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姚秀才愛予小劍因贈 劉叉

姚秀才愛予小劍因贈
圖片來自搜狐網

姚秀才愛予小劍因贈這首小詩的一二句「一條古時水,向我手心流」,寫得很口語化,而頗有詩味。第三句還是循着以「水」比劍的基本構思鍊字。劍既似「水」,所以不是一般的「奉贈」、「惠贈」,而是扣緊「水」字,選用了「瀉贈」。我們仿佛看到了一條流動着的「水」,流到詩人手裡,又瀉入朋友掌中。末句則是在贈劍時的殷勤囑咐,點出贈劍的用意,希望用它來建立奇功殊勛。

目錄

原文

劉叉〔唐代〕

一條古時水,向我手心流。

臨行瀉贈君,勿薄]]細碎]]仇。

譯文

這把寶劍從古代傳下來,最後傳到了我的手裡。

在您臨行前我將它贈給你,希望您好好保存它、使用它,不要為了私人的小仇小怨用這把劍去作無謂的爭鬥!

創作背景

  中國古代,人們常用寶劍來表示自己有安邦治國、建功立業的本領。以劍贈人,表示志趣相投和生死不渝的友誼。約唐憲宗元和(812年)年間,劉叉在送別姚秀才時,把自己的劍贈送給姚秀才並作該詩。

賞析

  前兩句「一條古時水,向我手心流」,寫得很口語化,而頗有詩味:詩人並未直接提及這是一柄自古流傳、熠熠生輝的寶劍,而是巧妙地以「古之水」為喻,賦予其深邃的歷史韻味。同樣,詩人並未直言寶劍「握」於掌中,而是通過「水」的流動特性,選用了「流」字,生動地描繪出寶劍如同流水般,自然、順暢地流入詩人的手心,使原本靜態的物品充滿了流動的詩意與動感。這種獨特的表達方式,相較於直白的敘述,更增添了一層含蓄與韻味,讓整首詩充滿了別樣的風趣。

  第三句依然延續着「水」與劍的巧妙比喻,精心挑選了「瀉贈」一詞。劍既被喻為「水」,那麼贈送劍的行為便不再是一般意義上的「奉贈」或「惠贈」,而是如同水流一般,自然、暢快地從詩人手中「瀉」入朋友之手。這種描述仿佛讓我們目睹了一幅生動的畫面:一條潺潺的流水,從一位詩人手中流淌而出,又輕盈地匯入另一位朋友的掌心。若是直白地說「我把劍送給你」,那麼這其中的詩意與情感將會大打折扣,失去原有的韻味與深度。

  前三句描繪了贈劍的情景,而最後一句則是詩人在贈劍時的深情寄語,道出了贈劍的真正用意。詩人勸誡朋友,不要輕易為了個人的小恩怨而使用這把寶劍進行無謂的爭鬥。言下之意,這把寶劍應當用於建立偉大的功勳,而非沉溺於私怨的糾葛。白居易在《李都尉古劍》一詩中所寫:「願快直士心,將斷佞臣頭;不願報小怨,夜半刺私仇。勸君慎所用,無作神兵羞。」正是對末句深意的絕佳註解,進一步強調了寶劍應當被用於正義與崇高的事業之中,而非淪為私人恩怨的犧牲品。

  全詩的獨特處在於用水比喻劍。本來以明澈的秋水比喻閃閃發亮的劍光,古人早已有之。如《越絕書》說:「太阿(寶劍名)劍色,視之如秋水。」後來也有以水比劍以至直接將劍稱呼為水的。如李賀詩:「先輩匣中三尺水,曾入吳潭斬龍子。」(《春坊正字劍子歌》)劉叉這首詩不只是在一二句詩中將水與劍相比擬,而是把水劍的比喻作為一個基本構思貫通全篇,更是別開生面,體現了詩人博大的胸懷。

簡析

  這首小詩的一二句「一條古時水,向我手心流」,寫得很口語化,而頗有詩味。第三句還是循着以「水」比劍的基本構思鍊字。劍既似「水」,所以不是一般的「奉贈」、「惠贈」,而是扣緊「水」字,選用了「瀉贈」。我們仿佛看到了一條流動着的「水」,流到詩人手裡,又瀉入朋友掌中。末句則是在贈劍時的殷勤囑咐,點出贈劍的用意,希望用它來建立奇功殊勛。這首小詩通篇以水比劍,不僅寫出了這把古劍質感,使靜態的事物富有了動感,別致傳神。

劉叉

劉叉,唐代詩人。生卒年、字號、籍貫等均不詳。活動在元和年代。他以「任氣」著稱,喜評論時人。韓愈善接天下士,他慕名前往,賦《冰柱》、《雪車》二詩,名出盧仝、孟郊二人之上。後因不滿韓愈為諛墓之文,攫取其為墓銘所得之金而去,歸齊魯,不知所終。[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