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巴黎聖母院(維克多·雨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巴黎聖母院(港譯鐘樓駝俠,台譯鐘樓怪人)是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所著,於1831年1月14日初版的小說。故事的場景設定在1482年的巴黎聖母院,內容環繞一名吉卜賽少女愛絲梅拉達和由副主教克洛德·弗洛羅養大的聖母院駝背敲鐘人卡西莫多。此故事曾多次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及音樂劇。

《巴黎聖母院》揭示了人性的美好與外表的巨大反差,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了禁欲主義的破產。

《巴黎聖母院》寫於法國風雲變幻、階級鬥爭激烈的年代。1794年雅各賓政權被推翻後,代表大資產階級利益的政權隨之建立,人民群眾的處境日益惡化。拿破崙以平息國內判亂和擊退國外封建聯軍而震動全歐洲,但隨後就是波旁王朝的復辟。1824年,路易十八逝世,查理十世執政,是波旁王朝統治最黑暗的時期,極端保皇分子入內閣,天主教會勢力更為猖獗。1830年七月革命後,掠奪革命果實的銀行家統治着法國,金融資產階級進入全面勝利和鞏固時期,但同時,無產階級也開始登上歷史舞台。這一時期法國社會正處於急劇轉折之中,各種鬥爭十分激烈、尖銳。而《巴黎聖母院》這一經典名著就是在這一被動的背景下寫成的。

15世紀的巴黎,在愚人節那一天。巴黎民眾抬着殘廢畸形的「愚人之王」——巴黎聖母院的敲鐘人卡西莫多,在聖母院前面的格萊夫廣場上歡呼遊行。吉普賽少女愛斯梅拉達帶着一隻小羊跳舞賣藝,窮詩人甘果瓦被她的美貌和舞姿迷住了。他在夜裡聽到她動人的歌聲,情不自禁的跟隨着她這時忽然跳出兩個男人把她劫走了,他認出其中一個就是其丑無比的卡西莫多,被卡西莫多打昏。 甘果瓦醒來後跌跌撞撞,在黑暗中誤入了「奇蹟宮」的大廳,那是乞丐和流浪漢聚集的地方,外人闖進去就要處死,除非有個流浪女願意嫁給他。正在千鈞一髮的危機關頭,愛斯梅拉達忽然出現了,原來是巡邏的弓箭隊隊長弗比斯把她救了出來。她心地善良,不忍看着這個素不相識的年輕人死於非命,表示願意嫁給他,和他結成了名義上的夫妻。第二天,卡西莫多被綁在廣場上示眾,在烈日下口渴難忍,遭受圍觀者的嘲笑和辱罵,只有愛斯梅拉達不計前嫌,把水送到他的嘴裡,使這個看起來醜陋無比愚鈍無比的人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愛斯梅拉達愛上了外貌英俊的弗比斯,他們在夜裡幽會,不料弗比斯被人刺傷,她也因此被當做女巫抓了起來。就在她要被處死的時刻,卡西莫多衝進刑場,把她救到聖母院的鐘樓上,因為那裡是世俗法律無權管轄的地方。為了她的幸福,卡西莫多去尋找弗比斯,然而弗比斯這個逢場作戲的花花公子,已經丟下她另尋新歡去了。巴黎聖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企圖糾纏她,原來他看起來道貌岸然,其實心底邪惡,早就覬覦愛斯梅拉達的美色。正是他指使卡西莫多劫持了她,又躲在窗外用匕首刺傷了弗比斯。卡西莫多是弗洛羅收養的棄兒,一向對他唯命是從,此時居然能極力保護愛斯梅拉達不受他的凌辱。 法院決定逮捕愛斯梅拉達,流浪漢們趕來營救,遭到國王軍隊的鎮壓,死傷慘重。克洛德乘混亂之際,用謊言欺騙甘果瓦把她帶出聖母院的後門,逼迫她順從自己,在遭到堅定地拒絕之後,弗洛羅惱羞成怒,把她交給隱修女看管,自己去叫官兵。隱修女認出愛斯梅拉達是自己16年前丟失的女兒,但是眼看着她被官兵抓去而無能為力,被劊子手推倒致死。 克洛德站在聖母院的頂樓上,看到愛斯梅拉達被吊上絞架,發出了得意的狂笑。卡西莫多終於認清了弗洛羅的猙獰面目,猛撲過去,把他從鐘樓頂上推下來摔死,自己則來到刑場上,抱着愛斯梅拉達的屍體遁入了墓地。幾年後,人們發現了他們擁抱在一起的遺骸。

