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暑(二十四節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暑(二十四節氣)

大暑,二十四節氣之一,夏季最後一個節氣。每年的公曆7月22日、23日之間,太陽到達黃曆120°,是大暑節氣。與小暑一樣,大暑也是反映夏季炎熱程度的節令,而大暑表示天氣炎熱至極。

中國古人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同時,很多地區的旱、澇、風災等氣象災害也最為頻繁。搶收搶種,抗旱排澇防颱風和田間管理等任務很重。

大暑節氣有曬伏姜、喝伏茶、燒伏香、送"大暑船"等習俗。此時天氣濕熱,很容易導致身體受潮濕氣過重。養生既要懂得防暑降溫,還要着重祛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大暑

外文名稱; Great Heat

涵義; 一年中最熱的時期

公曆時間; 每年7月22或23或24日

黃道位置; 太陽到達黃經120°

氣候特點; 高溫酷熱

物候現象; 腐草為螢;土潤溽暑;大雨時行

農事活動; 搶收搶種,抗旱排澇

傳統習俗; 曬伏姜,燒伏香

起居養生; 防暑降溫,還要着重祛濕。

歷史淵源

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斯時天氣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大暑,指炎熱之極。《逸周書》曰:「土潤溽暑(溽暑,指潮濕而悶熱)。又五日,大雨時行」;又曰:「大雨不時行,國無恩澤」。大暑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氣溫最高、雷雨天氣橫行的節氣。大暑節氣,高溫酷熱、雷暴頻繁,雨量充沛,是萬物狂長的時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通緯·孝經援神契》說:「小暑後十五日斗指未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極熱之中,分為大小,初後為小,望後為大也。」

氣象變化

大暑時節,正值中伏前後,天氣進入了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此時也正逢雨熱同季,雨量比其他月份明顯增多。季風氣候是我國氣候的主要特點,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我國多地高溫潮濕多雨。這個時節陽光猛烈、高溫潮濕多雨,雖不免有濕熱難熬之苦,卻十分有利於農作物成長,農作物在此期間成長最快。每年7月下旬(約大暑節氣後),副熱帶季風雨帶移至我國北方的華北—東北,7月下旬至8月上旬(稱「七下八上」)是我國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的雨季;而西北地區由於深居內陸,距海洋遙遠,是我國年降水量最少的乾旱地區。

物候現象大暑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最炎熱的節氣,也是降水量最多的節氣,高溫與多雨時期基本一致,大暑節氣的氣候特徵表現為雨熱同期。大暑時節是喜溫作物生長速度最快的時期,也是雷陣雨最多的時節。這時節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一年中最熱的時期,除青藏高原及東北北部外,大部分地區天氣炎熱,35℃的高溫已是司空見慣,經常還會出現40℃的高溫天氣,全國南北各地溫度相差不大。

中國古人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

每到大暑時節,由於氣溫偏高又有雨水,細菌容易滋生,許多枯死的植物潮濕腐化,到了夜晚,經常可以看到螢火蟲在腐草敗葉上飛來飛去尋找食物。另外土壤高溫潮濕,很適宜水稻等喜水作物的生長。三候是說在這雨熱同季的潮熱天氣,天空中隨時都會形成雨水落下。

日期計算

大暑節氣,是以太陽黃經運行到120度時來確定,民間一些自行推算的具體時間,會稍有誤差,紫金山天文台負責實施中國的日曆編算和發布,作為標準在每年出版的《中國天文年曆》中正式發表,並以《日曆資料》的形式對外發布,具體日期以紫金山天文台測算的為準。

一般計算的公式[Y*D+C]-L

公式解讀:Y=年數後2位,D=0.2422,L=閏年數,21世紀C=22.83,20世紀=23.65。舉例說明:2088年大暑日期= [88×0.2422+22.83]-[88/4]=44-22=22,7月22日大暑。

