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開秧門(葉青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開秧門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開秧門》中國當代作家葉青才的散文。

作品欣賞

開秧門

多年沒有看見開秧門了。當布穀鳥一聲聲唱歡村里大大小小角落時,當村前老柳樹下的秧田翠色濃得逼人眼時,開秧門的日子到了。

開秧門是一年農事中的一樁大事,就像過年過節一樣,在吉祥的話語中,大家既歡歡悅悅,又小心翼翼,生怕把秧門開歪了,把一年的希望遮沒了。頭一天的晚上,全家人聚到一起商量好了,請哪些牛工,哪些人工,哪些幫廚的;劃定從哪塊大田開始栽插,到哪兒歇晌,再到哪兒收工。綑紮秧把的扎絲早已準備妥當,用竹箬撕成,或是用燈心草剪齊代替,每把100根;拔秧時不必計數,完了一把秧草就是100把青秧。另外,預先準備好的還有第二天早上打尖(充飢)的食品,大多是發粑、蛋糕或者豌豆下掛麵。

凌晨雞叫頭遍,主人起床,叫醒孩子,也叫醒牲口。孩子將秧草和裝青秧的糞箕扁擔送到秧田邊上,老黃牯從欄圈裡被牽出來,喝足水,吃足草料,套上犁軛,掛上排耖,交給牛工。天大亮,滿秧田笑語喧譁,水聲蕩漾。這時,你站在對岸,隔着老柳樹,看到的是一幅晨光下的濡洇寫意圖:那些翠生生的青秧一株株從泥土裡起身,在春水裡濯去根泥,在一雙雙繭手裡被綑紮成團,成簇,成垛,白嫩的根須一溜齊地排在一起,像纖纖的玉指,像未及染墨的筆毫,那麼急不可耐地要去大田揮灑一軸生命的大手筆。你也可能看見另一幅歡樂的仲春起嫁圖:青秧在農人的百倍呵護下,青春勃勃,楚楚動人,儼然一個個青衫翠女,綠裾村姑,現在到了出嫁的日子,她們輕步盈盈,身姿婀娜,滿眼春色,滿面春風,只等平整的大田把她們接過去,在那裡生息繁衍,開花結實,兌現一疇生活的金色預言。

開秧門的熱鬧,主要體現在拔秧的速度比賽和裝秧、拋秧的技術比較上,然而也還有一些習俗的講究,使這一重大農事活動顯得隆重而不可輕率。比如,將秧把拋到大田裡去,你務必瞅准地方,萬不可將其拋到人身上。從小處看,這是不吉利,這不吉利緣於身上沾了秧水不舒服;往大處看,這就是不文明,對請來的秧工不尊重。我們小時候拋秧,大人總得再三囑咐,倘或失手將秧把拋到了人家身上,少不得挨頓痛罵,父親還要親自向客人道歉。比如,開秧門的這頓飯,自始至終都不能將菜湯舀到飯碗裡去泡飯,那樣,謂之「泡湯」。你想想,一年辛辛苦苦下來,到了秋收時節,誰願意讓到手的糧食「泡湯」呢!我從來不把它當成迷信,這是世代以來我們祖祖輩輩內心的祈禱和掛念,尤其是農耕文明時代,技術落後,產量沒有保證,他們只能這樣以真誠勤懇、以謹小慎微來感天動地,來祈求風調雨順、付出之後有所收穫。

開秧門的舊俗已經逐漸淡去,但是「一把青秧趁手青,輕煙漠漠雨冥冥。東風染盡三千頃,白鷺飛來無處停」,這令人喜悅的嶄新畫面,這驟然而起的鄉村風情,依然被鄉親們虔敬地守望着,熱切地期待着。儘管眼下土地日漸減少,大田也被改種其他經濟作物,農民對布穀的啼唱依然感到親切,對一年一度開秧門的盛事依然充滿情采。一株一株小小的青秧,徐徐起身,雙雙落下,它們肩挨着肩,手拉着手,染一眉綠風,浴一田渠水,從春耕走到夏耘,從秋收走到冬藏,從我們祖祖輩輩手中的低產歉收走到袁隆平們創造的高產穩產,這一路艱難,一路坎坷,正如我們先輩打開了一道道希望的「秧門」。

開秧門是一個民俗,開秧門也是一個典禮,是泥水中的一場最質樸最真誠的典禮。 [1]

作者簡介

葉青才,中國作協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高中教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