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山關下杜鵑紅(秦嶺)
作品欣賞
婁山關下杜鵑紅
杜鵑,又名映山紅,是遵義市花,她是遵義這座英雄紅色城市的象徵,是我們名城兒女一抹美好的紅色記憶。
古人說,人間四月芳菲盡。但此時婁山關下的杜鵑卻開得如火如荼。在四月下旬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我陪同甘肅政協的同行,又一次登臨莽莽蒼山,瞻仰紅軍烈士紀念碑,再次親眼目睹杜鵑綻放的芳華盛世。在連綿萬頃的婁山關下,一圍群山,四處巒崗,處處盛開着火紅的杜鵑花。她開得如此熱情奔放,盡情地釋放浪漫情懷,展現萬種風情。在關山上遠眺,一望無垠,碧波萬里,壯美景色盡收眼底,迷人花語撩人心弦,神奇傳說惹人遐想。一朵一朵嬌艷欲滴,仿佛當年紅軍鮮血浸染過,一滴一滴,一線一線,匯聚成一浪一浪紅色波瀾,在大山之間熱烈靈動。
婁山關,亦稱太平關,位於遵義市匯川與桐梓交界處,是川渝至貴州交通要塞,自古就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傳說。古人詩云:「大樓高壓萬峰顛,鳥道才容一線穿」。果真是天險之關,黔北咽喉,兵家必爭之地。婁山關北距巴蜀,南扼黔桂,關上壁立萬仞,縱貫千峰,直插雲霄,仿佛大自然鬼斧神工之筆,一蹴而就。
蒼蒼婁山,殷殷杜鵑,與我們這座城市,與中共工農紅軍,中國前途命運,以及遠古歷史和未來,鬼使神差聯繫在一起。透過歷史煙雲,我仿佛看到七百多年前李化龍平播雄師的錚錚鐵蹄,還在演繹着飛關斬將的英雄傳奇;一百多年前太平大軍攻占婁山關,橫掃千軍的壯歌猶在耳畔迴響;當然,最讓人抹不去的還是七十多年前紅軍那場殊死之戰。那是一場生與死的較量,一場刀光劍影和血與火的搏殺,一場挽救革命於生死存亡關頭的轉折之戰。
1935年1月,中央紅軍由南向北分三路突破烏江天險,紅軍先頭部隊進入遵義城。為建立以遵義為中心的「川黔邊新根據地」,中央軍委派紅一軍團第二師第四團追殲北竄黔軍候之擔部,攻占婁山關,占領桐梓縣城。一聲令下,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一軍團政委聶榮臻立即趕到遵義城北門四團駐地布置戰鬥任務。四團團長耿飈、政委楊成武即刻率部出發,直撲婁山關。紅軍指揮員決定兩路進攻,一路正面強攻,一路繞關東小道抄襲婁山關。1月9日,四團官兵從板橋分道出發,一營長李光順率一營正面主攻,沿盤山公路向關口推進;二營集結在山腳待命;偵查隊長潘峰率偵察隊和工兵連截斷敵人後路,並襲擾桐梓縣城。扼守婁山關上的敵人是國民黨黔軍王家烈的部隊,剛從烏江防線潰退下來的黔軍第三旅林秀生部兩個團,驚聞紅軍部隊攻山,仿若驚弓之鳥。時值冬天,婁山關下雨雪紛飛,寒氣襲人。紅軍迅速截斷敵人後路,正面強攻部隊密集活力,從關南發動總攻,以排山倒海之勢,迅雷不及掩耳殺上婁山關。敵人利用有利地形負隅頑抗,一部分死守關口,一部分往北撤退。紅軍冒着槍林彈雨沖入敵陣,與敵人展開了肉搏戰,紅軍不拍犧牲的英勇頑強使敵人嚇破了膽,四處逃竄。戰鬥持續兩個多小時,紅軍占領了婁山關。紅四團乘勝追擊,經南溪口、紅花園直撲桐梓,潘峰率領的偵察部隊早已攻克了桐梓縣城。當天,紅二師師部進占桐梓,婁山關戰鬥大獲全勝,鼓舞了紅軍鬥志。1935年2月,在取得了婁山關一戰大捷之後,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二渡赤水,回師黔北,軍團長彭德懷命令十團、十二團、十三團再次圍殲婁山關之敵。經過數次激烈戰鬥,紅軍擊潰敵軍三個團,再次攻克婁山關,贏得了長征以來的第一次大勝利,為遵義會議展示了黎明曙光。傍晚時分,如雪殘陽揮灑在關山之上,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等策馬登山,毛澤東主席激情滿懷,奮筆疾書,寫下了著名的《憶秦娥.婁山關》詩句。
婁山關之戰,殲敵六百餘人,紅軍傷亡一百名,數十名紅軍將士長眠於斯,英靈伴隨杜鵑花開花落。胡耀邦、鍾赤兵、羅明、孔泉等老一輩革命家在此戰中也光榮負傷。
遵義成為中國革命的轉折之城,婁山關殷紅的杜鵑見證了這段艱難歷程。今天,戰鬥的硝煙雖然散盡,但戰鬥的遺蹟尚存,戰馬的嘶鳴猶響在耳。紅軍的鮮血浸透了四圍巒崗,染紅了漫山杜鵑。「子規帶淚猶啼滴血,不信東風喚不回。」佇立在英雄的大婁山關,漫步在盤旋山間的長征古道,讓人頓生穿越之感。追隨紅軍足跡一路向前,滿眼望去,山下杜鵑綻放,火紅一片,那是紅軍先烈的化身。有一首歌這樣唱到:「若要盼得紅軍來,嶺上開滿映山紅」。只要映山紅開放,紅軍在天之靈就能感知,這片紅色土壤,將永遠定格在在浩瀚的歷史時空。夕陽西下,凝望關山,蒼山如海,殘陽如血,渾厚景致展現在眼前,那真是一抹美好的紅色記憶。西風烈烈,長空雁叫,雄關漫道,邁步從越的沉重感油然而生。待到山花浪漫時,站在關口,觀賞、品味關下如火的映山紅,欣賞她在叢中笑的瀟灑與嫵媚;徜徉於萬山溝壑之間,置身於繁花世界,頓悟生命的超然禪機;相擁關山之魂,體驗長征艱辛,令我肝腸柔情,不勝臨涕![1]
作者簡介
秦道廉,曾經的老三屆知青,四川綿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