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窯路窯群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窯路窯群遺址,位於中國江蘇省無錫市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內,京杭古運河無錫段東岸伯瀆港河口一帶。舊時,因此地產品「大窯貨」區別於其他地區的「小窯貨」而得名「大窯坊」,1932年定名為「大窯路」,沿用至今。在大窯路沿線,至今仍能看到的古窯,延綿達1.5公里之遙。據載,這裡原有磚窯100座,現在殘存42座,其中較完整的約19座。大部分是倒焰窯,少數為環窯。其數量之多、分布線之長、保存之完整,實屬少見。

大窯路窯群遺址在2003年被列為無錫市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簡介

無錫大窯路窯業,因地處古運河畔,舊時交通便利,故而能繁榮。其興於明代,盛則於清,清康熙無錫縣誌》載:「向自吳門而外,惟錫有磚窯……不遠數百里,取給於此」。嘉慶年間甚至承接過故宮金磚之燒制。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亂,窯業一度停火,但至同治年間,又「磚窯相望,絡繹不絕」,故民間有「上塘(指南上塘,今南長街)十里盡開店、下塘十里興燒窯」之說。

民國時,因機制磚瓦的發展,及軍閥混戰等原因,大窯路窯業被迫停頓,至1925年後,社會趨於安定,窯業又為好轉。當時此地尚只口耳相稱為南門「老窯頭」或南門窯上。1930年起,因改進產品質量而具有獨特優點,如其磚糯性好、不會風化剝蝕,便將產品稱為「大窯貨」,而將他地產品稱為「小窯貨」,以示區別。此後,「大窯貨」曾數次在青島杭州等地的博覽會上展出,還遠銷東南亞。也正是從1930年代起,「老窯頭」的地名被改為大窯坊。1932年,又將大窯坊改為大窯路,一直延用至今。其具體位置起自伯瀆橋,經三陽弄,向前塘浜橋直達陸青橋、趙家灣止。

抗戰時期,日軍燒毀大窯路窯房達50餘間,窯民生活困頓。抗戰勝利後,百廢待興,城鄉各地被毀房屋,急需用磚,磚瓦業生意興隆。當時大窯路上有窯101座,年產量可達5000萬塊磚。1950年,蘇南土特產交流會在錫召開,大窯展出的磚瓦產品都獲好評。1956年無錫磚瓦生產合作社將大窯青磚與外地青磚再次比較,派黃錫祺師傅等數十人帶望磚土坯l000塊到嘉興窯區試燒,結果是嘉興磚符合理想要求,而大窯磚卻中心夾生。於是又將嘉興土坯帶無錫試燒,結果是大窯磚符合要求,而嘉興磚已經過火,磚形收縮率較大。再次證實無錫大窯土坯耐高溫,粘性好,密度細,成為大窯青磚強度耐壓的特點。

1949年後,大窯路窯群也漸由個體經營轉向集體化生產。1958年無錫磚瓦生產合作社轉為地方國營太湖耐火材料廠和利民瓷廠,產品方向轉變,廠址遷出大窯路。不過仍由五豐農業社在大窯路生產過一段時期磚瓦,最終於1969年併入無錫利農磚瓦廠,舊式的磚瓦生產徹底結束,從此大窯路也成為了歷史陳跡。

2009年,在原陳大窯、劉里窯、劉外窯三座古窯的基礎上,建成了無錫窯群遺址博物館,成為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中的一個人文景點對遊客開放[2]

視頻

大窯路窯群遺址 相關視頻

無錫大窯路窯群遺址|國寶檔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