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岩頭鎮芙蓉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岩頭鎮芙蓉村位於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岩頭鎮,該村占地215畝,現有443戶人家。位於楠溪江中游西岸,北離岩頭村約1公里。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3),始祖陳拱從瑞安場橋遷來定居,並逐步形成血緣村落,距今以有1000多年。因村西南有三崖摩天,赤白相映,宛若芙蓉,遂以芙蓉為村名。保存明清古民居30餘處,明代大宅遺址5處,大小宗祠共18座。芙蓉村為單一陳姓村落。芙蓉村,仍然保存着六百多年前的聚落規劃面貌。全村略呈正方形,坐西朝東。四周用卵石砌成的寨牆,長2000餘米,高2米,整個村莊猶如一座小城堡。[1]

中文名: 芙蓉村

行政區類別: 村

所屬地區: 浙江省

地理位置: 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岩頭鎮

面 積: 215 畝

下轄地區: 芙蓉上村、芙蓉下村

電話區號: 0577

郵政區碼: 325100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821戶(2014)

著名景點: 芙蓉峰

火車站: 永嘉火車站

車牌代碼: 浙C

地理環境

從浙江永嘉縣城出發,出了縣城不遠,就看到了遠處奇特的山崖。如蓮花盛開,其中有三個山峰相挨甚緊,猶如蓮花三瓣,其形酷似。即便是從沒有聽說過「芙蓉三崖」的人們,也不可能不被山峰的奇特而吸引,以為是「芙蓉村」到了。而這山崖,對於溫州市和永嘉縣城的人來說,它的位置在北方,故叫「北崖」,當地人卻叫它為「南崖」,只是因為它長在我們的南面,上八地下五地的人都是這麼叫的。其實沿着楠溪江這一帶,許多村子都能得到芙蓉三崖的「惠顧」:下園村、芙蓉村、岩頭村、溪南村等。這些村子都以芙蓉三崖借景:如芙蓉村的芙蓉池「水映芙蓉」、岩頭村的麗水湖「水映三崖」……有這麼多村子都以芙蓉三崖為自豪,可是當初能夠搶先一步以「芙蓉」「註冊」的,只有芙蓉村。人們一聽芙蓉村的名字,就覺得這裡一定長滿了芙蓉。其實芙蓉村里無芙蓉,只是借山上的景致罷了。但是這裡既能「搶注」,也是有它一定道理的。芙蓉三崖在芙蓉村的西南面,每天清晨太陽出山之時,霞光照映在芙蓉峰上,其色白裡透紅,不光是形似芙蓉,顏色也很像。村子裡有一個大水池,名叫「芙蓉池」,就是因為每天傍晚芙蓉峰都會倒映在池水中,因此村子便命名「芙蓉村」了。芙蓉村的東門是村子的正門,真有點像公園大門。從這個門的設置看,村於是封閉型的,村門一關,這個方向便沒有通道可以出來。當然,這個村子不止這一個門,還有好幾個門。歷史上出於防禦的需要,芙蓉村共有七座寨門,其東門是主入口。別小看這個門,它也是「老祖宗輩兒」的了。它建於元朝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為二層閣樓式建築,歇山頂。上為譙樓(京劇里經常有「聽譙樓又打四更牌」的唱詞),下為大門。由於大門封閉,故當年它的防禦功能之強也可以想見。與蒼坡村以「筆墨紙硯」來布局相仿,芙蓉村是以「七星八斗」來布局的。星,是指道路交匯處的方形平台;斗,是水渠交匯處的方形水池,是「星築台」、「斗鑿池」以為象徵。七星呈翼軫形分布,八斗為八卦形分布。道路與水系交叉縱橫,成為完整的體系。這個體系用處頗多:和平時期用於生活的各個方面,還可用來防火、調節小氣候、美化環境等。戰爭時期,「星」可以用來作指揮台,「斗」可以用來貯水以防火攻。此外,七星八斗還有一個美好的寓意:芙蓉村的子孫後代人才輩出,猶如天上的星斗一般。由此看來,芙蓉村的先民們在設計村子的功能上,真是煞費苦心。之所以想到貯水以克火攻,是因為芙蓉村曾經有被火燒的慘痛歷史。

