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夷江上棹歌聲(車曉浩)
作品欣賞
夫夷江上棹歌聲
正是春暖花開時,我與長沙、益陽的幾位詩友,相約一同去看崀山,去觀賞被詩人艾青讚譽過的丹崖碧水,於是便有一次夫夷江的泛舟之旅。
車隊一路急駛,經新寧縣城,沿夫夷江上行約十公里,當紅若雲霞的丹霞地貌展露芳容,秀麗的夫夷江如玉帶環繞,如流動的畫卷向人們次第展開時,大家相視一笑:崀山到了!
我們的車子,在一個叫做水溪的大河灣邊停下來。灣里泊了許多竹筏子,一些艄公坐在岸邊等待遊人。那些竹筏一律由十四根楠竹紮成,前端翹起,上面有兩排竹椅,可坐四人。我和曉明、開樂、清明依次登上竹筏坐定,穿上救生衣。艄公趟水將筏子推入江中,跳上筏後竹篙一點,將筏撐到江中,放下篙站着搖槳。
夫夷江即資江的上游,發源於廣西貓兒山,它與著名的灕江分袂而流,一條匯入長江水系,一條注入珠江水系。夫夷江在越城嶺的崇山峻岭間奔涌、繞行,進得湘西南如剛入門的媳婦,多少還有些羞媚之態。它忸怩地流着,裙裾邊濺起的水花如串串珍珠。江水很淺,非常清澈,可清楚地看到河床上的卵石。那些有花紋的石子,在江水的涌動中不斷變形,變幻出各種各樣奇妙的圖案來。兩岸的山峰慢慢向後退。放眼展望,山頂上怪石嶙峋,奇峰突兀,而山腳下樹木蔥蘢,生機盎然。艄公一手扶着椅背,一手輕搖舵槳,姿態很是瀟灑。
竹筏順流而下,遊客們仰躺於竹椅中,眼觀四周景色,真有「天地動,我不動」的感覺。夫夷江是資江的童年,她具有一個小女孩的氣質:純真、嬌美,令人憐愛。在資江下游長大的人,看慣了江水的闊大、洶湧和深沉,誰料到她的源頭竟是這樣的斯文、秀美呢。我將手伸到江中,她立刻回報我絲絲涼爽。如果不是筏在流動,我真想脫光衣服,跳到水中,躺在那層淺淺的卵石上,讓柔軟的江水浸泡幾個小時。清明這女子興許第一次這樣漂流,按捺不住激動,站起身來走到筏尾,與艄公換個位置,當起女艄公來。好在水寬流緩,沒有一點危險,艄公便任其所為。不料清明操作很是里手,竹筏在江中順順噹噹的漂流,她還自在地哼起歌來。她今日穿一件紅色的短襯衣,在綠色的大背景中很是醒目。我看她一眼,她笑一笑。我越看越有意思,聯想起資江艄工中流行的一首民歌《女艄工》來:
初搭大船去江東,
走到十字街上請舵工,
上街跑到下街止,
跑到中街請個女艄公。
妹妹嘰,
一借你的金釵豎桅杆,
二借你咯羅裙扯風蓬,
三借你咯十指尖尖掌好舵,
四借你咯斜眉細眼觀好風。
有錢難請女艄公。
資江上是沒有女艄公的,船工們唱這首歌純粹是為了消遣水上沉悶的生活。於是,我偏過頭去問這搖槳的艄公,崀山有沒有當地的山歌?漢子回道:有啊!我一聽馬上來了興趣,央求他為我們唱首當地山歌。漢子嘿嘿一笑,也不推辭,張口唱出來:
扯塊白雲做風蓬呃,
夫夷江上自在行,
下了一灘又一灣呃,
下到寶慶過洞庭喲——
西漢時,漢武帝在資江上游的新寧境內設夫夷侯國,故流經這段的江流叫夫夷江。在交通運輸倚靠水運的年代,艄公們將大山的木材、物產通過水路運往寶慶、益陽、岳陽,遠至漢口。而崀山棹歌是當地艄工在江上放排時即興創作的,曲調簡明,旋律婉轉,尾聲悠揚,地域特色明顯,與廣西山歌有得一比。自崀山旅遊開發後,外地來看山水的遊人日漸增多,在人們好奇心的驅使下,棹歌也派上了用場。