在維克多·雨果的卷帙浩繁的著作中,小說《巴黎聖母院》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它奠定了雨果作為世界著名小說家的崇高地位。在《巴黎聖母院》中,作者以極大的同情心描寫了巴黎最下層的人民、流浪者和乞丐。他們衣衫襤褸、舉止粗野,卻擁有遠遠勝過那個所謂有教養、文明的世界裡的人的美德:互助友愛,正直勇敢和捨己為人。小說中巴黎流浪人為救出愛斯梅拉達攻打聖母院的場面,悲壯、激烈、慷慨、驚心動魄。突出了流浪人們的團結互助。這種推向極端的美醜對照,絕對的崇高與邪惡的對立,使小說具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能影響世人全部的思想情感。 這部書的遭禁是在沙皇尼古拉一世統治時期的俄國,因為雨果思想活躍,既有資產階級自由主義傾向,又同情剛剛興起的無產階級的革命,因此保守頑固的沙皇下令在俄國禁止出版雨果的所有的作品。 注意:《巴黎聖母院》是第一部具有雨果自身風格的長篇小說,他在十九歲時就已寫出第一部長篇小說《冰島凶漢》(又譯《冰島魔王》),只不過出版時沒有署名。

作者簡介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國作家,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一生寫過多部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在法國及世界有着廣泛的影響力。 1802年,雨果生於法國貝桑松,上有兄長二人。13歲時與兄長進入寄讀學校就學,兄弟均成為學生領袖。雨果在16歲時已能創作傑出的詩句,21歲時出版詩集,聲名大噪。1845年,法王路易菲利普綬予雨果上議院議員職位,自此專心從政。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爆發,法王路易被遜位。雨果於此時期四出奔走鼓吹革命,為人民貢獻良多,贏得新共和政體的尊敬,晉封伯爵,並當選國民代表及國會議員。三年後,拿破崙三世稱帝,雨果對此大加攻擊,因此被放逐國外。此後20年間各處漂泊,此時期完成小說《悲慘世界》。1870年法國恢復共和政體(法蘭西第三共和國),雨果亦結束流亡生涯,回到法國。1885年,雨果辭世,於潘德拉舉行國葬。 雨果的創作歷程超過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詩歌、20卷小說、12卷劇本、21卷哲理論著,合計79卷。

內容預覽

作者原序 數年前,本書作者參觀——毋寧說是搜索——聖母院時,在一座尖頂鐘樓的陰暗角落裡,發現牆上有個手刻的字:』AN』ARKH這幾個大寫的希臘字母,經歲月侵蝕,黑黝黝的,深深凹陷在石頭裡面,觀其字形和筆勢,呈現峨特字體的特徵,仿佛是為了顯示這些字母系出自中世紀某個人的手跡,這些難以描狀的符號,尤其所蘊藏的宿命和悲慘的意義,深深震撼了作者的心靈。 作者左思右想,這苦難的靈魂是誰,非把這罪惡的烙印,或者說這災難的烙印留在這古老教堂的額頭上不可,否則就不肯離開這塵世。 自從作者參觀以後,那面牆壁經過了粉刷和刮磨(不知二者當中是哪一種造成的),字跡也就泯滅了。近兩百年來,一座座巧奪天工的中世紀教堂,就是這樣被糟蹋的,里里外外,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破壞。教士隨便塗刷,建 ……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