人文歷史

芙蓉村始建於唐代末年,據明弘治丁已(1497)編的《陳氏宗譜》載:"我陳氏鐵墓之後也。由潁川析居開封,歷閩浙,唐季始遷永嘉之兩源。茗岙者,錢塘慕官昭遠公,而芙蓉之祖,則昭公五世孫(拱公),迄今六百餘年。"另有村民傳說,唐末,有陳氏大妻,為避亂世從永嘉城北徙,沿楠溪江到深山坳里,至芙蓉峰下,只見此處:"前有腰帶水,後侖紗帽岩,三龍捧珠,四水歸心。"是一個難得的風水寶地,於是在此築屋定居。南宋末年,元兵南下,芙蓉村村民陳虞之為咸淳元年進士,他響應文天祥的號召,率領全村義士八百多人據守芙蓉峰整整三年,終於全部殉難,陳虞之自殺殉國,村子被元兵燒毀。因此在元末明初重修村子時,人們便將原有的小村合併成大村,建起七門及兩道石砌圍牆,並建八斗以貯水。芙蓉村的主街與其他楠溪江古村落不同,一般的古村落的主街,都與村門相垂直,而芙蓉村的主街長塘街卻是進門後要拐一個彎才到,而且它的主街也不一貫到底。這可能是從風水角度考慮的。長塘街的東端是七星之首,西端原為八斗之一,現已建屋,只剩半方水塘了。芙蓉村有着悠久的歷史,也可以說是飽經滄桑。據《陳氏宗譜》明弘治十年(公元1479年)記載:「唐末,為避亂世,有陳氏夫婦,從永嘉縣城北徙,沿楠溪江就深山坳里,至芙蓉峰旁,只見此地橫腰帶水,後枕紗帽岩,三龍搶珠,四水歸塘,於是築屋定居。」至今芙蓉村仍以陳姓村民為主。芙蓉池位於長塘街南側,東西長43米,南北寬13米,池子並不太大,但是設在芙蓉池裡的芙蓉亭卻十分安適。芙蓉亭是一座帶有閣樓的歇山頂式建築,有4根支柱、12棵檐柱,周圍有美人靠。如果在盛夏太陽落山以後,吃過晚飯,村民們閒坐在亭子裡,當是很愜意的。如果只看這水榭,也與公園裡的相仿,既可乘涼,也可欣賞美景。但這裡畢竟是村子而不是公園,既然是村子,那麼就不可能只把水榭當作觀景之所,它還要具有生活功能。芙蓉亭建在水中央,兩邊有石板橋與兩岸相連,一邊是長塘街,一邊是民房。在民房一邊,有石階通往水邊,可以在石階的最下一層洗衣洗菜。西面不遠處是芙蓉書院。南方的小鎮,文化氣息很濃,這樣一個小村子,也有書院,算是一種對文化的追求。徜徉在芙蓉村里,可以體驗到小村生活恬靜而充滿生氣。雖然房屋已顯古舊,盡顯滄桑,但是掩不住它的內涵。歷史本身就是棄舊從新,但是歷史的痕跡卻讓人深沉。

風景名勝

陳氏大宗祠

陳氏大宗祠坐落在東門內如意街的北側是禮制建築,因而格局嚴謹,形制完備;是芙蓉古村建築中的精華之一。陳氏大宗祠建築坐西朝東,前面有一個大院子,院的南北各有一門,南門叫"光宗門",北門叫"耀祖門"。院的前方開有一方小池,叫"相承池",池的東岸有一照壁,照壁上雕有"八仙乘槎圖"。陳氏大宗祠的主體建築為七開間,兩進建築,正廳左右為寬敞的廊間,與享堂正對着的是宗祠中最為精美的大戲台,它向院內凸出,三面開敞臨空,便於觀眾於三個方向看戲,戲台的屋頂為歇山頂,檐口高,翼角飛揚,木結構上有雕成神仙人物的斜撐,精美的花籃柱,覆蓮式的梢子,雕工非常精美,像這樣的建築,在全國也屬罕見。宗祠的正廳上方高懸着許多功名牌匾,享堂的柱上寫有許多楹聯。其中有一對柱上寫着:"地枕三崖,崖吐名花明昭萬古;門臨四水,水生秀氣榮蔭千秋",說的就是美蓉村的鼎盛文風和好風水之間的關係。

三星祠

又名宗瑚宗祠,位於芙蓉村東南角,始建於明萬曆丁酉年(1598),是陳氏第二十八世祖宗瑚公所建。它是-座四合院式的平房木構建築,總占地面積1728平方米,平面布局工整對稱,前廳與後祠面為七開間,兩廂面為三開間,設前後道坦,梁架結構為抬梁與穿斗混合結構,屋面成懸山頂,建築用材粗壯,結構嚴密,梁架搭置自如,造型古樸簡潔。

如意街

當地村民出叫長塘街。如意街東頭連接東溪門,西頭直對芙蓉峰,伸向村中心,全長220米,村內其他街道的街面都是卵石鋪面,唯有如意街的街心用青磚鋪地,兩邊鋪以石條。這顯然是後入重新修建過,但從那經磨損而高低不平的青磚來看,很可能系明末清初時修的。如意街是全村最為繁華的地方,是村民閒暇時聚集閒逛的好地方,當地有首民謠這麼說:"天上天堂,地上芙蓉,有吃沒吃,長塘街逛逛。"

芙蓉亭

該亭就建在池中偏東的地方,是一座兩層樓閣式歇山頂的方亭,亭子飛檐翹角,空透玲瓏,像是一朵盛開的芙蓉花。亭內設有美人靠,人們通過南北二條長長的石板橋進入亭內,這裡成了老人們聚集閒聊的好地方,尤其是夏、秋天的晚上,村民們早早地來到這裡納涼、憩歇、聊天。