筏上艄公是位四十多歲的漢子,家住崀山沿河邊的村里,行舟撐筏多年,閱人無數,在客人們面前表現得落落大方。他邊搖槳邊兼任導遊,把滿河風光,慷慨地指給客人欣賞。岸邊靠近水邊的叫團魚石,江中裂成兩半的叫試劍石,山頂那棵虬枝伸展的怪松叫仙鶴展翅。其實,看景有如讀詩,那意境,那美,是要靠心靈去感受的。
竹筏一路下行,如滑行在一塊透明的玻璃上,最清幽的是杉木塘以下的一段水程。兩岸翠竹,上指雲天,下吻江水。偶爾在河岸的古樟濃蔭下,一塊木板挑入江心,臨流搓衣的紅衣女子,把倩影投到河心。喜得清明這位俏女子揣着個相機,從排頭轉到排尾,攪得大家不得安寧。此時此刻,艄公也來了興致。他不用催促,亮開嗓子唱起來:
好似橫岩坐水口呃,
講起杉木塘不簡單,
鸕鶿鳧水網罾魚呃,
我看過熱鬧趕前程喲——
行舟至杉木塘,江水變深,江流平緩,魚兒們喜歡在此嬉戲、洄游,這裡也就成為村民們漁獵的樂園。以魚為食的鸕鶿(魚鷹),滿江游弋;漁獵的村民站在岸邊,用一張大網臨江罾魚。那些身披潔白羽毛的鷺鷥鳥,也喜歡在此停駐。當沿江的樟樹尖上站滿了白色的鳥類時,恰似滿樹的玉蘭花在綻放,美麗極了。一到夜晚,村民們把馬燈掛在船頭,沿江捕魚,那情那景,就是一幅流動的畫面。艄公的描述,分明帶有幾分自豪。
過了杉木塘,河道開始拐彎,艄公叫清明坐回原位置。河道拐彎的地方,水流往往很急。江中有一條深溝,一江的水就擠向這條流往往很急。剛才還在慢悠悠的筏子,猛然像箭一樣順着水道向下游衝去,筏邊翻起的波浪濺了我們一身。開樂很喜歡這種場面,樂得哇哇直叫。我們把這樣的地方稱為「壺口」。一到壺口,江面便打起魚鱗皺,在斜陽的照射下,白光閃閃。你知道浪是怎樣形成的麼?在沒有風的時候,浪的形成是由於水底地形的作用。
坐在長長的竹排上,我們的目光還被江岸巨石上那遍布的洞眼所吸引。這些洞眼雞蛋般大小,外寬內窄呈錐形,深淺不一,排列無序,洞眼開口全朝向上游,越是水急的地段洞眼越密。是天生的,還是因何種需要而鏨的?我不覺奇怪起來。當從搖槳的艄公口中得知,那是先前撐船人留下的篙洞時,我的心底不禁生出一股悲壯的情感:滿載的船隻,頂着湍急的江流,沒有牽引,沒有頂推,更沒有今天的發動機,唯一依靠的是船夫那兩條成弓步叉開的腿,一雙肌肉和經絡鼓暴的臂膀,和一支長長的一頭握在雙手、一頭重重地頂在岩石上的篙,在船夫高亢的號子聲中,在竹篙被頂彎的驅動下,船頭犁出浪花,徐徐向前。也許一篙不力,船退千尋;也許一篙脫落,船毀人亡。艄公告訴我,在夫夷江的幾處險惡地段,洶湧的浪頭打翻過無數船隻,無情的旋渦吞噬過眾多船工。但是,行船人並沒有被險惡嚇倒,他們迎着朝霞的光芒,頂着中午的驕陽,披着傍晚的餘暉,不畏激流險灘,一篙又一篙,一船又一船,執着地航行在百里夷江上。那篙戳在堅硬的岩石上,雖用勁十足,卻也只濺出幾個火星。一根又一根篙頭戳禿了,一根又一根篙杆頂折了,可岩石上只留下點點痕跡。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隨着時間的推移,岩石上的篙印一年年加深,開長日久,篙印也就成為了篙洞了。
聽着艄公的訴說,我思緒綿綿,感覺到時間的無限,歷史的悠長,將篙洞的形成追溯得很遠很遠。這密集的篙洞,是一代代先民力量的表象,是幾千年人類生產鬥爭的縮影,是無數船工汗水、甚至血的結晶!
