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蛩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山蛩蟲 |
山蛩蟲別名千足蟲、百節蟲、百腳陸、篦子蟲、燕山蛩等,也稱「北京山蛩蟲」,體長而稍扁,長約35毫米,暗褐色,背面兩側和步肢赤黃色。軀幹計二十節。第2-4節各有一對步肢,自5節開始各有兩對。臭腺孔在第5、7、9、10、12、13、15-19節兩側。棲息潮濕耕地或石堆下、樹木的背陰處,喜成群居,食腐殖質。也有傷害農作物的記錄。分布我國各地。北方居多 特別是河北一帶,主要集中出現在9月份。
簡介
燕山蛩,體長圓形,長約120mm,寬約7mm,全體由多數環節組成,從頸板到肛節約有體節54個,觸角1對,長約5mm,其基部兩側各有50個單眼集結排成三角狀,似複眼。第1節無步肢,第2-4節各有步肢1對,自第5節起至肛節,每節有步肢2對,各步肢6節,末端具爪,生殖肢由第7節步肢變成。自第6背板各各體節的兩側有臭腺孔。同其他千足蟲一樣,雌性把卵產在土壤中製作的巢穴內。幼體在初期生活在土壤中,而大齡的幼體和成體在地表尋找食物。在北半球,見於林地落葉中,有的種見於洞穴內。一些在加利福尼亞分布的Motyxia屬的種類發冷光。還有的山蛩蟲種能在水下生活。屬於馬陸的一種。長度0.5~3.2cm,植食性種類 腐食性種類。英文名又稱作plated millipedes,這個科的種不如其他千足蟲那樣圓,它們無眼,一般體色暗淡,體節的上部像橫向延伸。多數種的很多包涵腺體,能產生有毒化學物質阻攔捕食者。性狀鑑別,本品多呈半環狀,全長5-6cm,直徑5-6mm。全體黑褐色,具50餘個環節,每個環節具一棕色環,步肢多脫落。體輕,質脆,易斷,斷面中空。氣微,味淡,有毒。
評價
與其他的千足蟲一樣,雌性的山蛩蟲也會將卵產在土壤中製作的巢穴內,幼體在初期生活在土壤中,而大齡的幼體和成體並會在地表尋找食物,在北半球,常可在林地落葉中以及洞穴內看見它們。還有一些品種(Motyxia)的山蛩蟲分布在加利福利亞並且能夠發冷光。山蛩蟲是一種腐蝕性爬蟲,而且是植腐蝕性,山蛩蟲是馬陸大家族的一種,據了解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馬陸品種是非洲巨人馬陸(Archispirostreptus gigas),有記錄的最長者達到了38厘米。與其他的千足蟲一樣,雌性的山蛩蟲也會將卵產在土壤中製作的巢穴內,幼體在初期生活在土壤中,而大齡的幼體和成體並會在地表尋找食物,在北半球,常可在林地落葉中以及洞穴內看見它們。還有一些品種(Motyxia)的山蛩蟲分布在加利福利亞並且能夠發冷光。此外還有一些山蛩蟲能夠在水下生活,可見每一種類的山蛩蟲都各有各的本領,都有着一套獨門絕活兒。該動物的外形十分奇特,全體由多數環節組成,從頸板到肛節約有體節54個,觸角1對。山蛩蟲,又名千足蟲或者是草鞋爬子,屬於多足綱。在《本草綱目》中將其稱為山蛩蟲,古代醫學中所稱呼的「惡瘡」、「症瘕積聚」、「石繭」和「失榮」等差不多,有些即屬於現今的惡性腫瘤。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