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送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山中送別》 | |
---|---|
唐代大詩人王維送別友人 |
《山中送別》是唐代大詩人王維的作品。此詩寫送別友人,表達了對友人的依依不捨之情,題材非常普遍,構思卻獨具匠心,極有特色。其最顯著的特點在於並非就「送別」二字做文章,而着墨於送別後的行動與思緒,並表達了詩中人期盼來年春草再綠時能與友人團聚的情懷。全詩語言樸素自然,感情深厚真摯,獨具匠心,耐人尋味。
原文
送別 / 山中送別
唐代: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明年 一作:年年)
收藏下載複製完善
唐詩三百首,送別,離別,友情
譯文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陽西墜把柴門關閉。
待到明年春草又綠的時候,朋友啊你能不能回還?
注釋
掩:關閉。柴扉:柴門。
明年:一作「年年」。
王孫:貴族的子孫,這裡指送別的友人。
賞析
一
全詩含蓄深厚,曲折別致,獨具匠心,耐人尋味。這首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捨,卻更進一層寫冀望別後重聚。這是超出一般送別詩的所在。開頭隱去送別情景,以「送罷」落筆,繼而寫別後回家寂寞之情更濃更稠,為望其再來的題意作了鋪墊,於是想到春草再綠自有定期,離人回歸卻難定。惜別之情,自在話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別運,高人一籌。
詩的首句「山中相送罷」,在一開頭就告訴讀者相送已罷,把送行時的話別場面、惜別情懷,用一個看似毫無感情色彩的「罷」字一筆帶過。這裡,從相送到送罷,跳越了一段時間。而次句從白晝送走行人一下子寫到「日暮掩柴扉」,則又跳越了一段更長的時間。詩人在把生活接入詩篇時,剪去了在這段時間內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當作暗場處理了。
對離別有體驗的人都知道,行人將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種寂寞之感、悵惘之情往往在別後當天的日暮時會變得更濃重、更稠密。在這離愁別恨最難排遣的時刻,要寫的東西也定必是千頭萬緒的;可是,詩只寫了一個「掩柴扉」的舉動。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時都要做的極其平常的事情,看似與白晝送別並無關連。而詩人卻把這本來互不關連的兩件事連在了一起,使這本來天天重複的行動顯示出與往日不同的意味,從而寓別情於行間,見離愁於字里。讀者自會從其中看到詩中人的寂寞神態、悵惘心情;同時也會想:繼日暮而來的是黑夜,在柴門關閉後又將何以打發這漫漫長夜呢?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於無窮的。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從《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句化來。但賦是因遊子久去而嘆其不歸,這兩句詩則在與行人分手的當天就惟恐其久去不歸。唐汝詢在《唐詩解》中概括這首詩的內容為:「扉掩於暮,居人之離思方深;草綠有時,行人之歸期難必。」而「歸期難必」,正是「離思方深」的一個原因。「歸不歸」,作為一句問話,照說應當在相別之際向行人提出,這裡卻讓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時才浮上居人的心頭,成了一個並沒有問出口的懸念。這樣,所寫的就不是一句送別時照例要講的話,而是「相送罷」後內心深情的流露,說明詩中人一直到日暮還為離思所籠罩,雖然剛剛分手,已盼其早日歸來,又怕其久不歸來了。前面說,從相送到送罷,從「相送罷」到「掩柴扉」,中間跳越了兩段時間;這裡,在送別當天的日暮時就想到來年的春草綠,而問那時歸不歸,這又是從當前跳到未來,跳越的時間就更長了。
王維善於從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運用樸素、自然的語言,來顯示深厚、真摯的感情,令人神遠。這首《山中送別》詩就是這樣的。[1]
二