明倫堂

坐落在村中央,北靠如意街,東臨芙蓉池,是一座封閉的內院式建築,整座書院格局正統,形制規整,由東向西,依次排列着泮池、儀門、杏壇、明倫堂和講堂。儀門前有旗杆一對,明倫堂前有3.2米寬,6.4米長的長方形杏壇。明倫堂和講堂都是三開間,進深9米。明倫堂後壁中央有供奉孔子的神龕,兩側掛有孔子的一些語錄,講堂後壁開有二扇窗子,通過後面一個很狹的採光天井來透光,以方便學子們學習。書院的南側有三開間的山長住宅,宅前有一個寬約12、長約50米的大花園,園內修竹茂密,假山起伏,-條蜿蜒的石徑和水溪從中而過,花園有-道小門同講堂相通。所以這裡也是學子們休息或嬉鬧的好去處。

將軍屋

該屋建於清道光年間,取名將軍屋是因此屋是國民黨第五軍少將參謀長陳毓秀的故居。將軍屋四面高牆,庭院較大,全由卵石鋪砌。主建築是一座規模宏敞的三合院式建築,九間二橫軒,前後二進,前橫軒十間,後橫軒六間,二層閣樓,重檐懸山屋頂,上覆灰色的鴛鴦瓦。整座建築匠心別具,技藝精湛,鏤空雕花,格窗工藝精緻,檐廊上的南瓜垂柱使整座建築空脫飄逸,融藝術性與實用性於一體。將軍屋不僅建築豪華氣派,就連門台也精美無比,門台為重檐歇山式屋脊,飾有吻鳳,磚雕細膩精緻,門庭上有一副青石打制的楹聯:"禮門義路家規矩;智水仁山古畫圖。"橫批是:"鴻禧燕賀"。

南寨門

這是一座楠溪江常見的石券門,全部用原石砌築,非常厚重。寨牆下有水渠通過,水從西方來,這門外的水渠是村婦們洗衣、洗菜的好地方,田為這裡的水流量大、水清,因此,一天到晚好不熱鬧,正對寨門的是一座小巧玲瓏的譙亭,亭內供奉着天官 ( 堯 ) 、地官 ( 舜 ) 、水官 ( 禹 )的神像,所以人們稱它為"三官亭"。亭內還設有美人靠供仁歇息,尤其是遇到下雨時,可供洗衣的婦女和跟在身邊的孩子們避雨,輕盈小巧而具有人情味的譙亭與粗獷厚重的寨牆、南門形成強烈的對比,也充分流露出楠溪江建築的特色。司馬第大屋遺址(司馬宅)清乾隆十五年(1750)當地富戶陳士鸞所建,位於村西北角。3座四合院並肩組合而成,總面寬達70米,有15個中堂、6個天井、24個道壇、58間房屋,兼有花園、池塘、水井,占地6400平方米。仍住着陳氏家族36戶人家。3座四合院各有自己的門,院子間有夾道連通,從正門到屋子階前寬18米,劃分為幾個大院落。整個住宅顯得開敞、親切。位於芙蓉村的西北角,建於清康熙年間,共36個整間,仿佛是由完全相同的三幢二進四合院組成,沿中軸線人內,分別是照壁、大門、庭院、廳堂。廳堂分主次,主庭居前,每個廳堂辟一小庭分幅,大屋結構採用傳統六架三柱帶檐抬梁式木構架,屋面為懸山頂,所用木料考究,以梓木為主,顯得凝重堅實,很少使用油漆,以表露木質特有的紋理自然美,裝飾藝術精美,像青條石門楣和柱礎上石雕,及梁枋、雀替、椽頭、門窗格扇上木雕,都有干刻萬鏤傳神之作。司馬第大屋第一進的院牆和牌樓均毀於二戰時期,並一直未能恢復,只留下殘破的空斗牆和精美的磚漏花窗供人聯想昔日的輝煌。

陳虞之紀念館

陳虞之(1225-1278),字雲翁、號止所,芙蓉村人。他出身農家,家境貧寒,由於勤耕苦讀,於南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登進士第,善畫、工墨竹。歷任揚州府學教授、淮東帥干、兩浙漕干、刑工二部架閣文字、廣王府記室參軍、秘書省和國史院校勘等職。宋景炎元年(1276)二月,元軍攻陷臨安,南宋恭帝趙顯被俘,元兵長驅而下,進犯溫州。為響應右丞相文天祥號召抗元,陳虞之率領族人鄉眾千餘人趕赴溫州抗元,但因敵眾我寡,陳虞之率眾邊戰邊退,到楠溪江中下游的綠嶂垟和九丈時,與元兵展開了激烈的鏖戰,終因寡不敵眾,一直退到家鄉芙蓉村後的芙蓉崖,堅守陣地,與元軍持續抗戰達三年之久。最後終因彈盡糧絕,陳虞之策馬從千仞之高的南崖上跳下,以身殉國,族眾餘下七、八百人也緊隨其後,全部跳崖犧牲,後人為紀念陳虞之的英雄事跡,將二房祠堂改為陳虞之紀念館,供人參觀瞻仰。

視頻

永嘉縣岩頭鎮顏值逐步提升.美麗實現盛世岩頭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