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銘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無銘闕,俗稱寶塔子,原是墓前闕,位於重慶市忠縣城北8千米處的塗井鄉佑溪村,2003年已搬遷到忠縣白公祠內。無銘闕始建於東漢,已有1800餘年歷史,至今保存完好,是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是我國僅存的重檐式仿木結構石闕。 闕身高5.44米,共有九層,四方闊8米,是一座由九墩不同形狀的石料相互攀附、疊砌而成的奇特建築物。基礎粗壯而穩重,正面雕一隻似龍非龍,似虎非虎的怪獸,其上有掛、方、欄額、斗拱匹配成闕身、闕檐、闕蓋。第三層和第六層角上分別鏤刻着男女裸體力士,形態勇猛健美,彎腰屈膝,全身用勁,好似整個碑闕由他們抬着。在力士上下左右雕滿了各種飛禽走獸。闕蓋以一個象徵吉祥長壽的龜形怪物作為瓦楞。
價值
無銘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重慶忠縣忠州鎮東北8公里處的善井鎮佑溪村的古驛道旁,背山面溪,沿井溪上行約1.5公里,便是著名的中壩新石器遺址。
無銘闕與丁房闕一樣,同系三峽地區年代最早的建築物[2]。其獨特的造型和石雕藝術,以及久遠的建造年代,使其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觀賞價值,是三峽地區極其珍貴的文物資源。
結構
無銘闕由闕基、闕身、腰檐、闕樓、闕頂等九塊石料構件組成,總高5.85。闕基為一整石板,闕身系一整石琢成,四面刻邊框,僅右側面浮雕白虎,具漢代雕刻風格。闕身上置一方石,四面刻出上下二層枋子,四角相交出頭,枋頭作疊澀處理,正面兩側枋子間雕刻裸體角神,背面兩側斜出枋頭,正面居中浮雕一鋪首,前肢撲伏左右。其上置斗狀石塊,素麵。上為腰檐,刻出瓦壠、瓦當、連檐,檐椽作扇形排列。腰檐上置一方石,形制與下面方石相同,只正面石中高浮雕鋪首頭部,背面高浮雕出尾部,從側面看,恰似一怪獸穿入石內露出首尾,滑稽而有趣。其上擱扁石一塊,扁石上沿四邊飾半聯珠形線腳。再上為一斗狀石塊,四面浮雕斗拱。正面刻一斗二升斗拱兩朵,作鴛鴦交手狀;側面刻一斗二升拱一朵;背面斗拱櫨斗之下均有一柱,較為特殊。散斗上承櫨斗,四角枋子嵌入散斗再向上緊接「四阿式」 闕頂,形制與腰檐基本相同,只是斜脊、瓦壠有較明顯的搭接,大概為表明闕頂是重檐結構,脊上末見飾物。
視頻
無銘闕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國網,2012-10-17
- ↑ 三峽文物保護 ,搜狐,2018-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