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太攀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簡介

太攀蛇(學名:Oxyuranus scutellatus),又名普通太攀蛇或海岸太攀蛇,是一種大型的太攀蛇屬成員,亦為澳大利亞最大的毒蛇。分布於澳大利亞東部及北部沿岸一帶,另也出沒於新幾內亞的島嶼。太攀蛇體長約兩公尺。棲息於樹林、林地,以小哺乳動物為食,是行動快速的哺乳動物殺手,日夜均會活動。卵生,每次產下3~22枚卵。[1]
根據數個毒理學報告的實驗白鼠 LD50 皮下注射數據,此物種的毒性在陸棲毒蛇中位列第三。這種太攀蛇的蛇咬也造成過100%的臨床致死率。其轄下共有兩個已確認亞種。

形態特徵

太攀蛇是澳大利亞最大的毒蛇。它們的成熟期一般在體型為1.2米(3.9英尺)長的時候,成體平均亦可長達1.5至2.0米(4.9至6.6英尺),體重在3千克(6.6英磅)左右。而有記錄最大的個體長3.3米(11英尺),重6.5千克(14英磅)。
此蛇擁有修長的頭部及身體。頭長而窄,前額向前稍微彎曲,形狀猶如棺材;身體細長但結實,整體呈流線型。它們全身背部顏色一致,通常為墨綠、棕、紅褐或米色;面部及身體兩側顏色偏淺;腹部一般為乳白或淺黃色,並夾雜着橘或粉色的斑點。這種太攀蛇有較大的瞳孔及呈棕或淡褐色的眼睛。它們的身體形態及行為習性等各方面,都非常類似於非洲的黑曼巴蛇。一些學家也將它們形容為「澳大拉西亞的黑曼巴」。
這種毒蛇一般有21-23塊身體中段的背部鱗片、220-250塊腹部鱗片及45-80塊尾部鱗片。

棲息環境

太攀蛇棲息於人跡罕至的乾燥平原、草原、荒漠及乾燥河床等地。它們常棲身於鼠穴,較深的地表裂縫或凹洞,有時也寄居於石縫和牆洞中。太攀蛇經常在河灘地上干硬的泥巴裂縫中獵食。

生活習性

太攀蛇為日行性,在清晨最為活躍,但在炎熱天時也會在晚上出洞。它們會利用在蛇類當中較為發達的視覺追蹤獵物,前進時會稍微抬起頭部。一旦確認獵物的位置,此蛇會靜止不動直到對方走進一定距離之內,然後在發動連串迅速的攻擊後任其逃走,這樣是為了減低獵物在掙扎時所帶來的傷害。之後蛇可以憑氣味找回屍體。此太攀蛇最愛的食物包括老鼠及鳥類等溫血動物。
當遇到人類時,它們通常會選擇迅速離開現場以避免衝突,但如果受到騷擾則會變得非常兇猛,並會發動連續快速的攻擊以自保。

分布範圍

太攀蛇只分布於澳大利亞及新幾內亞島嶼,後者包括印度尼西亞的數個州分及巴布亞新幾內亞。雖其別名里有「海岸」兩字,但它們同時也在距離最近的海灘遠達數百公里的地區出沒。從澳大利亞西北地區穿越約克角半島,到昆士蘭東部及新南威爾士北部均有它們的蹤跡。而此物種的第二個亞種巴布亞太攀蛇,則多集中在巴布亞新幾內亞。平均只有20 °C(68 °F)或以下的地區一般並不適合它們居住。

海岸太攀蛇生活於多個生境。主要喜歡溫暖潮濕的熱帶海岸地區,但乾燥的硬葉林及疏林也適合其居住。在昆士蘭,它們因受到老鼠的吸引而潛入並變得非常適應人類甘蔗種植場的生活環境;不過在該地區的遠北方及約克角半島的種群,則多出現於開敞的疏林地區。馬纓丹灌木林亦是海岸太攀蛇最喜愛的生境之一。它們的躲藏處多為動物的棄置洞穴、中空的樹幹、植物堆及垃圾堆。

生長繁殖

太攀蛇雌雄異體,體內受精,卵生。每次產卵3~22枚。太攀蛇一般在長到1.2米時性成熟。成體平均亦可達到1.5米至2米,體重在3千克左右。太攀蛇的壽命在10歲-20歲之間。

種群現狀

太攀蛇尚未受到任何重大威脅。尚無針對太攀蛇的保護措施。太攀蛇數量穩定,分布較為密集,數量沒有下降,是無危物種。

保護措施

太攀蛇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毒素性質

太攀蛇是陸地上最毒之一、連續攻擊速度最快之一的蛇。它咬一口所產生的烈性毒素約有110毫克,毒液能殺死100個成年人、50萬隻老鼠。 這種蛇與其它蛇不同,一般的蛇攻擊時都會咬着獵物不放,而將毒液注入,但太攀蛇只要咬一口就能將毒液注入,所以太攀蛇會先咬一口,就會立即後退看看情況如何,等到獵物倒下太攀蛇就會上前將其吃掉。

被太攀蛇咬到後,所出現的徵狀亦有別於其它蛇,被它咬到後,血液並不會凝固,七孔會些微出血,再過一會後看見四周的事物出現重疊影像,之後全身的機能會慢慢停頓,導致癱瘓窒息而死。 被太攀蛇咬到後,若幾分鐘內沒注射到太攀蛇抗毒血清及得到適當治療的話,死亡率為100%。

太攀蛇的毒素會造成受害者大出血、肌肉嚴重損傷及腎衰竭,它的毒素中還含有能破壞肌肉組織及阻止血液凝固的毒蛋白。

參考來源

  1. 太攀蛇簡介(附圖),中國動物主題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