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山海經之燭龍

燭龍

燭龍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鐘山山神,身長千里,通體赤紅,居住於章尾山,燭龍有一子名為「鼓」,被處死於鐘山之東。《山海經》中稱燭龍能夠向天神請求雨水,即所謂「風雨是謁」、「能請致風雨。 現代人在洪荒流小說中杜撰了燭龍創世的說法,更有甚者還無端的將燭龍吹噓成了盤古的身體部位 。實際上燭龍作為四大神龍之一,地位最高也僅僅是等同太陽,見於元初《說郛》「燭龍即日之名」,在這一等同太陽的說法里燭龍還是《山海經》里噎鳴石夷等神人的下屬,燭龍睜眼閉眼變換晝夜都是身不由己,聽命於噎鳴等神,遠不及青龍、應龍於古籍創世五億天地、一怒而滅世 。 除卻燭龍等同太陽的說法外,燭龍還有執炬、銜燭、銜火精,分別照亮幽都、無日之國的版本。在這些版本里燭龍的能力全部來自於炬、燭、火精,所照明範圍也僅限幽都或無日之國,同時燭龍又成了無名神人、應龍的從屬,就連燭龍賴以逞威的「炬」也都源於無名神人所賜。據漢代王逸於《楚辭章句》中考證無日之國即「幽都」,唐代王勃也曾稱「燭龍避堯日於幽都」。 燭龍除了躲避堯日,還有見星則懼的記載。《景星賦》載「癸丑之秋,有星麗天……燭龍不敢張炬」。

燭龍不僅在《後漢書》:「征燭龍令執炬兮,過鐘山而中休」 奉無名神人之令執炬,還有更多職責,南朝王融稱:「仙者駕御所至,燭龍為之引導」,甚至還有《使琉球錄》記聞曰「仙瀛……長照燭龍膏」,認為仙島瀛洲用燭龍的脂膏照明。 中文名 燭龍 外文名 Aurogon 別 名燭陰、銜燭之龍、燭龍炬 出 處 《山海經》 上 司 鵷、噎、應龍 年 代 中國古代 棲 所 章尾山

目錄

傳說由來

燭龍之說的由來,諸多古人都曾給出過自己的解釋,《楚辭章句》說「無日之國,有龍銜燭而照之也」,《山海經校注》:「炬,可以照明,為燭」、「燭照九陰之幽隱,燭龍之稱燭陰,蓋以此矣』 。而《山海經注》說「燭九陰」意為「燭照九幽之處」,並非燭龍的名字 。[1]

神話記載

外貌形象 燭龍最早形象出自《山海經》說燭龍是一條紅色皮膚的無足而人面之龍,住在海外赤水之北, 身長千里。 《山海經》是這樣描述燭龍的:「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鐘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里。在無綮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鐘山下 」。 《山海經》原文並無記載說此二神為一體,但晉代郭璞考證鐘山之神燭陰即章尾山之神燭龍,後世沿用此說至今。

燭龍有沒有腳是其具體形象的唯一爭議,在漢代的《淮南子· 地形訓》載:「燭龍在雁門北 ,蔽於委羽之山 ,不見日 ,其神人面龍身而無足 」 ,說燭龍在雁門北見不着太陽的地方,沒有生腳。但《山海經傳》:「(燭龍)龍身一足」,燭龍又有了一隻腳。

銜燭之龍 現代人常以為燭龍非龍,實際燭龍自古以來即是龍種。戰國時《楚辭·天問》云:「日安不到,燭龍何照?」,漢代王逸認為燭龍只是尋常的龍,他在註解《楚辭》此句說:「天西北有幽冥無日之國,有龍銜燭而照之也」,認為燭龍憑藉火燭,照耀西北幽冥國度。

無獨有偶,《山海經傳》引《詩含神霧》:「天不足西北,無有陰陽消息,故有龍銜火精以照天門中」,神話學家袁珂疑王逸所謂「燭」,即此「火精」。從先秦時期的《山海經》中「是謂燭龍」,到漢以後的各類神話典籍,如上述王逸、郭璞,也如清代王晫所撰《龍經》,都以燭龍為龍,只不過如後世龍種兼任河神水神一樣,燭龍也兼任鐘山、章尾山的山神。《昭明文選》直接稱燭龍為:「銜燭之龍」。

最初來歷 上文提到「天不足西北」,方有燭龍銜照,而《淮南子》有云:「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素問》雲此即「天不足西北」。 《周禮·大司徒》梳引《河圖》:「天不足西北,是為天門」,可見直到共工顓頊爭帝而斷不周,天傾西北、天不足西北,才有天門,才能有燭龍「以照天門中」,由此也可知,燭龍於共工 顓頊時代才初次登場,依靠口中所銜的火精照亮「無有陰陽消息」的西北之國。值得一提的是,天門又稱天關,正是應龍所掌管的天關、地軸。

神人下屬 《後漢書》中云:「征燭龍令執炬兮,過鐘山而中休」,燭龍被神人徵召,要手執火炬,直到到了鐘山,才能稍作休息 。唐代李賢註解到:「燭龍,北方之神也,經曰:西北海之外有神,人面蛇身而赤其眼,及視乃明,不食不寢,是燭九陰,是謂燭龍炬,可以照明」,直接將燭龍視作與火炬一體,稱作「燭龍炬 」。 但被神人徵召的燭龍,卻又因畏懼「景星」、「堯日」,而數次怠慢「執炬」的職責,唐代王勃就曾稱:「燭龍避堯日於幽都」。《景星賦》也有載:「癸丑之秋,有星麗天……燭龍不敢張炬」。 山海經中的燭龍 《使琉球錄》所記聞:「仙瀛……長照燭龍膏」,或許就正是神人對燭龍的懲罰。袁珂曾推測說《玄中記》載:「北方有鐘山焉,山上有石首如人首」中的石首,即燭龍所化,但也並無證可以斷論。

