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府兵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府兵制中國古代兵制之一。該制度最重要的特點是兵農合一。府兵平時為耕種土地的農民,農隙訓練,戰時從軍打仗。府兵參戰武器和馬匹自備,全國都有負責府兵選拔訓練的折衝府。由西魏權臣宇文泰建於大統年間(535~551),歷北周初期而日趨完備,唐太宗時期達到鼎盛,唐玄宗天寶年間(742~755)停廢,歷時約二百年。

起源

六鎮之亂北魏內亂,分為東魏與西魏,西魏大統八年(542年)權臣宇文泰關中地區的六鎮軍人編成六軍。[1]隨後宇文泰仿照鮮卑舊有的「八部大人」,將部隊分由八柱國統領,而使整個軍隊部落化。八柱國只有六柱國大將軍領兵,西魏宗室元欣雖為柱國之一,實無兵權,另外宇文泰本人為全軍統帥,亦為八柱國之一,以「督都中外諸軍事」加銜;直到大統十六年,已建立起八柱國、十二大將軍、二十四開府的組織;肇起於北魏的團練,即漢人組成的地方鄉兵也是府兵的兵源之一。[2]北周改府兵軍士為「侍官」,成為皇帝的親軍,一人充員府兵,全家皆編入軍籍。隋文帝楊堅開皇十年(590年)下詔:「凡是軍人可悉屬州縣,墾田籍帳,一與民同,軍府統領,宜依舊式。」成為「兵農合一」的制度。唐初承襲隋制,初置十二軍。[3]貞觀十年又設折衝府,分佈於全國各地,府分上中下三等,一千二百人為上府,一千人為中府,八百人為下府,府兵十人一火,五十人一隊,百人一旅,「皆取六品以上子孫及白丁無職役者充」[4],戰士要自備兵器和糧餉,杜甫的《兵車行》詩:「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即是當時府兵的寫照。全國設置的折衝府最多有六百餘處[5],總兵力達68萬人。[6]折衝府有木契、銅魚(即「上下魚書」),朝廷徵調兵力之時,便下敕書與木契、銅魚,由都督與郡府參驗合符時,然後發兵,高級將領皆臨時委派,至戰爭結束後,「兵散於府,將歸於朝」。

府兵分兵制度

1. 上府1200人,折衝都尉帶領

    團:6隊-200人一團,設校尉
    隊:5火-50人一隊,設隊長
    火:5火-10人一組,設火長

2. 中府1000人,折衝都尉帶領

    團:5隊-200人一團,設校尉
    隊:5火-50人一隊,設隊長
    火:5火-10人一組,設火長

3. 下府800人,折衝都尉帶領

    團:4隊-200人一團,設校尉
    隊:5火-50人一隊,設隊長
    火:5火-10人一組,設火長

府兵制之內容:

  1.來源:從農民徵集,服役期由二十至六十。
  2.編制:全國分為六百三十四個折衝府,分上、中、下三等由折衝都尉統統各府。
  3.任務:農隙時習戰陣之法,戰時由中央遣將帶領出征,戰後兵歸於府,將歸於朝;府兵每年須番宿衛京師。
  4.裝備:除戰馬及重型二武器外,兵甲及糧食皆由府兵自備。

府兵制之特色

1. 關中本位:

  唐初全國軍府共有六百三十四個,而京師所在的關中地區軍府最多,共二百六十一,佔了全國五分之二以上。這種佈置的目的是「舉天下不敵關中」,有拱衛中央的效果。

2. 兵農合一:

  府兵由政授田,平日從事耕作,農閒時接受軍事訓練,遇事則奉令出征,事畢則繼續務農,這種寓兵於農的制度不但保證兵源充足,訓練有素,也替國家節省了不少的養兵費用。

3. 兵將分離:

  折衝都尉平圓只負責訓練,但沒有調兵遣將的權力。遇有戰事,中央臨時命將統兵。事畢兵歸其府,將上其印。這樣,兵權握在朝廷手上,可杜絕武將專權之弊。

4. 素質優良:

