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塘沽區鹽場小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天津市塘沽區鹽場小學位於塘沽區河南路坨地,學校占地面積10762.54㎡,建築面積3165.64㎡。原隸屬天津長蘆海晶集團有限公司,為企業辦學性質。
學校簡介
1906年建校,歷經100年的歷史,發展成為一所辦學設施齊全,辦學理念先進的有一定規模的小學校。2007年8月歸屬塘沽教育局管理。學校現有在職教職工73人,年輕教師占全校教工的69.3%。全校現有22個教學班,在校學生850餘人。在長期的教育教學[1]實踐中,學校形成了「團結勤奮文明向上」的校風;「愛心耐心細心」的教風;「刻苦勤奮嚴謹求實」的學風;「勤奮好學多思善問競優求實開拓進取」的校訓。
學校理念
校風:團結、勤奮、文明、向上。
校訓:從小熱愛黨、熱愛人民、熱愛社會主義,努力學習,鍛煉身體,勇敢誠實,助人為樂,把自己培養成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的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
教師工作作風:嚴、細、全、實。即:嚴格的治學精神,嚴格的師表作風;細心地了解學生,細緻的教育工作;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2],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實事求是地對待工作,扎紮實實地打好基礎。
發展歷史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二月二十一日,直隸總督袁世凱批准於鄧沽創建長蘆小學堂,三月十二日開工,四月二十六日竣工,其中修正租賃民房12間,添蓋磚牆土頂房9間,共21間,添蓋房屋、購置工料等共用洋1199.94元。
同年潤四月十七開學,招收學生38名。其中灶籍31名,民籍7名。
學堂名稱為「鄧沽南開長蘆初等官小學堂」。學制、課程均按天津五處官小學堂辦理。初等小學五年級畢業,從中挑留30名升入本學堂高等修業四年,畢業考試合格者撥歸長蘆中學堂肄業,以為學生進身之路。內有民籍學生畢業後,送歸天津中學堂肄業。
該小學堂開學初期,共分兩個班,即頭班和二班,每日均安排6課時。必修課設修身、習經、文字、歷史、地理、格致和體操等8類。又有隨意科,如洋文、手工、圖畫、唱歌和讀習。此外品行尤重。
民國二十年(1931年)在今南開村重新組建南開小學,校名為「天津縣私立91小學」。校址在藥王廟。經費來源靠廟裡的香火錢和坨工打鹽抽頭錢。學校有一至五年級2個班。開始只有1名教師。解放後,該校更名為「塘大區鄧沽鹽場職工子弟小學。」1951年2月28日,更名為「塘沽鹽業職工子弟第二小學」。
1948年春季,成立塘沽鹽業職工子弟小學。校址在原塘沽區復興莊。開一至五年級5個班,有校長1人、教導主任1人、教師4人。學校經費與管理,由長蘆區塘沽鹽業職工福利委員會負責。1951年2月28日,更名為「塘沽鹽業職工子弟第一小學」。
1949年,大沽鹽田與大沽工廠(今大沽化工廠),共辦職工子弟小學一所。1952年,大沽鹽田自己建立完全小學一所,定名為「大沽鹽田鹽工子弟小學」。校址在原大沽鹽場管理處倉庫西南角(今大沽化工廠鹽坨處),有教師9人。為照顧家住灘區職工子弟就學,在校內建有學生宿舍10間,安排灘區學生住校。學校設有保育員1人,負責照顧住校學生的食、宿。當年有學生175人,到1954年增至190多人。
1951年7月6日,建「新河鹽田職工子弟小學」,校址在張塘道灘(今三場場部東側),聘用教員1人,由塘沽鹽場管理處企業科負責管理,凡屬鹽工子弟一律免收學雜費,當年招生35人。
