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安徽齊雲山國家地質公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安徽齊雲山國家地質公園位於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境內,北望黃山,西臨新安江發源地六股尖、牯牛降自然保護區,新安江兩大支流——率水、橫江從公園南北兩側流過。齊雲山東西長16千米,南北寬6.9千米,面積110平方千米。[1]

安徽齊雲山國家地質公園以典型丹霞地貌為特色,輔以恐龍化石、道教文化、摩崖石刻於一體。始於5300萬年前的第三紀喜馬拉雅運動使盆地全面抬升變為侵蝕區。在幾千萬年的抬升過程中,由於差異升降,齊雲山地區的抬升幅度高於周邊地區,相對高出100—300米。抬升過程中形成的斷裂、節理,構成了齊雲山丹霞地貌的展布格局。 2002年3月,安徽齊雲山地質公園經國土資源部批准為國家級地質公園。

主要景點

五老峰

五老峰,沿「文昌正路」至文昌閣遺址,南望五峰並峙,內一稍高,形如五位老翁躬身揖讓。

太素宮

太素宮占地1600平方米。清乾隆皇帝曾稱齊雲山為「天下無雙勝境,江南第一名山」。太素宮在文革中被毀,1994年已按原樣重建,1997年神像開光,向香客和遊人開放。

月華街

月華街是道士與山上居民雜居之所,也是山上的街市,又是香客、遊人住宿之地。月華街有古道房8座,還有大量徽派民居,它們與宮觀、院房組成一個密集建築群。

真仙洞

真仙洞府崖壁下有許多洞穴,供奉各路神仙塑像,依次是八仙洞、圓通洞、羅漢洞、雨君洞、文昌洞。八仙洞供奉的是道教的八仙;圓通洞供奉的慈航普度天尊;羅漢洞供奉着真武帝君,兩旁卻又供奉着十八羅漢;雨君洞供奉龍王;文昌洞供奉文曲星。真仙洞府崖壁上「天開神秀」四個大字,為真仙洞府的標誌。

香爐峰

香爐峰在月華街太素宮前,山峰獨立挺拔,形似香爐,故名。此峰底座小而穩健,爐身粗壯,頂端與底座大小几乎相同,傳說頂上的鐵亭、香爐當初是朱元璋所賜,每當雨後初晴,雲霧飄渺之時,香爐峰或隱或現,有詩讚其妙曰:「山作香爐雲作煙,嵯峨玉觀隱千年」。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安徽齊雲山國家地質公園位於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的岩前鎮附近,地處東經117°57′—118°7′,北緯29°47′—29°50′之間,北望黃山,西臨新安江發源地六股尖、牯牛降自然保護區,新安江兩大支流—率水、橫江從公園南北兩側流過。齊雲山東西長16千米,南北寬6.9千米,面積110平方千米。

氣候特點

安徽齊雲山國家地質公園全年氣溫適宜,年平均氣溫16.2℃,最高年份16.9℃,最低年份15.6℃,年際間變化多在1±0.5℃(增或減)之間。一年中最熱為7月份,平均氣溫27.9℃,最冷為1月份,平均氣溫3.7℃,年氣溫比較差24.2℃。一年中1至7月氣溫逐月升高,8月開始下降。一日間最高氣溫出現於午後14—15時左右,最低氣溫出現在黎明至日出前。

地形地質

安徽齊雲山國家地質公園的丹霞地貌是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產生、演化而成。在9000至6500萬年間的晚白堊世形成了紫紅色礫岩、砂岩、鈣質砂岩互層的淺湖相——山麓河流相沉積,組成了齊雲山組和小岩組,期內有一次基性玄武岩噴發構成齊雲山丹霞地貌的物質基礎。而穩定成層產出的玄武岩又給丹霞地貌鑲嵌了一個絢麗的「花邊」。

安徽齊雲山國家地質公園始於5300萬年前的第三紀喜馬拉雅運動使盆地全面抬升變為侵蝕區。在幾千萬年的抬升過程中,由於差異升降,齊雲山地區的抬升幅度高於周邊地區,相對高出100—300米。抬升過程中形成的斷裂、節理,構成了齊雲山丹霞地貌的展布格局;近水平的地層產狀和岩性的明顯差異,為平台、崖洞等丹霞地貌景觀的形成提供了條件。

伴隨地殼抬升,流水和重力作用是齊雲山丹霞地貌景觀形成的直接因素。其中流水的侵蝕作用最為顯著,地面流水對岩層沖刷侵蝕,首先沿垂向張節理髮育形成沖溝,流水繼續沖刷侵蝕,沖溝加寬加深便形成溝谷。如「五老峰」景觀,流水沿北西向沖刷形成溝谷,沿北東向沖刷形成一組沖溝,形成五峰並列的奇觀。溝谷邊緣的岩體,在重力作用下沿張性節理崩落,形成峭壁,相對高差數十至數百米,最高峭壁達300米,如「紫霄壁」、「真仙洞府」等。岩石在自身重力負荷作用下,向溝谷傾斜沿節理面拉開一道很深的裂隙而形成奇特的「一線地」景觀,岩石崩落形成丹壁,岩石崩塌形成造型地貌。

