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挺:從「三少爺」到抗日戰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挺:從「三少爺」到抗日戰士,抗日戰爭故事。[1]

故事內容 

15歲的「三少爺」投筆從戎


1922年9月11日,張挺出生在山西忻縣一個富裕中農兼商人家庭。「九一八」事變爆發時,他正在上學。


「我們的體育兼語文老師常笑仙上課時,常常給我們講國家大事,縱論古今英雄。說到日寇入侵,國破家亡時,義憤填膺,聲淚俱下。」張挺至今還記得這位給他灌輸了進步思想的老師。


「一二·九」運動,掀起全國抗日救國新高潮。13歲的張挺同一些進步學生一起,組織成立了「抗日救國會」,「小小年紀,成群結隊出入城裡關外,張貼抗日標語,宣傳抗日救國,在老百姓中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兩年後,張挺高小畢業,因為在全縣高等學堂會考中,成績名列榜首,名字登在了《山西日報》上。「我父親本想讓我守着家裡80畝耕地,繼承家業,看到報紙後,認為我可成大器,要我繼續上學」。


「誰知,我在忻縣中學學習不久,盧溝橋事變爆發,狼煙四起,人心惶惶。學校被迫停課。面對破碎的山河,熱血男兒豈能熟視無睹?」


是去南京,還是去延安?這時,一位叫張維漢的先生把他引向了延安,指引他找到了共產黨,參加了八路軍。


直到今天,93歲的抗戰老戰士、原電子工業部部長張挺,依然懷念那個人:「張維漢先生,是他,指引我找到了共產黨,參加了八路軍。」


抗戰勝利後,張挺給張維漢寫信,沒有回音;新中國成立後,他尋訪過張維漢,依舊無果。


張維漢消失了?在中國抗日戰爭的進程中,有無數個張維漢,在傳遞完革命的火種之後,消失在烽火之中;他們的青春和熱血,融進了歷史的底色。


但他指引過的張挺,從此浴血戰鬥在抗日的前線。


當這位吃得好、穿得暖,人稱「三少爺」的張挺穿着軍服,打着綁腿,以一個八路軍戰士的模樣站在父親面前時,父親一陣驚訝,又有些不放心。


「請父親放心!這些事情我已經想過好多次了。我是個熱血男兒,豈能只顧自己享受?我決心參加革命,上前線抗擊日本強盜。我選擇的這條道路,可能布滿荊棘,曲折坎坷,甚至會犧牲自己的生命,但為了國家民族,必須有一批勇於獻身的仁人志士,才能挽救危亡。我要跟着共產黨抗戰到底。」


說這些話時,張挺只有15歲。


山洞歷險,「生命中最艱難的時刻」


在八路軍一一五師六八六團三營十連,張挺是唯一的知識分子,搞文書工作非他莫屬。當時士兵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能識字的很少。張挺說:「我給戰士們上文化課,教他們讀政治課本,替戰士們寫信,幫事務長記賬。他們都叫我『先生』。」


但張挺覺得自己這個「兵」既不扛槍,也不打仗,實在名不副實。他多次跟連長請戰,希望可以像真正的戰士那樣,或威武雄壯地站崗放哨,或衝鋒陷陣於槍林彈雨。


機會終於來了。他隨部隊轉戰山東後,第一次參加了真正的戰鬥。


一日早晨,曙光未露,突然傳來緊急命令:四五百名日本鬼子正向司令部駐地發起進攻。「我當時是警衛連指導員,接到命令後,戰士們很快便做好了戰鬥準備。可這是我第一次打仗,心裡實在太緊張,連槍栓都拉不開,直到打出第一槍後,我才慢慢平靜下來。」


張挺笑着回憶:「敵人用小鋼炮、擲彈筒向我們山頭射擊,接着重機槍像颳風一樣向我們掃射。相比之下,我們僅有的一挺歪把機槍和一些步槍,實在太弱。只好等敵人靠近了,猛投手榴彈。日本鬼子衝上來了,全連又拿起刺刀跟他們肉搏。戰士們一鼓作氣,殺死二三十個鬼子,敵人沒再前進。」


在山東抗戰中,張挺度過了他「生命中最艱難的時刻」。


1941年11月,日偽軍向沂蒙山區瘋狂「掃蕩」。在部隊撤離時,張挺卻患了重病,瘧疾與傷寒並發。他被命令去「後方醫院」治療。所謂「後方醫院」,其實就是在農家院子臨時搭建的一個棚子,敵人來了就得疏散。


身患瘧疾的張挺,走了一天一夜,60多里路,好不容易在一個山溝里找到了後方醫院。軍醫大夫給了他一大包硫苦(瀉鹽),讓他瀉肚子。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二天一早,敵人逼近,後方醫院必須緊急疏散隱蔽。一個輕病號架着張挺就往半山腰跑。「我瀉肚子後渾身沒一點勁兒,哪裡跑得動?我就讓他先走,免得被我拖累,能活一個就是保存一份抗日力量。」


一直爬到黃昏時刻,張挺才爬進了半山腰的一個山洞。「我在山洞裡待了三天三夜,餓了吃乾糧袋裡的煎餅,渴了喝岩壁上滲出的水。腦袋裡想了很多,想到對我關懷備至的戰友,想到官兵間的團結友愛,想到家人,但從未想過不跟日本人幹仗了。有一天,忽然聽到洞口有腳步聲,心想不會是鬼子進山搜索了吧?我攥着一塊石頭,就算今日大難臨頭,臨死也得跟敵人拼了。」張挺說。


幸運的是,進來的是一個戰友。


臨危受命,創辦兵工廠


沂蒙反「掃蕩」後不久,抗日戰爭進入最艱難的歲月,上級交給張挺一項新任務——參加創建敵後小型兵工廠。


「我剛滿二十歲,連兵工廠是個什麼樣兒都不知道,領導便任命我為兵工廠政治指導員。沒有廠房、沒有車間、沒有資金,好在廠長是個產業工人,干過車工,是難得的『技術人員』。」


說起創辦兵工廠的過程,張挺現在都覺得不可思議:「請鄉間的鑄鍋師傅幫着做手榴彈殼,鞭炮師傅指導我們做炸藥,老木匠做木柄……就這樣七拼八湊,小型兵工廠誕生了。廠里百十來個工人,都是戰士和當地農民,大部分產品都是在老百姓的炕頭生產出來的。」


「職工的報酬極其低微,技工每月五元,我這樣沒有技術特長的幹部,每月只能領到一元。」張挺說,但那時誰也不計較報酬,想的只是如何能製作出更多更好的武器,最大量地殺傷敵人。


他們克服重重困難,冒着生命危險做試驗,每年生產手榴彈兩萬枚左右。兵工廠還製作地雷等。由於兵工廠對抗戰的突出貢獻,他們還受到羅榮桓表揚。


腦海里是漫天烽火,窗外卻是和平的陽光。在抗戰勝利70年後的今天回憶往事,張挺不勝唏噓,賦詩一首:「艱苦抗戰八年整,打敗日本野心狼,可歌可泣英雄漢,一腔熱血灑疆場,時今相距七十載,血淚歷史永不忘,同心共鑄中國夢,強大祖國立東方。」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