  府兵是農民中挑選家富力強的忘任,素質優良。加上初承襲北周以來的風氣,府兵地任較高,有時皇帝還親自駕臨檢閱演習,提高士氣,令府兵戰鬥力特強。

府兵制過去說來被認為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礎上的,至唐朝後期,均田制被破壞,而且邊患日深,機動性極強的北方騎兵入侵也要求唐朝軍隊作到兵將合一,能遠征、能於邊境長期駐防。故府兵制難以繼續推行下去,終被取消。近年研究成果發現,府兵制及均田制的破壞同為唐代中央政府對於人口流動、戶口資料的掌握能力下降所造成的結果,兩者之間並非為簡單的因果關係。天寶八年四月,朝廷有對吐蕃戰爭[7],府兵已經無法維持,士兵多逃匿,管理府兵的折衝府根本無兵可交,五月十日,李林甫奏停折衝府上下魚書[8],折衝府至此名存實亡。[9]由於府兵大壞,唐朝的軍隊由府兵制轉變為募兵制,軍隊地方化的態勢形成,在外的將帥與士兵的關係較密切,是藩鎮割據的直接原因。朝廷畏其叛亂,遂改由宦官監軍,中唐以後宦官的權力逐漸坐大(中國的第二次宦官時代),甚至可以直接廢立皇權。

府兵制之優點及缺點

優點:

  為選民為兵,訓練容易精銳;國家不須花費財力養兵;且將帥不易專制。

缺點:

  為人民須自費當兵,負擔頗重;番上、征役,人民不勝其煩。
  由於高宗武后以後,工商業發達,許多府兵因物質誘惑,而棄職他就;或因土地被兼併無以自給而逃亡的情形日多。於是府兵至玄宗時期,已名存實亡。
唐代的府兵制(圖)。 原圖鏈接
來自 vlong750173
  1. 《玉海》卷一三八引《後魏書》雲:「西魏大統八年,宇文泰仿周典置六軍,合為百府。」同書卷一三八引《鄴侯家傳》:「初置府兵,皆於六戶中等以上家有三丁者選材力一人,免其身租庸調,郡守農隙教試閱,兵仗衣馱牛驢及糗糧旨蓄,六家共備,撫養訓導,有如子弟,故能以寡克眾。」《文獻通考,兵考三》說:「周太祖輔西魏時,用蘇綽言,始仿周典置六軍。籍六等之民,擇魁健材力之士以為之首。」
  2. 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中則認為府兵與鄉兵是兩個系統。
  3. 《資治通鑒》卷一百八十七〈唐紀〉三載高祖武德二年雲:「秋七月,初置十二軍,分關內道諸府以隸焉。皆取天星為名(以萬年道為參旗軍、長安道為鼓旗軍、富平道為玄戈軍、醴泉道為井鋮軍、同州道為羽林軍、華州道為騎官軍、寧州道為折威軍、岐州道為平道軍、豳州道為招搖軍、西麟州道為范遊軍、涇州道為天紀軍、宜州道為天節軍),以車騎府統之。每軍將、副各一人,取威名素重者為之,督以耕戰之務。由是士馬精強,所向無敵。」
  4. 《舊唐書》卷43《職官志二》
  5. 岑仲勉《隋唐史》上冊第213-214頁引穀霽光說關內道288個,河東道163個,河南道74個,河北道46個,隴右道37個,山南道14個,劍南道13個,淮南道10個,嶺南道6個,江南道5個,總計656個。
  6. 王應麟玉海》卷138《兵制》引李繁《鄴侯家傳》
  7. 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六:「上命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帥……兵,凡六萬三千,攻吐蕃石堡城。其城三面險絕,惟一徑可上,吐蕃但以數百人守之,積檑木及石……拔之,獲吐蕃鐵刃悉諾羅等四百人,唐士卒死者數萬,果如王忠嗣所言。」
  8. 《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六:「李林甫奏停折衝府上下魚書,是後府兵徒有官吏而已。」
  9. 《通典•卷第二十九-職官十一》:「天寶八載五月,停折衝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