古往今來,詩人對於離別總是歌吟不絕。但寫的人多了,既要獨具匠心,又要感動人心,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景從外來,而情從心出。清代詩人袁枚也曾說過:「凡作詩,寫景易,言情難」。所以身處後世的詩人,往往會採用一些手法來「言情」,以期達到獨具匠心,又感動人心的藝術效果。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山中送別》,就是一首抒寫離別情緒而獨具匠心的送別詩。它出自於唐代詩人王維之手,是王維為送別友人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這首詩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王維並沒有就「送別」二字大做文章,而是着重描繪了送別友人後的心理活動,來表達對友人的依依不捨之情。這與其他送別詩着重描繪送別情景不同,所以說王維這首詩獨具匠心。
另外,王維還在詩中表達了自己期盼來年能與友人團聚的情懷,這就超出了一般送別詩的情意。雖然說這首詩只有短短的4句,語言很樸素自然,題材也只是生活中最平凡的離別,但是字裡行間所蘊含着的深厚、真摯的感情,卻告訴我們它是一首看完令人回味無窮的佳作。下面我們便來具體看看王維的這首《山中送別》: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首句「山中相送罷」,便體現了這首詩的獨具匠心之處。它的意思是說,王維在山中送別了好友。可見這裡王維僅僅點出了送別地點是在山中,至於送別時的話別場面、惜別情懷等,就用了一個「罷」字一筆帶過。雖然從相送到送罷,中間所發生的一切都跳過了,但這並不是說王維不珍視兩人的友誼。其實這樣寫恰恰是為了表達友情的深厚。
次句「日暮掩柴扉」,即傍晚時分回到住處,將柴門關閉。可見王維從相送到送罷,已經過去了大段時間。經歷過離別的人,其實都知道離別的片刻固然黯然魂消,但是離別後回到家中,尤其是到了夜晚,那種離愁別恨,會變得更為濃重、更為稠密,嚴重的情況下還有可能肝腸寸斷。所以王維送別友人後,其寂寞神態和悵惘心情可想而知。
最後兩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便是王維送別友人後的心理活動。它的意思是說,等到明年春草又綠的時候,朋友你能不能歸來呢?這兩句詩出自於《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所不同的是,《楚辭》中是因為友人久久不歸而感嘆,而王維這裡是友人剛走,就怕他久久不歸,所以期盼別後的重聚。
從詩的開篇兩句中,從「相送罷」到「掩柴扉」,我們知道它是跳越了大段時間,而在詩的最後,王維從送別日就想到了來年的「春草綠」,可見跳越的時間就更長了。如果要具體來形容王維深厚、真摯感情的話,這裡時間的長度無疑就是友情的厚度。有的版本中,「春草明年綠」還作為「春草年年綠」,其情感之厚更是顯而易見。
綜觀王維的這首詩,不寫與友人話別的情景,也不渲染分手之際的環境氣氛,唯獨寫離別後的所感所想,無疑是獨具匠心的送別詩作。而其蘊含着的深厚、真摯的感情,自然也令人回味無窮。[2]
名家點評
劉辰翁《王孟詩評》:占今斷腸,理不在多。
敖英《唐詩絕句類選》:只標地寫情而不綴景。
李沂《唐詩援》:語似平淡,卻有無限感慨,藏而不露。
凌宏憲《唐詩廣選》:顧與新曰:翻用楚詞語意,脫胎換骨,更為深婉。
唐汝詢《唐詩解》:扉掩於暮,居人之離思方深;草綠有時,行子之歸期難必。
唐汝詢《匯編唐詩十集》:唐云:得漢魏和緩氣。
吳煊《唐賢三昧集箋注》:此種斷以不說盡為妙。結得有多少妙味。
宋顧樂《唐人萬首絕句選評》:翻弄騷語,刻意扣題。
俞陛雲《詩境淺說續編》:所送別者,當是馳騖功名之士,而非棲遲泉石之人,結句言「歸不歸」者,故作疑問之詞也。
林庚《唐詩綜論》:「年年」二字它原是一個流水的感覺,……它是說明時間的,而『明』字則似乎是反時間的,歲月原如流水,而『明』字卻讓它出現在一個照眼的感覺上。這便是詩歌語言的魅力,仿佛那春草就將綠得透明了,那麼,王孫該怎麼辦呢?春天的光輝與那勃勃的生氣,它乃是一切的開始之開始。而且世界上一切的消息原都不甘於寂寞,於是遂非柴扉所能掩了。
作者簡介
王維,唐代詩人。字摩詰。原籍祁(今屬山西),其父遷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叛軍陷長安時曾受職,亂平後,降為太子中允。後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晚年居藍田輞川,過着亦官亦隱的優遊生活。詩與孟浩然齊名,並稱「王孟」。前期寫過一些以邊塞題材的詩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則為山水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兼通音樂,工書畫。有《王右丞集》。 [7]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