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宣平烏飯(韓劍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宣平乌饭 韩剑锋)
前往: 導覽搜尋
宣平烏飯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宣平烏飯》中國當代作家韓劍鋒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宣平烏飯

時令一到初夏,風和煦了許多,各種奼紫嫣紅之後,山上的植被開始深深淺淺,層次豐富了,顏色深層的是舊時的底色,顏色鮮亮的是這個春天新抽的嫩芽。畲寨江下,石城牆後面的那片山坡,遠遠望去,團團簇簇的像極了大寫意的濃墨水彩。午溪兩邊的水田裡,已經種下了蓮藕,不消多少時日,小荷便會露出紫色的尖尖角。

山上的趣味,在於野果可吃的很多,野藤梨,山楂,野葡萄楊梅,烏飯子,過段時間會曬遍朋龍圈的公妞(樹莓)等等。細想,山上的樹葉可吃的就不多,記憶中比較深刻的就是烏飯籽的樹葉,當然也不是直接吃,而是把葉榨了汁以後染了糯米,燜飯吃,這飯就俗稱烏米飯。

烏飯柴籽在宣平的山上是尋常植物,小時候上山,在後山龍崗砍柴時經常看到。熟透的烏飯柴籽掛滿樹上,我們專找顆粒大的飽滿的,一把把地擼下來,手心握滿一捧,塞進嘴裡,輕輕咀嚼,甘甜的汁水溢滿口腔,就像吃石榴籽一樣,一粒一粒地吃汁水不夠,得抓一大把入嘴,再一大口咬下去汁水四濺的感覺最爽。或者直接歪着頭噘起嘴巴湊到枝葉間去咬食,那模樣如同山上的羊,在山林間貪婪地享食清草,直到嘴巴牙齒全部染黑才肯罷休。

「四月八,燜烏飯」是外婆生前經常說的一句話,至於為什麼要燜烏飯,就不得而知了,但肯定有個說法。畲族烏米飯的傳說不一,有三:其一「三月三」為米谷生日,畲民要給米谷穿上衣服,故塗上一層顏色,祈祝豐年。其二,三月三蟻不作,畲民吃了烏飯,上山下山不怕蟲蟻。其三,唐代畲族英雄雷萬興領畲民與敵兵交戰時,敵人常來搶米飯,雷萬興命畲民用烏稔樹葉將米飯染黑,敵人怕中毒,不敢問津,畲民便安穩地把米飯送上山。第二年三月三,義軍一鼓作氣,合力突圍,大獲全勝。後來畲民為紀念勝利,在每年的三月三這一天,男男女女都出門「踏青」,採集烏稔葉,家家戶戶做烏米飯,從此流傳。

小時整天吃蕃薯絲飯,如有一碗白米飯就已經興高采烈了,說一個人命好,會說:「吃不愁,用不愁,白米飯,撞鼻頭」,能有烏飯吃,而且是糯米飯,一年當中也只有四月初八這一天了,幾碗下去還不過癮。

烏飯柴學名「南燭」,樹葉提取物中所含的多酚會引起澀味,澀味的實質來於多酚與蛋白質的結合。在各種食品味覺中,澀味與甜、酸、苦等其他味調配得當時,能起到豐富和改進食品風味的特殊作用。

米與烏飯柴汁的結合就是烏飯,烏飯各地都有,但城市裡是極少的,一是時令的限制,原材料必須取自山上的烏飯柴葉,城市裡沒有山,城裡人更不認識烏飯柴葉。想來能有烏飯的只有是山區了,山民熟悉山上的各種野果,更知道哪些是養人的。烏飯柴的營養保健功能,在很多古代醫書中都有記載。唐代陳藏器所著的《本草拾遺》中首次指出:「南燭枝葉,味苦平,無毒,止泄除睡,堅筋益氣力,久服輕身長年,令人不飢,變白去老」。在宋《開寶本草》中,對烏飯的製作有同《本草拾遺》相似的描述,並強調其具有「堅筋骨,能行」等強力健體的作用。

杜甫曾在《贈李白》一詩中寫道:「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苦乏大藥資,山林跡如掃」。其提到的「青精飯」就是烏米飯,是道家對追求長生的實踐。宣平原是道家勝地,大唐法師葉法善在全塘口長大,在牛頭山修道。道家典籍《三洞珠》上曾提到漢代已有人食用青精飯,但證據不足。佛教也為烏飯的推廣做出了貢獻,佛教興起後,在每年的四月初八「浴佛節」這天,佛寺會做烏飯向施主發放,因此烏飯又稱「阿彌飯」。受佛、道二家的影響,烏飯結合各地傳統與日常生活形成了不同的習俗,宣平至今仍然保留着農曆四月初八吃烏飯這一習俗,烏米飯也就包含了某種特殊含義。

過些時間,柳城菜市場的二十米大道上,有採擷好一捆一捆的烏飯葉子,如果缺了時間不能上山采葉,就可以掏錢買個現成的,省心省事。米飯的做法:將烏飯葉洗淨後搗爛入盆,加水浸泡,浸泡12小時後將葉渣過濾,再將烏飯葉水倒入裝有糯米的盆或桶里,攪拌均勻後浸泡12小時,浸泡後的糯米黑中帶藍,泛着晶瑩的光芒,最後將着色的糯米濾干蒸熟即可。用柴火大鐵鍋做出來的烏米飯最香,鍋巴更是香脆可口,但現在燒柴火的已經很少,要吃到柴火鐵鍋烏米飯是一種奢侈。

但烏米飯還是要吃的,沒有柴火鐵鍋就用電飯煲,榨汁浸泡是一樣的。我的做法又跟別人不一樣,時令正好是小竹筍、蠶豆成熟的季節,馬鈴薯也已成熟,為了增加烏飯的味道,可以增加這些佐料,切了絲的火腿肉,或者是年前醃下風乾的三層肉,薑絲,脂油和山茶油各半,小竹筍切成丁,同蠶豆、醃肉、排骨一起倒入鍋中翻炒,四成熟後,放入浸泡好的烏米,再大火翻炒至米粒香味開始溢出,然後轉換到電飯煲中,加少許水即可。熟後飯色青綠,氣味清香,米色晶瑩剔透,聞之垂涎三尺。一箸入口,糯米的綿軟,烏飯葉特有的氣息,醃肉在歲月中沉澱的香氣,小竹筍的清脆,一同在口腔里跳躍起來,帶着溫熱和芳香滑下喉嚨,從口腔到胃一下子溫暖如春,各種大自然滋味交織在一起,味道自然更勝一籌。

民間也傳聞有用烏飯釀酒的說法。清朝袁枚曾在《隨園食單》中寫道:「其色黑,其味甘鮮,口不能言其妙」。乾隆也曾欽點其為貢酒,由此可見烏飯酒之美味,但至今未看到也未喝到,大概是已經失傳了。[1]

作者簡介

韓劍鋒,愛好攝影、寫作,浙江省攝影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