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宿業師山房期丁大不至 孟浩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宿業師山房期丁大不至
圖片來自大眾網

宿業師山房期丁大不至是一首五言古詩。此詩前六句盡寫夜色:夕陽西下,萬壑蒙煙,涼生松月,清聽風泉,樵人歸盡,暮鳥棲定;後兩句寫期待友人來宿而未至,於是抱琴等待

原文

孟浩然〔唐代〕

夕陽度西嶺,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

樵人歸欲盡,煙鳥棲初定。

之子期宿來,孤琴候蘿徑。

譯文

夕陽已經落下西邊的山嶺,千山萬壑忽然昏暗靜寂。

月光照進松林夜晚漸生涼意,風聲泉聲共鳴分外清晰。

山中砍柴人已經全都歸家而去,煙靄中鳥兒剛歸巢安息。

與丁大約定今晚來寺住宿,獨自帶着琴站在山路等你。

鑑賞

  孟浩然在山水詩中,很善於表現自然景物在時間中的運動變化。山區尋常的景物,一經作者妙筆點染,便構成一幅清麗幽美的圖畫。

  此詩寫詩人夜宿山寺中,于山徑之上等待友人的到來,而友人不至的情景。前六句盡寫夜色:夕陽西下,萬壑蒙煙,涼生松月,清聽風泉,樵人歸盡,暮鳥棲定;後兩句寫期待故人來宿而未至,於是抱琴等待。全詩不僅表現出山中從薄暮到深夜的時令特徵,而且融合着詩人期盼知音的心情,境界清新幽靜,語言委婉含蓄。

  這首詩所描繪的自然景物形象,不僅僅準確地表現出山中從薄暮到深夜的時態特徵,而且融統着詩人期盼知音的心情。特別是「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兩句,寫詩人見松月而覺夜涼,聽見泉而感山幽,細緻入微地傳達出日暮山間聽泉時的全部感受,很有韻味。

  全篇前六句都是融情入景,到了第七句,才點出「之子期宿來」,然後在第八字再點出一個「候」字,彰顯了詩人不焦慮不抱怨的儒雅風度,也從側面表露出了詩人閒適的心境和對友人的信任。「孤琴候蘿徑」,以「孤」修飾琴,更添了孤清之感。孤琴的形象,兼有期待知音之意。而用「蘿」字修飾「徑」,也似有意似無意地反襯詩人的孤獨。因為藤蘿總是互相攀援、枝蔓交錯地群生的。這一句詩,在整幅山居秋夜幽寂清冷的景物背景上,生動地勾勒出了詩人的自我形象:這位風神散朗的詩人,抱着琴,孤零零地佇立在灑滿月色的蘿徑上,望眼欲穿地期盼友人的到來。詩的收尾非常精彩,使詩人深情期待知音的形象栩栩如生。

  表面上看起來,前六句是寫景,只有結尾兩句寫候友。其實不然,詩從一開始就在寫候友,不過詩人暗藏在景物中,沒有露面罷了。前六句看起來是無人之境,實際上是友人之境。「群壑倏已暝」是詩人看到的,「松月生夜涼」是詩人感到的,「風泉滿清聽」是詩人的感覺,「樵人歸欲盡,煙鳥棲初定」也是詩人看到的。這些詩句表明詩人候友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待讀到「孤琴候蘿徑」,暗藏在景物中的人,與撫琴候友的人迭在一起,形象驀地活起來,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全詩色彩不斷變幻,景物描寫十分清幽,語言含蓄委婉卻不失韻味。「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兩句是此詩名句。

創作背景

  此詩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其背景是這樣:孟浩然住在僧人業師的廟裡,他的朋友丁大(可能是丁鳳,有才華而不得志)約定晚上來廟裡和他共宿。天快黑了,丁大還沒有來,孟浩然就出廟等候他,並作此詩記其事。

簡析

  《宿業師山房期丁大不至》是一首五言古詩。此詩前六句盡寫夜色:夕陽西下,萬壑蒙煙,涼生松月,清聽風泉,樵人歸盡,暮鳥棲定;後兩句寫期待友人來宿而未至,於是抱琴等待。全詩不僅表現出山中從薄暮到深夜的時令特徵,而且融合了詩人期盼知音的心情,境界清新幽靜,語言委婉含蓄。

孟浩然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孟浩然生於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後,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歸隱終身。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游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開元二十五年(737)張九齡招致幕府,後隱居。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而更多屬於詩人的自我表現。孟浩然的詩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後人把孟浩然與盛唐另一山水詩人王維並稱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傳世。[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