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陀 (虎耳草科鬼燈檠屬植物)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岩陀多年生草本,高80-120cm。根莖粗大呈塊狀,折斷面白色。莖直立,略帶紫紅色,無毛。奇數羽狀複葉,互生;葉柄長10-28cm,僅基部與葉着生處具褐色長柔毛;
基生葉較大,1-4片;小葉5-9片,側生小葉對生或3-4小葉呈輪生狀,小葉倒卵形、長圓形至披針形,長5.6-20cm,寬1.7-9cm;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重鋸齒,上面被糙伏毛,背面沿脈被柔毛。聚傘花序圓錐狀,頂生,長13-38cm;花序分枝長5.3-12cm;花序軸與花梗密被膜片狀毛;萼片5,卵狀三角形白色,腹面無毛,背面疏生黃褐色膜片狀毛;無花瓣;雄蕊10,心皮2,下部合生,子房半下位。花柱2。花期6-8月,果期9-10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800-3600m的山坡林下、灌叢、草甸或石隙。
分布範圍
分布於西南及湖北等地。
主要價值
來源:虎耳草科鬼燈檠屬植物西南鬼燈檠RodgersiasambucifoliaHemsl.,以根狀莖及根入藥。秋冬採挖,洗淨切片,曬乾。
性味:苦、澀,涼。
功能主治:清熱涼血,調經止痛。用於腸炎,痢疾,痛經,月經過多,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損傷;外用治外傷出血,陰囊濕疹。
用法用量:0.5~1兩;外用適量,研粉撒敷患處。
注意:孕婦忌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藥用價值
活血調經、祛風濕、收斂止瀉。主治跌打損傷、骨折、月經不調、風濕
性關節炎、刀傷出血。
中醫附方
選方
①治勞傷疼痛:野黃姜、紫金連各五錢,見血飛、三角風各-兩,大血藤一兩五錢,小血藤、矮陀陀各二兩。泡酒三斤,早晚各服一次,每次一兩。(《貴州草藥》)
②治月經不調:野黃姜、益母草各五錢,煨水服。(《貴州草藥》)
③治刀傷出血:岩陀,研細粉,撒傷口。(《雲南中草藥選》)[1]
參考文獻
- ↑ 植物小百科:關於岩陀你不得不知道的知識!,小度講植物, 18-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