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寧津縣大柳鎮初級中學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寧津縣大柳鎮初級中學素質教育是促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應試教育[1]下的教育目的偏重知識的傳授,而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2]。此知識點一方面會很簡單的考查全面發展包括什麼,另一方面也會考查例子反選的形式。

目錄

校園諮詢

厚植傳統 感恩前行 ——寧津縣大柳鎮初級中學傳統文化教育紀實

「根本固者,華實必茂!」傳統文化教育是一項「固本,鑄魂,打底色」的為學生人生奠基的工程。大柳鎮歷史悠久,人文內涵豐厚,這裡既有「插柳救民」「以面勸諫」的歷史文化傳承,又有古今感人奮進的歷史文化名人的精神引領。大柳中學厚植於傳統,從傳統文化及地域文化中汲取營養,積極推進「傳統文化進校園」,力求做到「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潛移默化,以環境文化育人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要注重文化浸染,感染,薰陶,既要重視顯性教育,也要重視潛移默化的隱形教育,實現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以文化人,應充分發揮環境的育人功能。大柳中學的「銘恩路」「感恩路」「延恩路」,每一處都有一則歷史感恩故事,如「銘恩路」出自「一飯銘恩,千金以報」的故事,學生們行走其間,能受到感恩故事的浸染;牆壁文化以畫卷形式展示大柳古鎮的由來及大柳面的故事,承載着大柳人民的「感恩情懷」;充滿古風韻味的走廊文化,身臨其間,迎面撲來的是歷史傳統文化的幽香和名人先賢的書香;「唯吾知足」雕塑,告誡人們要懂得珍惜和知足,師生要有「空杯心態」……我們力求校園處處有風景,風景之中有文化。這些校園文化對學生樹立品行,陶冶情操,健全人格,提升素養,都有着潛移默化的作用。

厚植傳統,奠基底色

誦讀經典,學習經典,能為學生的人生奠定最好的底色。學校立足優秀傳統文化,開發了傳統文化經典校本課程,包括《傳統文化讀本》《論語》《孟子》《大學》《傳統禮儀》等。我們充分利用碎片時間引領學生誦讀,早、中、晚第一節課前的半個小時,是學生的誦讀時間。在傳統文化讀本的薰陶中,他們盡情「修身立本,涵養斯文」,在誦讀經典的過程中,學生的涵養,禮貌和優雅漸漸地萌發出來。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感知經典,學校成立了柳園詩詞誦讀社、尊柳國學社等特色社團。柳園詩詞誦讀社的社團活動以誦讀詩詞為主,詩詞內容以「柳」為主體。柳樹,是學校感恩文化的載體,在讓學生感受柳的精神的同時,培養他們柳的特質:不懼驕陽似火、風矢霜劍的頑強;任風雨來襲,自巋然不動的剛毅;軀幹挺拔而枝條低垂,懂感恩,知謙遜;樹冠如傘,遮擋炙熱,蔭庇一方的奉獻。

「素描溫良恭儉,墨染禮義仁誠」,是尊柳國學社的理念。我們從傳統「詩書禮樂」中汲取精華,讓詩書浸染學生靈魂,成韻生香,木鐸聲聲,以文化人,形成溫、良、恭、儉、讓,禮、義、仁、誠、信等良好的道德修養。國學社活動以弘揚國學經典為主要內容,主要包括儒家經典,古典名著,傳統文化認知,傳統禮儀教學等,與我校提倡的「感恩」教育相得益彰,以「講,讀,研,行」四步法為教學策略,達到「立德樹人,經典入心,由事明理,知行合一」的最終目的。我們以點帶面,培養一批懂感恩,知榮辱,敢擔當,有格局的「君子」。

尋根溯源,挖掘地域文化

大柳中學的傳統文化教育,在立足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又根植於本區域的地域文化,通過挖掘良風美俗,人文歷史,讓本區域師生擇善而從。關於大柳鎮和大柳面的由來,有這樣一個故事:「靖難之役」時燕王南征,行至寧津青龍鎮附近,朱棣被一婦人「抱大攜小」的善舉感動,就告訴農婦,門口插柳可免遭殺戮,婦人遂遍告全村救得全村人性命。待朱棣勝利再次經過此地時,農婦為感激燕王,用來年的莊稼種子為燕王做了一碗麵,並說:「種子沒了可以去借,若民心沒了,哪裡去找?」燕王聽後頗為動容,他整頓軍紀,軍隊所到之處都秋毫無犯。而「大柳面」也成了山東省乃至全國聞名的特色小吃。為傳承「插柳救民」「以面勸諫」的古鎮精神,學校開展了諸多激發學生感恩情懷的實踐活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