1956年1月1日,將塘沽鹽業職工子弟第一、二小學、大沽鹽田和新河鹽田職工子弟小學全部交給塘沽區人民委員會文教科,其中教職員工有42人,學生一至六年級20個班(包括4個複式班)共830人,校舍、教學設備等一併造冊移交。
1958年6月為解決灘區職工子女入學問題,二分場率先籌辦鹽工子弟小學,從工人中選聘教師1人,招收一、二年級學生近40人,組成複式班,臨時以二分場家屬宿舍旁的工具房為教室,於9月正式開學,定名為「長蘆塘大鹽場二分場職工子弟小學」。
1959年,一分場騰出部分庫房、四分場修整老糧店房屋籌建小學,並於9月初正式開學,分別定名為「長蘆塘沽鹽場一分場職工子弟小學」和「長蘆塘沽鹽場四分場職工子弟小學」。教師由職工家屬選聘,後逐步配有專職教師。當年,三所小學分別設一、二、三年級,共有學生104人。1960年3月,五分場占用維修隊修理室旁的一處大房間為教室(今四場場部西側),儲運場借用坨地「六十間房」職工食堂餐廳為教室,也開辦了職工子弟小學。分別定名為「長蘆塘沽鹽場五分場職工子弟小學」和「長蘆塘沽鹽場坨地小學」。
1960年底,5所小學共有學生306人。
1961年9月,將各小學升入五年級的學生都集中到坨地小學學習,學生在校食宿。由塘沽鹽場半工半讀技工學校代管,負責日常教學和行政事務工作。每星期一由家長將學生送到學校,星期六接回。後因技工學校停辦,集中辦學的形式停止,學生仍回原分場小學開班就學。
1962年,接納塘沽教育局分配6名中師畢業生到校任教,次年又分配2名師專畢業生,為鹽場小學走向正規化辦學充實了師資力量。
1963年,全場小學共有學生649人,有教職員工35人。當年有首屆小學畢業生(人數無記載)。1964年7月,第二屆小學畢業生55人,升入市區中學。
1964年,將5所子弟小學合併為1所,由場教育科直接領導,接受塘沽區教育局的業務指導,校名定為「長蘆塘沽鹽場職工子弟小學」。並確定原坨地小學為塘沽鹽場職工子弟小學的中心校,原分場職工子弟小學改為分校,由中心校負責全場教育教學工作的組織與領導。
1965年5月,職工子弟小學再次移交塘沽區教育局管理,校名未變,經鹽場和區教育局雙方協議:教學業務工作由塘沽區教育局負責,學校費用由鹽場開支;教學設備、校舍和生活設施仍由鹽場提供。41名教職員工由區教育局接管。
1966年開始「文化大革命」,學校被迫停課。1968年後期陸續複課,同年7月,學校又歸鹽場領導,成立「天津塘沽鹽場小學革命委員會」後,將部分教師下放到原鹽小組和機修廠車間班組勞動,同時將工人派進學校當教師,實行「工教輪換」。
1968年12月,原塘沽北塘第二小學鹽田分校,在鹽場派駐工宣隊時,隨之劃歸鹽場,由塘沽鹽場職工子弟小學統一管理,定名為「塘沽鹽場職工子弟小學第三分校」。
1975年2月,撤消「天津塘沽鹽場小學革命委員會」,更名為天津塘沽鹽場學校。
1978年11月,將各分校五年級以上的學生及二分校的中學班全部集中到中心校。除畢業班的學生住校外,其他年級學生,每日用班車接送。
1981年9月,撤消各分校,將學生全部集中到坨地就學。
1984年3月,塘沽鹽場學校更名為「塘沽鹽場職工子弟學校」。1985年6月,制定「團結、遵紀、勤奮、創新」的八字校風。
同年,由於進一步充實了師資力量,至1989年,小學畢業班連續5年在全區統一命題、監考、判卷,畢業率均為百分之百。
在開闢小學第二渠道教育中,還開設電子計算機使用知識教育、科技作品製作等活動。1986年,小學生的科技作品獲塘沽區少年科技二等獎和三等獎,兩項少年科技作品獲天津市科技競賽答辯二等獎。
1988年6月,撤消職工子弟學校,分別成立「塘沽鹽場子弟中學」「和塘沽鹽場子弟小學」。兩校日常工作仍歸教育中心統一領導。1989年9月,修定了校風,制定了校訓和教師工作作風。
到1989年底,共開設20個班。其中:一、二年級各4個班;三、四、五、六年級各3個班。共有學生913人,教職員工46人。
由於鹽場外地職工偏多,職工家屬又多在外省市,為解決職工後顧之憂,使學齡兒童學業不被荒廢,學校適當吸收借讀生。1989年上半年,在津無正式戶口的借讀生達366人,占學生總數的45.81%。下半年雖有減少,仍占學生總數的40%以上。
