg用米醋30kg。
【飲片性狀】
生紅大戟為不規則長圓形或圓形厚片,外皮紅褐色或紅棕色,周邊粗糙;片面紅褐色,或棕黃色,中心棕黃色;質堅韌;氣微,味甘,微辛。大戟為不規則長圓形或圓形厚片,表面棕黃色或類白色,纖維性,周邊灰棕色;質堅硬;氣微,味微苦澀。醋大戟色澤加深,微有醋氣。
【炮製目的】
大戟味苦性寒,有毒。歸肺經、脾經、腎經。具有瀉水逐飲,消腫散結的功能。用於水腫,水臌,痰飲,胸脅積液,瘰癧,癰腫瘡毒等。 京大戟瀉水逐飲的功能較強;紅大戟消腫散結之功為好。生大戟有毒,瀉下力猛,多外用,用於蛇蟲咬傷,熱毒癰腫瘡毒等證。醋制後能降低毒性,緩和竣瀉作用,用於水腫喘滿,胸腹積水,痰飲結聚等證。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