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太湖白魚
tai hu bai yu

中文學名:太湖白魚

拉丁學名: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

門:脊索動物門

綱:硬骨魚綱

目:鯉形目

科:鯉科

屬:紅鮊屬

二白太湖白魚:亦稱"鰷""頭尾俱向上"而得名,體狹長側扁,細骨細鱗,銀光閃爍,是食肉性經濟魚類之一。尚未養殖,主要依靠天然捕撈。白魚肉質細嫩,鱗下脂肪多,酷似鰣魚,是太湖名貴魚類[1]

目錄

外形特徵

太湖白魚,口正上位,口裂垂直,下頜肥厚有力,急劇上翹而得名翹嘴;魚體細長,鱗片小而白,腹部銀白,背部青灰、燕尾又得名白條、翹絲等,都與其自身特點緊密相關。

生活習性

主要生活於江河、湖泊、水庫大水域的中上層,以小魚、蝦為主食,也食昆蟲,性情較兇猛,游泳迅速,善跳躍,喜追逐獵取活食,冰下仍然吃食,對溫度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冬天仍然可以垂釣,比起釣鯽魚還容易些,天然水域最大個體可達10-15千克。由於其肉食性,在魚類中處於最高營養級,素有"長江上等名貴魚"的美譽。

相關傳說

清代《太湖備考》上關於白蝦的記載是"太湖白蝦甲天下,熟時色仍潔白"。白蝦的殼很薄很薄,周身通體透明,含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A、鈣和鐵。當地的漁民撈白蝦的方法也很是奇特,不用網更不用鈎。遂成為太湖上一景:用一把干樹枝紮成捆然後用根長竹竿插入干樹枝中再扎穩,將樹枝投入水中,小蝦就會自己往樹枝里鑽。到時候了,一把操起竹竿下的樹枝回到船上,一陣拍打,小蝦們就紛紛從樹枝里落到船上。只可惜,我們在太湖上滯留的時間太短,否則真想擇一個暮靄沉沉或淫雨霏霏的天氣隨那漁夫一起出漁,要麼做個孤舟蓑笠翁要麼做個姜太公,親手將那串亂七八糟的樹枝插進湖水裡,然後美美地坐在船頭,面對着煙波浩淼的湖光水色,悠閒的品上一口黃酒,嚼上一塊香煎白魚,靜等小蝦們乖乖地往我的樹枝里鑽,最後通通地落進我的肚皮被我大快朵頤。可惜,倉促之間,蓑笠翁和姜太公的美夢都未能如了願。

1300多年前,太湖白魚就被老百姓夸為無錫第一魚。太湖白魚又稱太湖銀刀,相傳這名字的由來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相傳明朝末年,清兵打入太湖,蘇州太湖漁民張三帶領一幫人與南下的清兵在太湖一帶激戰,有次還攻入蘇州城。一次,張三在湖上與清兵作戰時,手臂中箭,手中大刀掉入湖中。他忍住劇痛,彎腰從湖中拾起一把銀刀,向清兵殺去,清兵被他的神勇給鎮住了,紛紛落荒而逃。張三再一瞧手中,原來是一條銀光閃爍的白魚,這樣'銀刀'這個名字就叫開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