崗丘:以風化剝蝕作用為主而形成的地貌。主要分布於齊雲山主體外圍,由紫灰色、深紅色鈣質粉砂岩、細砂岩及泥岩組成,屬山間盆地湖泊相沉積,稱為「桂林組」。由於岩層岩性鬆軟,在風化剝蝕作用下,侵蝕量相當大,因此形成了比較低矮而起伏的崗丘形態。

嶺、台、峰:以流水下切侵蝕作用而形成的地貌。由砂岩和礫岩構成的岩層,下部為紫紅色厚層至巨厚層礫岩、厚層鈣質砂岩組成,稱為「齊雲山組」;上部為暗紅色、由紫灰色厚層硬砂岩和礫岩組成。礫岩往往呈透鏡體產狀以及層理不發育。具大型交錯層理,稱為「小岩組」。這組岩層,岩性固結、堅硬,大部分呈水平產狀以及垂直節理和斷層發育。橫江和資河及其支流分別經北部和南部,它們以嵌入曲流的方式,切割着岩層,形成低山。山體多次間歇性斷塊抬升,加之流水侵蝕作用,因而構成齊雲山的主要山體——「嶺、台、峰」。齊摩崖峭壁:以崩落作用為主形成的地貌,是齊雲山丹霞地貌的一個十分顯著的特點。

垂直節理的岩壁,傾斜坡度一般都在80°—90°,甚至成為向內凹的負坡;這些崖壁相對高度多達百餘米,巍峨壯觀,氣勢雄偉。它最初是經流水沿垂直節理切割而逐漸形成,在流水下切過程中,使谷坡擴展,發生岩石塊崩落,故摩崖多呈峭壁。

幽谷:是流水下切侵蝕形成的負地貌形態。由於紅層中發育的垂直節理和斷層是地表水和地下水集中活動的場所,長期的機械侵蝕。加之溶蝕作用,沿斷裂節理不斷擴大和加深,逐漸形成溝谷。在溝谷的發展過程中,下切加深的速度大於展寬的速度,於是形成了幽深的「巷谷」,深近百米,寬僅數米,如楠木澗;幽谷的初期階段形成岩隙,由於它們的發育,受到斷層和節理構造方向所控制,逐漸拓寬,形成如「一線天」、「一線地」的巷谷特徵。

岩洞:在紅層的崖壁上,除崩落形成的凹入的負坡外,還出現多種溶蝕作用形成的岩洞、石窖,大小懸殊,深淺不等,形態各異。這些岩洞大都產生在含鈣質的細砂岩層中,大致沿平行岩層面方向延伸,其上下全是堅固的礫岩。由於砂岩岩性鬆軟,而且多為鈣質膠結,在高溫多雨的條件下,溶蝕作用比較強烈而發育成許多岩洞。裸露在崖壁外發育的垂直節理,崖上的地表水和沖刷崖面的雨水,每沿崖壁的節理向下滲流,對崖層進行不斷的溶蝕作用,起初形成溜線,逐漸擴大演變為溶溝,多平行排列地直立分布在崖壁上。

此外,石橋岩、象鼻岩,這些奇特的石岩,除了由於重力的作用導致崩塌外,山洞的流水侵蝕作用,也應是重要的原因。

自然資源

物資植源

安徽齊雲山國家地質公園在全國植被分區中,屬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帶。1982年6月、經黃山林業學校普查統計:草本植物720餘種,木本植物559餘種,隸屬89科。其中裸子植物7科,被子植物82科。擁有中國珍貴林木18種,如三尖杉、香果樹、牛鼻栓、紫楠、綠梅等。

動物資源

據《齊雲山志》載:異獸有神虎、豹、猿,麂、狸、猿、獺等;珍禽有仙鶴、山鳳、練雀、神鴉、靈鵲、搗藥鳥、石翠、石鷹、雉雞、竹雞、黃鸝,杜鵑、斑鳩、畫眉、白頭翁、白鷳、鶺鴒、紫燕等。據1979年調查資料公布:動物名錄列有異獸28種,飛禽20種,魚類17種。其中屬國家二類保護的有山麂、大鯢(娃娃魚)、猴面鷹;三類保護的動物有白鷳、狸貓、金錢豹、獐等。

開發建設

基礎建設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休寧縣國民政府設置齊雲山管理委員會。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六月,太素宮前殿傾坍,為整修宮殿,縣政府將管理委員會改組為整理委員會。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九月,因香市人雜,維持治安,設置駐山警察分隊。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土地改革運動中,齊雲山整個風景區內的山場田地,分別屬於岩前鎮、渠口鄉和黟縣的漁亭鎮,劃歸農民所有。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動亂」(1966—1976年)期間,齊雲山又遭受空前破壞,倖存的古建築、文物等幾乎被毀壞殆盡。

1979年以後,為保護文化遺產和開發旅遊事業,黃山市人民政府先後成立了齊雲山管理處和齊雲山道教協會。

品牌建設

1981年,齊雲山被批准為安徽省省重點保護單位。

1994年,齊雲山被批准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2002年,齊雲山被批准為第二批國家地質公園。

設立意義

安徽齊雲山國家地質公園是以丹霞地貌地質景觀和恐龍遺蹟化石為核心地質遺蹟,保存有大量的具有區域乃至全球對比意義的地質遺蹟,對研究晚白堊世古環境和古氣候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具有較高的科普價值和旅遊開發價值。[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