例外:1922年的計算結果加1日。

氣候特徵

高溫酷熱

大家都知道「熱在三伏」。大暑一般處在三伏里的中伏階段。這時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處在一年中最熱的階段,而且全國各地溫差也不大。剛好與諺語:「冷在三九,熱在中伏」相吻合。大暑相對小暑,顧名思義,更加炎熱。在《1971~2000中國地面氣候資料》中,從30年8月的極端最高氣溫統計中可以看到:有一部分省區7月的極端最高氣溫值出現在7月下旬,而絕大部分省區8月的極端最高氣溫值都是出現在8月上旬,剛好都出現在7月下8月上的大暑時期。

古書中說「大者,乃炎熱之極也。」暑熱程度從小到大,大暑之後便是立秋,正好符合了物極必反規律,可見大暑的炎熱程度了。

颱風

「風如拔山怒,雨如決河傾。」詩人陸游形象地描述了颱風襲來時的壯觀景象。在熱帶氣旋家族中,強熱帶風暴和颱風的破壞力是不言而喻的。於是,它們理所當然地成為夏季天氣舞台上的主角。

根據1951~1995年45年的熱帶氣旋資料統計,平均每年在我國沿海登陸的熱帶氣旋有7個,登陸最多的一年(1971年)有12個,登陸最少的年份(1951、1998)僅有3個。在我國沿海登陸的熱帶氣旋7月和9月一樣多,平均都是1.9個;8月份位居第二,平均登陸1.8個。

大暑節氣時,我國除青藏高原及東北北部外,大部分地區天氣炎熱,35℃的高溫已是司空見慣,40℃的酷熱也不鮮見。著名的三大火爐:南京、武漢、重慶在大暑前後也是爐火最旺。比「三大火爐」更熱的地方還有很多,如安慶、九江等。每年最熱的地方也不相同。2003年6~8月的最熱城市是福州、杭州、長沙和南昌。當然最熱的「火爐」,要屬新疆的「火焰山」——吐魯番。大暑前後,下午的氣溫常在40℃以上。旅居新疆的清代詩人肖雄在他的《西疆雜述》詩集中寫到「試將麵餅貼之磚壁,少頃烙熟,烈日可畏。」由此可見,「火焰山」的美稱的確名不虛傳。

大暑期間的高溫是正常的氣候現象,此時,如果沒有充足的光照,喜溫的水稻、棉花等農作物生長就會受到影響。但連續出現長時間的高溫天氣,對水稻等作物成長十分不利。長江中下游地區有這樣的農諺:「五天不雨一小旱,十天不雨一大旱,一月不雨地冒煙」。可見,高溫少雨是伏旱形成的催生條件,伏旱區持續的大範圍高溫乾旱的危害有時大於局地洪澇。除長江中下游地區需要防旱外,陝甘寧、西南地區東部、特別是四川東部、重慶等地也要防旱。

實際上,伏旱並非年年都有,若遇盛夏副熱帶高壓較弱,位置偏南或長江中下游地區有一兩場颱風降雨或時不時有些雷陣雨,就不會出現大範圍伏旱。

「七下八上」北方汛期的關鍵期

所謂「七下八上」是指7月下旬和8月上旬,我國北方地區如華北(內蒙古、河北、山西、北京、天津)、黃淮地區(山東、河南)、東北南部以及位於黃土高原的陝、甘、寧部分地區,在此期間的暴雨天氣相對集中。故「七下八上」也就成為防汛關鍵期的代名詞了。

這期間,北方地區時常濕熱難當,只有當北方冷空氣與南方或東部海上輸送來的暖濕氣流配合默契時,出現一兩場像樣的暴雨,才可一解暑氣。暴雨往往給這些地區的農作物補充急需的水分,但若同時出現強對流天氣以及過量的雨水,往往形成局地洪澇和泥石流災害[1]

參考文獻

  1. 2021年大暑_二十四節氣查詢, 在線查詢 , 2018-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