《山海經·大荒東經》:「有女和月母之國。有人名曰鵷……是處東極隅以止日月,使無相閒出沒,司其短長」,通常認為鵷即五鳳之一的鵷雛,與《大荒西經》:「有人名曰石夷……處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長短」,共同司掌晝夜的長短,使日月不得有空閒,倘若燭龍等同太陽,則燭龍除了無名神人徵召執炬,應龍掌管燭龍所處天門外,於《山海經》中也有着至少三位上司。

《大荒西經》更有:「顓頊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獻上天,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處於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章太炎與袁珂皆認為噎即噎鳴,《海內經》:"后土生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常羲生月十有二」相似。

處東極隅、西北隅司掌白晝、黑夜時間長短的鵷與石夷,以及總司日月星辰,生歲十有二的顓頊之後——噎、噎鳴,可以說是燭龍的上司和主人了。

地位上升 前文提到燭龍銜燭、銜火精照耀西北無日之國,直到宋代《鑒誡錄》引唐代古典都仍稱:「燭龍衘耀,只可照於一方;春雷振聲,不能過於百里」。

但到了明清之時,燭龍的地位卻有了顯著的提升 ,在明代《說郛》中燭龍成為了太陽的象徵, 曰:「太陽順四方之氣,古聖曰燭龍。行東時肅清,行西時溫,行南時大,行北時嚴殺,燭龍即日之名」。 燭龍的最高定位出現於明清之際,被認為是太陽的另一個名字,但在《山海經》中,燭龍遠沒有如此高的地位。在明代,燭龍緊追應龍其後,也成為了皇家的祭祀對象,號神烈山之神,位享地祇壇,與五嶽、五鎮等眾多山神同列,與順天佑畿輔時的應龍神一樣並非是單純的異獸,或是純粹的龍種,而是兼具多種神格的龍中之神 。

現代考證

在現代洪荒流小說與營銷號文章里,燭龍成為了創世神,但在中國正統的神話里燭龍與創世沒有任何關係,曾有學者專門撰文駁斥了如今營銷號所謂的燭龍為創世神之說。

在神話學研究中,最多只說燭龍是明代的某一版本盤古,且只是明代盤古部分能力的原型,與並沒有將燭龍等同為盤古,更非是說燭龍是創世神,也沒說燭龍有創世之能。最早的盤古形象出現在三國時期,與燭龍沒有任何關係。學術界認為的盤古原型主要是盤瓠 。

曾有學者於其文章中直言:「盤古神話當是魏晉間由南方民族傳入者。盤古之主要事跡為開闢天地和化生萬物,然諸書述燭龍,卻全然與開闢和創世無涉,《海外經》所謂「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息為風」云云,也與創世無關,明代《廣博物志》卷九引《五運歷年記》所謂「盤古之君,龍首蛇身,噓為風雨,吹為雷電,開目為夜。」顯系以意捏合盤古與燭龍」,稱燭龍與「開闢和創世」無關。

神話學家袁珂也說:「燭龍之獸性高於人格化,實在難以進位於天神之列」,認為將燭龍稱為天神都已經言過其實。 清人俞正燮發明燭龍即太陽之說,其《癸巳存稿·燭龍》條備引古書燭龍之文,認為「燭龍即日之名」。此說最古,上引《易緯乾坤鑿度》即開其先河。並稱燭龍之說出自蓋天說宇宙觀。 清末姜亮夫《楚辭通故·燭龍》謂:「古人束草木為燭,修然而長,以光為熱,遠謝日力,而形則有似於龍。龍者,古之神物,名曰神,曰燭龍」,但其所據材料全抄自俞氏,說法卻大相徑庭,他認為「燭龍」即「祝融」之音轉,燭龍傳說即「祝融傳說之分化」[2] 袁珂《山海經校注》說:「說者謂此神當即是原始的開闢神,征於任昉《述異記》……信然。盤古蓋後來傳說之開闢神也」,把燭龍與開天闢地的盤古等同起來,並將燭龍視作開闢神。 第一,燭龍「視為晝,瞑為夜」(《海外北經》),有似於日,然《天問》謂:「日安不到,燭龍何照?」《淮南子·地形訓》謂:「燭龍在雁門北,蔽於委羽之山,不見日。」《詩含神霧》云:「天不足西北,無有陰陽消息,故有龍銜火精以照天門中。」明謂燭龍所在為日照所不及的幽暗之域,則燭龍非太陽明矣,故「太陽說」不可從。

第二,「燭龍」與「祝融」固然聲韻相近,但典籍中所載祝融之事和上引所載燭龍諸事全不相涉,而以「燭龍」之名緣乎「束草木為燭」之形,則純屬想當然之詞,且燭龍之神異又於草木之火燭何涉?故姜氏「火燭說」亦不可從。

第三,盤古為開闢神,其主要事跡為開闢天地和化生萬物,然諸書述燭龍,卻全然與開闢和創世無涉。《海外北經》所謂「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息為風」云云,也與創世無關。《廣博物志》卷九引《五運歷年紀》所謂「盤古之君,龍首蛇身,噓為風雨,吹為雷電,開目為晝」,顯系以意捏合盤古與燭龍,袁氏「燭龍為開闢神說」,正為此說所誤.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