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張列宇

 張列宇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張列宇,現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1] ,環境保護部青年拔尖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2] 。 2009年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博士畢業。主要從事河湖水環境治理與農村分散型污水處理的研究,在相關領域發表文章70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40項,獲得環保部「城市河道與湖泊水體污染控制原理與集成技術」省部級獎7項,成功治理了黑臭河道80餘條。作為技術骨幹2006年編制了上海市黑臭河道治理技術標準與規範,2015年編制了《我國黑臭河道治理技術政策》(徵求意見稿)。出版了我國第一本關於黑臭河道的治理技術的書籍《黑臭河道處理技術與案例分析》。

目錄

基本信息

人物說明----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國 籍 ---- 中國

職 業 ---- 科研工作者

畢業院校----武漢理工大學

職 稱 ---- 研究員

工作單位----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

學位----博士

目錄

1人物簡介 2個人履歷 教育經歷 工作經歷 3科學研究 4社會工作 5榮譽獎勵 6其他 7論文論著 8科研項目

人物簡介

張列宇,現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專業技術崗位三級研究員。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生態環境部「國家生態環境保護專業技術領軍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主要研究方向為流域水環境界面碳氮協同控制研究,在烏梁素海開展態生態環境保護研究與治理工作10餘年。擔任《環境工程技術學報》《水資源保護》編委,中國發明學會理事。

個人履歷

教育經歷

1999.09-2003.06,武漢理工大學,環境工程,本科

2003.09-2006.06,武漢理工大學,環境工程,碩士

2006.09-2009.06,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環境科學,博士

工作經歷

2009.08-2011.06,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博士後

2011.07-2014.12,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

2015.01-至今,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科學研究

研究領域與主要研究方向

研究領域:環境生態工程

研究方向:河湖水環境治理技術、農村分散型污水處理技術

社會工作

1、地下水污染防控與修復產業聯盟等聯盟,專家委員會委員

2、北京市再生水水質安全保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

榮譽獎勵

1、農村分散型生產生活污染控制及其循環利用關鍵技術與裝備,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15年12月,排名第一;

2、城鄉統籌環境系統整治關鍵技術及裝備,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016年1月,排名第二;

其他

1、微動力式人工濕地農村生活污水庭院式景觀化處理裝置,ZL200910236379.5,2011

2、交替垂直流人工濕地農村污水庭院式景觀化處理裝置,ZL200910236389.9,2011

3、分區脫氮除磷的人工濕地農村生活污水庭院式景觀化處理裝置,ZL200910236338.4,2013

4、一種低溫連續運行的人工濕地污水處理裝置,ZL201210004222.1,2013

論文論著

1、《分散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研究》,張列宇,王曉偉,席北斗。中國環境出版社,2014.11。

2、《黑臭河道治理技術與案例分析》,張列宇 侯立安 劉鴻亮。中國環境出版社,2016.12。

3、Yuan D H, Zhang L Y, Xi B D, et al. Design and performance of a filtration-adsorption pool train and drawing water system for small urban recreational water pollution control[J].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11, 37(4):648-653. (通訊作者)

 張列宇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4、Zhang L, Mu L, Xiong Y, et al. The development of a natural heating technology for constructed wetlands in cold climates[J]. 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15, 75:51-60.

5、Zhang L Y, Ye Y B, Wang L J, et al. Nitrogen removal processes in deep subsurface wastewater infiltration systems[J]. 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15, 77(23):275-283.

科研項目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人工濕地中反硝化菌群對污水廠尾水中腐殖性有機物的利用規律及生物學機制研究,2017.01至2020.12,62萬,課題負責人

2、「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單戶生產生活循環技術系統構建和技術集成示範,2015.07至2017.12,374萬,課題負責人

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基於短程硝化的微納米曝氣技術人工濕地脫氮技術,2013-01至2015.12,24萬,課題負責人

4、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東部淺水湖泊水生態系統健康狀態評估,2012.01至2015.12,360萬,任務組長

5、環保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新農村人居環境質量綜合評價與環境監管技術研究,2013-01至2015-12,55萬,課題負責人

2012.01至2015.12,74.49萬,任務組長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