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宜興窯紫砂御題澄泥套硯

宜興窯紫砂御題澄泥套硯
來自故宮博物院的圖片

宜興窯紫砂御題澄泥套硯故宮博物院的一件藏品

目錄

藏品簡介

名稱:宜興窯紫砂御題澄泥套硯

年份:清乾隆

類型:瓷器

規格:盒高9厘米,長48厘米,寬45.3厘米。

所屬博物館:故宮博物院

窯口:宜興窯

關鍵詞:宜興窯 澄泥硯 紫檀木 螭紋 獸面紋 玉兔 石渠 硯堂 硯池 風字形 三台 稽古

藏品鑑賞

宜興窯紫砂御題澄泥套硯,清乾隆,盒高9厘米,長48厘米,寬45.3厘米。   

六方紫砂澄泥硯置於大紫檀木盒內,盒面填金隸書「萃珍含潤」。每方硯分別配有隨形的紫檀木盒,盒蓋上部均嵌玉一塊,上分別刻玉螭紋、獸面紋、玉臥蠶等,下部為填金隸書乾隆皇帝御題。此套硯是在澄泥中摻進一定比例的宜興紫砂精心製作而成,澄泥中摻紫砂不僅使硯的顏色微現深紫而凝重美觀,而且會增加研墨的摩擦力,使硯膛更加「吃墨」。據硯身題字可知,六方均為仿古硯,分別是仿唐八棱澄泥硯、仿宋玉兔朝元硯、仿宋天成風字硯、仿漢石渠閣瓦硯、仿漢未央磚海天出月硯、仿宋德壽殿犀紋硯。   

仿唐八棱澄泥硯,高2厘米,直徑10厘米。硯八棱形,圓形硯堂。硯背面鐫刻乾隆御銘:「一規內涵八棱砥,琢端匹絳潤而理,平水圓璧安足擬。乾隆御銘。」 下有「比德」、「朗潤」二印。   

仿宋玉兔朝元硯,高2厘米,徑10.5厘米。硯圓形,硯面無硯池,雕有玉兔朝元圖。硯背面鐫刻乾隆御銘:「月之精,顧兔生。三五盈,揚光明。友墨卿,宣菅城。浴華英,規而成。乾隆乙未御銘。」 下有「比德」、「朗潤」二印。   

仿宋天成風字硯,高2.3厘米,長11厘米,寬10.5厘米。硯風字形,彎月形墨池。硯背面鐫刻乾隆御銘:「春之德風,大塊噫氣。從蟲諧聲,於凡制字。谷則為雨,潤物斯濟。石墨相著,行若郵置。豈惟天成,亦有人事。擬而議之,既純且粹。乾隆乙未御銘。」 下有「比德」方印。   

仿漢石渠閣瓦硯,高2厘米,長14.9厘米,寬8厘米。硯長方形,圓形硯堂。硯堂上方鐫刻乾隆御銘:「其制維何,致之石渠。其用維何,承以方諸。研朱滴露潤有餘,文津閣鑒四庫書。乾隆御銘。」 下有「會心不遠」、「德充符」二印。   

仿漢未央磚海天出月硯,高2厘米,長14厘米,寬9.5厘米。硯橢圓形,月形淺池。硯背面鐫刻乾隆御銘:「未央之磚,胡為署建安年?或三台之所遺墜,清漳而濯淵,似孫不察,謬為題箋,形則長以橢,聲乃清而堅,嘉素質之渾淪,欲初月于海天,師其跡而不承其偽,是亦稽古之一助焉。乾隆乙未御銘。」下有「比德」、「朗潤」二印。   

仿宋德壽殿犀紋硯,高1.5厘米,長14.3厘米,寬8.1厘米。硯長方形,瓶形硯堂,瓶口為墨池。硯背面鐫刻乾隆御銘:「琴古之產兮,星文徹端。異種足珍兮,辟塵辟寒。他山可磨兮,如瓶斯受。聊以寓意兮,取諸德壽。乾隆乙未御銘。」 下有「比德」、「朗潤」二印。   