夫夷古邑處于越城嶺腹地,這裡盛產杉木、楠竹、生漆、桐油等山貨,而連接洞庭湖的夫夷江,就成了與外界溝通的黃金水道。逆水行舟,或順流放排,白帆點點,棹歌悠揚,是夷江上不歇的風景。但出門遇風波,行船有風險。千彎百轉的夷江有三十六大灘,七十二小灘,行舟最兇險的地段便是瓦子灘。艄公說,以前的艄工們一到瓦子灘,一點不敢懈怠,立馬提起精神,降帆、收蓬、撐篙,緊張有序地忙碌着。有一首長長的棹歌,描繪了當時的情景:
喊起號子搖起櫓,
調轉舵來放瓦灘。
大水放船要提干,
干水要往槽里扳。
行舟只見灘水響,
大水彎在凍里灣。
龍口豬頭兩相對,
緊槳飛落瓦子灘!
凍里是江中經過的一個地名。而臨近瓦子灘,挾持江水的兩座巨岩,左邊的形似龍首,氣吞山河;江右的恰似豬頭,憨態可掬,兩岩遙遙相對。當地有民諺「龍頭對豬頭,鴛鴦水上浮」之說。
下了瓦子灘,艄公放了膽,客人安了魂。這裡水面寬闊、安靜,猶如一個大水庫,以至看不到水的流向了。右岸是一塊平坦的大地,大地後面三面是山峰,將它夾在山水之中。我看到一些樹林半遮半掩的房舍,那是一個村莊。整個村子靜靜地,不見一個人影。岸邊沙灘上擱着幾條木船,那些船已破舊似乎沒人要了。一條船上插着一根竹杆,竹杆上晾着一件白褂子,如旗幟般在風中飄揚。破船旁有一個同樣破爛的棚子。這情景酷似一幅油畫,我對奇異的事物總是有一種超凡的敏感,我很想到這幅畫裡去看看,這本是一個住仙人的地方呀!
艄公搖搖頭,不肯將筏子泊岸。我問為什麼,他仍搖頭,做出一個笑容來。村子裡的人不願外人來破壞他們千古不變的生活寧靜麼?或是今日他們內部發生了一件不願讓外人知道的事?這真是一個謎。
江流彎彎,艄公神態很是悠然。他說,這夫夷江不但風光美,人情也很美。這是古夫夷侯國,民風淳厚,要住久了才能品賞出味道來。他說他爺爺在這條江上行船50年,沿河都有相好的。「這山裡的姑娘,都是有情有義吶。」
作家曉明聽出相好的內涵,是指男女私情,馬上就粘了上去,「那他們是怎樣勾搭上的?」
「要勾什麼!她們要搭你的船,要跟你好,就這麼回事!」艄公說這深山的瑤姐,和這裡的山花一樣迷人,她們要下寶慶府,要去益陽,去漢口,就站在岸邊向你招手,船一靠岸,就往船艙里鑽。日子一長就有意思了。「你怎麼知道有意思了?」作家曉明是不會放過這類細節的。「這還要問麼?」艄公笑了。他接過作家遞上的芙蓉煙捲,悠悠地吸,悠悠地說開了:船走到淺水無人處,只要猛撐一篙,船就在沙灘上擱淺了,你就說:「大姐,請閉上眼晴,我要下水推船哩!」於是你就從容地把衣褲脫下,跳到水裡推船,有的背過身去,裝着什麼也沒看見,也有的掩着嘴笑。「當然,我爺爺還遇到過好心的女子,見你推船吃力,她把筒裙一脫,也下水來幫你推船哩。」
「真的?」大家問。
「前世修來同船渡嘛!」艄公說得很悠閒,漫不經意。
說話時,船已漸入佳境,兩岸青峰挺秀,風光如畫。「拔地芙蓉聳翠痕,嶙峋千尺指天門」,指的是這以下的河段了。在對岸山頂上,有一個獵人帶着一隻獵狗,剪影似的,耐不住深山的寂寞,面對浩瀚江水,扯起嗓門唱了起來:
郎在江邊吶等妹來呃
上船哪有不濕鞋,
阿妹是柴郎是火呃,
乾柴近火咯燃起來喲!
