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

來自 動物界 的圖片

中文名:大西洋海神海蛞蝓

別 名:海燕、藍龍

界:動物界

亞 界:兩側對稱動物亞界

門:軟體動物門

綱:腹足綱

亞 綱:後鰓亞綱

目:裸鰓目

亞 目:裸鰓亞目

科:海神鰓科

屬:海神鰓屬

種:大西洋海神海蛞蝓

亞 種:無亞種

分布區域:莫桑比克

大西洋太平洋東北部、

北太平洋等

中文學名:Glaucus atlanticus

命名者和年代:Forster, 1777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學名:Glaucus atlanticus)是海神鰓科海神鰓屬的海洋軟體動物。體長3-8厘米。體型扁平,末端尖細,頭部圓鈍,口腔周圍有觸鬚,齒舌具有鋸齒狀齒片,體側有一對極小的嗅角。背側銀灰色,腹側藍色。體內有氣囊。其腹足邊緣兩側布有深藍色條紋,並由體側生出3-6枚附肢。附肢在末端分叉,以輻射狀排列,構成了該種的露鰓,每根露鰓的末端均具有刺胞囊。 分布於世界多地的海域,如加勒比海、南非東海岸、莫桑比克、北大西洋、太平洋東北部、北太平洋、南非南海岸等。漂浮于海面,捕食僧帽水母、銀幣水母(Porpita porpita)、帆水母、紫螺等動物。大西洋海神海蛞蝓不會被水母的刺細胞蜇傷,還會將獵物的刺細胞儲存至自身的刺胞囊中,用於防衛。該種雌雄同體,2隻交配完畢後均可產卵。 [1]

目錄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形態特徵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的頭部及露鰓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的體長為3-8厘米,體重3-100克。體型扁平,末端尖細,頭部圓鈍,口腔周圍有觸鬚,齒舌具有鋸齒狀齒片,體側有一對極小的嗅角。

該種背側部位銀灰色,腹側部位則呈暗藍色或淺藍色。因體內有氣囊而可以在水中漂浮。其腹足扁平修長,邊緣兩側布有深藍色條紋,並由體側生出3-6枚附肢。附肢在末端分叉,可多達84條,每條呈腕狀,以輻射狀排列,構成了該種的露鰓,每根露鰓的末端均具有刺胞囊,用於身體防禦。該種的後足較長。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的生殖孔位於腹面右側,肛門位於第二對和第三對附肢中間的背外側處,陰莖處有1殼狀的尖刺。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棲息環境

該種生活於世界各地的溫帶及熱帶的公海區域。大西洋海神海蛞蝓的生存環境通常與僧帽水母、銀幣水母(Porpita porpita)、帆水母和同屬物種鑲邊海神海蛞蝓(Glaucus marginatus)之間有着密切的關聯。

由於該種的棲息方式是漂浮于海面,因此有時會在沙灘上發現被衝上岸的大西洋海神海蛞蝓。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生活習性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平常會漂浮於水面上,銀色的背面朝下,藍色的腹面朝上,因此該種實際上是一直以仰臥的姿勢生活的。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利用反蔭蔽類的保護色進行自我保護。

由於該種總是漂在海面,其銀白色的背部從水下仰視,看起來就像與泛銀光的海面融為一體,令掠食性魚類無法發現它們;而其藍色的腹面從空中俯瞰,同海洋整體蔚藍的顏色相匹配,對於在水面上空飛行的鳥類而言,也不容易找到它們。

當該種因意外而離開水體後,它們會蜷縮成球狀。再次回到水中時會重新舒展開來。如果入水時的姿勢是銀色背面朝上,其便會慢慢翻身,調整至仰臥的狀態。

正在捕食銀幣水母的大西洋海神海蛞蝓 除利用保護色外,大西洋海神海蛞蝓還有另外一種防禦措施。它們是貪婪的捕食者,以一些對人類高度危險的水螅蟲綱動物為食。同其他很多蓑海牛屬的動物一樣,其身體不僅不會被獵物所攜帶的刺細胞傷害到,更還會將獵物的刺細胞納入自身的刺胞囊中,為己所用。

刺胞囊是用於儲存刺細胞的特殊囊,並由其將刺細胞傳遞至海蛞蝓的露鰓末端,以達到自我保護的目的。 但正因如此,大西洋海神海蛞蝓可以帶來比僧帽水母更加致命的蜇傷,被該種蟄到會造成類似於炙熱刀片划過皮膚一般的痛感。

該種主要獵食僧帽水母、銀幣水母和帆水母 ,不它們過也吃貝殼類的紫螺。 當食物匱乏時,大西洋海神海蛞蝓會同類相食。大西洋海神海蛞蝓在捕捉水母時,會抓住水母的傘緣,直接將其撕裂,扯下一大塊來,然後依靠強有力的幾丁質的頜骨,咬附於水母破碎的傘,併吞吃掉。其頜骨上有數排尖銳的「棘刺」,以保證它們即便是在搖晃的過程中也能牢牢咬住獵物。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分布範圍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分布的海域及地區有加拿大專屬經濟區、加勒比海、古巴、南非東海岸、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漁業區67、莫桑比克、新西蘭專屬經濟區、北大西洋、太平洋東北部、北太平洋、南非南海岸、西班牙專屬經濟區。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繁殖方式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的雄性生殖器 該種雌雄同體,雄性生殖器較大且呈鈎狀,2隻交配後均可產卵。大西洋海神海蛞蝓喜歡將卵產於漂浮的木塊、被吃剩的獵物的殘渣,或其它任何能夠持續浮動的物體(包括生物的屍體)。這樣可以確保新孵化出的幼崽可以一直維持漂浮着的狀態,直到它們自己體內長出了氣囊。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卵寬60-75微米,長75-97微米。卵粒以卵帶的形式被產下,總長不超過17.5毫米。卵於19℃時開始分裂;48-60小時後形成輪蟲;3日後變為面盤幼體(最初呈卵形,會於孵化後11日內盤曲),並會攜帶幼殼離開卵帶。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種群現狀

該種的生活方式較特殊,常在開闊的遠洋漂浮,因此同許多海洋無脊椎動物一樣,關於大西洋海神海蛞蝓的種群數量及狀態有極少的資料。

然而,該種面臨着另外一個問題。有很多愛好者非常希望將大西洋海神海蛞蝓當作寵物飼養。但由於它們的食性十分特殊,因此在人工圈養的情況下將非常難以存活。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保護級別

尚未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

參考來源

  1.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 動物界,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