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賦5-8首
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賦5-8首 |
作品名稱: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賦5-8首 創作年代:宋朝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文天祥 |
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賦5-8首是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學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作品之一。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出生于吉州廬陵淳化鄉(今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文家村)。是南宋時期傑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其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氣節,數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稱頌。1256年,21歲的文天祥來到京城臨安(今杭州)參加會試,優異入選,殿試第一。文天祥在獄中所作的《正氣歌》塑造了堅貞不屈的偉大人格。1283年,文天祥慷慨高歌,從容就義,時年僅47歲。他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唱,永遠激勵着世人。[1]
目錄
正文
五
亦知戛戛楚囚難,無柰天生一寸丹。 鐵馬行鏖南地熱,赭衣坐擁北庭寒。 朝餐淡薄神還爽,夜睡崎嶇夢自安。 亡國大夫誰為傳,只饒野史與人看。
六
風雪重門老楚囚,夢回長夜意悠悠。 熊魚自古無雙得,鵠雀如何可共謀。 萬里山河真墮甑,一家妻子枉填溝。 兒時愛讀忠臣傳,不謂身當百六秋。
七
聽着啼鵑淚滿襟,國亡家破見忠臣。 關河歷落三生夢,風雪飄零萬死身。 丞相豈能堪獄吏,故侯安得作園人。 神農虞夏吾誰適,回首西山繼絕塵。
八
風前泣燈影,日下泣霜花。 鍾信忽然動,屋陰俄又斜。 悶中聊度歲,夢裡尚還家。 地獄何須問,人間見夜叉。[2]
人物簡介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一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人,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開慶元年(1259年),補授承事郎 、簽書寧海軍節度判官。咸淳六年(1270年)四月 ,任軍器監、兼權直學士院,因草擬詔書有諷權相賈似道語,被罷官。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沿長江東下,文天祥罄家財為軍資,招勤王兵至5萬人,入衛臨安。旋為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將援常州 ,因淮將張全見危不救而敗 ,退守餘杭。旋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赴元軍議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顏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歸。五月,在福州與張世傑、禮部侍郎陸秀夫、右丞相陳宜中等擁立益王趙昰為帝,建策取海道北復江浙,為陳宜中所阻,遂赴南劍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終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次年,元朝蒙、漢軍都元帥張弘范將其押赴厓山(今新會南),令招降張世傑。文天祥拒之,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後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勸降,許以中書宰相之職。文天祥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於大都就義。[3]
著作
史書評價
《宋史》[5]:體貌豐偉,美皙如玉,秀眉而長目,顧盼燁然。論曰:自古志士,欲信大義於天下者,不以成敗利鈍動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爾。商之衰,周有代德,盟津之師不期而會者八百國。伯夷、叔齊以兩男子欲扣馬而止之,三尺童子知其不可。他日,孔子賢之,則曰:"求仁而得仁。"宋至德佑亡矣,文天祥往來兵間,初欲以口舌存之,事既無成,奉兩孱王崎嶇嶺海,以圖興復。觀其從容伏質,就死如歸,是其所欲有甚於生者,可不謂之"仁"哉。宋三百餘年,取士之科,莫盛於進士,進士莫盛於倫魁。自天祥死,世之好為高論者,謂科目不足以得偉人,豈其然乎!
參考資料
- ↑ 文天祥生平簡介 青原區人民政府網
- ↑ 「文天祥」詩詞全集 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賦5-8首 詩詞名句網
- ↑ 文天祥簡介 淘名人網
- ↑ 文天祥(中國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學家,民族英雄) 國學薈網
- ↑ 宋史,文學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