據題銘落款「乙未」可知,此套硯制於乾隆四十年(1775年)。乾隆時期成套的仿古御用硯一部分出自宮廷造辦處硯作,一部分交蘇州按宮廷樣式承做。這套御用紫砂澄泥硯的製作是交蘇州按宮廷樣式承做後再由宮廷造辦處刻字人專門題刻硯名和乾隆御銘。   

據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檔案記載,澄泥硯加進宜興紫砂的原料深受乾隆皇帝的喜愛,成為乾隆帝的朱批御用硯。

藏館介紹

故宮博物院,簡稱故宮北京故宮,是位於中國北京紫禁城內的博物館。其前身是明清兩代皇宮紫禁城[1]

民國元年(1912年)清帝溥儀退位後仍居於宮內。至民國十三年(1924年)十一月五日,黃郛攝政內閣公布修正清室優待條件第五條,廢除皇帝尊號,請廢帝溥儀出宮。政府代表李煜瀛、京 師警衛司令鹿鍾麟、警察總監張璧,於六日接管皇宮,封存文物。後經攝政內閣核准,經一年之整理,故宮博物院於民國十四年國慶節(1925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開幕。[2]它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始建於明成祖朱棣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藏品也主要是以明、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為基礎。2012年單日最高客流量突破18萬人次,全年客流量突破1500萬人次,可以說是世界上接待遊客最繁忙的博物館。[3]

藏館歷史

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11月5日取消清帝溥儀帝號並將其逐出紫禁城。李石曾先生當即建議設立清室古物保管委員會,及清室善後委員會,並於1925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博物院成立之前,遜帝溥儀早已將1200餘件書畫精品、古籍善本和大量珍寶運出宮。

1933年華北形勢突變,於是國民政府命令:故宮南遷文物。當時共計13491箱,部分文物南遷後,北平故宮本院也留有相當多的珍品。後來又因八年抗戰,日本入侵南京,故宮文物再向西遷,分為北、中、南三路經火車和水運。經三年多至四川。後抗戰勝利,故宮文物又再度運回南京。

1948年到1949年,國民政府將文物運往台灣本島保存,因戰爭形勢突變只運了三次,其中第三次擬搬運1700箱,由於運輸艦艙位餘地有限,加之僅有24小時裝船時間,結果只運出972箱,另728箱也留在了大陸;但運至臺灣的文物皆為精挑細選的文物,所以意義仍十分重大。1萬多箱南遷文物中總共運臺2972箱,占南遷箱件數的22%。期間南京中央政府曾下令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選擇留平文物菁華裝箱,分批經火車運至南京,馬院長以各種理由推延裝箱,後來一箱也未運走。四散中國各地的古物已在1970年代以後陸續運回故宮博物院,但仍有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瀋陽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重慶博物館等機構收藏保存清代故宮文物。

中華民國政府在1965年11月12日位於臺灣省臺北市士林區外雙溪恢復設置國立故宮博物院,以存放在臺灣的2972箱文物。為與北京故宮博物院區分,稱其為稱為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簡稱台北故宮

藏館藏品

據1925年出版的《清室善後委員會點查報告》記載,有一百一十七萬餘件宮廷遺留的文物,包括青銅器、玉器、書畫、陶瓷、琺瑯器、漆器、金銀器、竹木牙角匏、金銅宗教造像、帝后妃嬪服飾、衣料和家具等。另外,還有大量圖書、典籍、文獻、檔案等。

雖然有部分清宮舊藏文物於1948到1949年遷往臺北故宮,但通過收回溥儀私帶出宮的珍品,接受民間捐贈,並參與考古發掘,故宮博物院在1949年以後進一步豐富了館藏,文物總數達到1862690件(套),其中珍貴文物1683336件、一般文物163969件、標本15385件,涵蓋幾乎整個古代中國文明發展史和幾乎所有文物門類。

這180萬件(套)藏品分為231個類別,含15.6萬件紙質文物,16萬件青銅器,1.1萬件金銀器,1.9萬件漆器,30.6萬件陶瓷。截至2016年左右,包括故宮博物院在內的中國內地博物館系統4510座博物館共收藏珍貴文物401萬件(套),故宮博物院的168萬件珍貴文物占其中的42%,故宮博物院藏品數量居中國博物館首位。[4]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