那粗獷的嗓音,飄落到我們筏上,真讓人如醉如痴。看來,詩人們到這裡獲取靈動的詩情和畫意,只在俯拾之間。
大家還在故事與歌聲中回味時,猛聽艄公說「前面還有崀山著名的山景,不要錯過了觀看」,這才回過神來。確實,夫夷江兩岸的山勢是千姿百態的。二億年前地球表層的褶皺形成的丹霞地貌,經過長年累月的風雨洗禮,使每一座山都顯出它的特色來。我順着艘公的指引,在筏的左邊看到一塊尖尖的巨石從岩頂上垂下來,很像一隻啄木鳥的長喙;更巧的是岩上有一個洞,從這邊可看到那邊透明的天空,有如啄木鳥的眼睛。整個形狀如同一隻站立的啄木鳥,在為森林啄蟲除害,人們就稱這塊岩石為「啄木鳥石」。而右邊的山勢如刀劈一般陡峭,而山頂平整,一連幾座整齊排列,如一支強大的艦隊,艦首昂起,列隊前來,這叫「軍艦石」。軍艦石的前方山崖,有塊碩大光潔的石幕,人們叫它「無字天書」,猶如武則天的無字墓碑,引發人無限遐想。
竹筏穿過這一片美的叢林,轉過一個彎,前方一座高大的石峰迎面而來。但見右方圓形的山頭上,四周翠竹簇擁,正中豎着一根七十米多高的石柱。只見他頭顱昂起,兩肩平整,雙手反背在身後,江水倒映出他高大的身影,極像一個身披大氅的古代將軍,顯得十分威嚴。有人感於將軍石的威武,曾即興賦詩「荊湘南極粵西東,別有將軍石一峰」。筏上之人一見之下,全都興奮得站起來了,不約而同地發出驚呼:將軍石太像了!天然形成的將軍石恰似是人工雕塑,人體比例適度,形象逼真,腳下的山包是它的基石底座。將軍石也是新寧在清朝末期能夠走出二百多位四品以上將軍的一個很好的註解。
1938年抗日烽火正熾時,著名詩人艾青避戰亂由桂入湘在新寧執教,從而認識了崀山的美麗與神奇,激發出澎湃的寫作激情。在新寧一年多的時間內,他創作了膾炙人口的《火把》《我愛這土地》《岩壁》等詩作。教學之餘,他常去夫夷江泛舟,在將軍石下流連。1992年初,新寧縣人民政府決定開發崀山旅遊,派員到北京找到大師艾青,在他家客廳為他播放崀山風光片,當將軍石形象出現在畫面時,事隔多年,他仍難掩內心的激動,一下子從座椅上站了起來。連聲說:將軍石,將軍石!他聽明客人來意後,走到桌前鋪紙揮毫,欣然題寫了「桂林山水甲天下,崀山風光賽桂林」墨寶。畢生擁抱真善美的詩人當年結緣崀山,崀山山水則因之有幸。如今詩人的題詞,已成了崀山走向世界的名片!
竹筏快要靠岸了,我們與艄公依依不捨。這位樸實的漢子,把竹篙插入江水中,穩穩站定,放開喉嚨唱了起來:
行舟到了何家灣呃
客人到此要上岸,
人生何處不相逢呃,
願你走南闖北四季好運通囉!
我們四個人聞聲,不由得不動情,眾人依照棹歌曲調,即興和唱起來:
你在江頭我在尾吶,
今日幸會夷江上呃,
這裡好山好水人更好吔。
叫我永生永世不能忘囉!
歌聲悠悠,意緒悠悠。中午時分,我們在何家灣的江邊泊岸。[1]
作者簡介
車曉浩,湖南省新寧縣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