1989年至1995年,學校設正校長一名負責小學全面工作,副校長一名負責學校後勤工作;1993年學校又聘一名副校長負責學校教學工作。學校日常管理工作由鹽場教育中心負責。學校教育教學業務由塘沽區教育局管理,人事由天津長蘆海晶集團公司負責。這期間學校在校學生人數一直保持在1000人左右。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制度逐步完善,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不斷提高,教師隊伍逐年壯大,大部分教師從塘沽區各小學調進,他們都畢業於正式師範院校,有較高的教學水平和豐富的專業知識。
1995年宋順昌校長退休,長蘆海晶集團公司聘任張世紅為校長,他畢業於天津師範學校,年齡31歲,這是鹽場小學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有教育教學經驗的專科畢業的校長。學校各項管理工作已經形成規範的體系,由於企業效益好,給學校的教育經費多,學校各項教學硬件設施配置先進,在塘沽區小學校中處於上等水平。有一批師範院校畢業的教育系統的教師紛紛調進鹽場小學,學校教育教學、體育衛生工作取得優良成績。
1996年學校成立教代會,並召開了第一次會議。
1997年開始,學校舉辦第一屆校園藝術節,以後堅持每兩年一屆。活動得到集團公司領導的支持,學生家長的認可,學生在參與藝術節活動中學會了創造美,欣賞美,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
1999年—2000年小學六年級歸鹽場中學管理。2001年回歸小學管理。
2000年至2002年,學校陸續分配進來一批天津師範大學畢業的專科畢業生,學校的教師隊伍年齡逐漸趨於年輕化,師資力量不斷壯大,學校德、智、體、美各方面工作都取得優良成績。
2001年張世紅校長被集團公司聘任為鹽場教育中心主任,負責中學、小學、技校、中專等校的管理工作,聘任崔樹江為小學校長。學校確立了「養德促學」特色教育和「五個一」辦學思路。教育教學工作穩步提高。小學六年級畢業生,升學率保持100%,考入塘沽區重點中學的學生達到20%---30%,教育教學成績得到家長的好評。
2004年,為緩解學生人數逐年增加,學校校舍緊張問題,集團公司撥款給小學新建4間教室和兩間辦公室。
2004年學校被命名為體育項目傳統校。
2006年崔樹江校長內退,張樹山校長上任。畢業班成績優良,考入塘沽區重點校的學生人數49人,181名畢業生100%升學。
2007年8月,鹽場小學歸屬塘沽教育局,教育經費由區統一撥發。
所獲榮譽
近幾年來,學校完善了教育教學管理制度,將人文化管理融入教育教學管理中,調動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義務教育完成率一直保持100%,小升初的升學率100%,2004年被塘沽區教育局評為教學工作優良單位,2005年被評為教學工作進步單位。學校男女足球隊、男女籃球隊多次在塘沽區比賽中獲得冠亞軍,2004年被命名為體育項目傳統校。學校結合自身實際確立了「養德促學」的辦學特色,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感,教育學生先成人後成才。學校堅持一年一次德育工作研討會,每兩年一屆校園藝術節,形成德育工作特色,營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圍。少先隊大隊多次被評為市級優秀大隊。
參考文獻
- ↑ 教育教學改革的新契機,搜狐,2020-05-20
- ↑ 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 ,搜狐,2021-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