瀰漫性肺間質纖維化
瀰漫性肺間質纖維化是一個科技名詞。
中國文字是歷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1]。也是至今通行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種文字像漢字這樣經久不衰。 從甲骨文發展到今天的漢字,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文字的發展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2]、草書、楷書、行書等書體演變。
目錄
名詞解釋
瀰漫性肺間質纖維化(瀰漫性肺間質纖維化)一般指瀰漫性肺間質纖維化症
瀰漫性肺間質纖維化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肺間質的炎症性疾病,病變主要累及肺間質,也可累及肺泡上皮細胞及肺血管。病因有的明確,有的未明。明確的病因有吸入無機粉塵如石棉、煤;有機粉塵如霉草塵、棉塵;氣體如煙塵、二氧化硫等;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感染;藥物影響及放射性損傷。本病屬中醫「咳嗽」、「喘證」、「肺瘺」等範疇。
臨床表現
起病隱匿,進行性加重。表現為進行性氣急,乾咳少痰或少量白黏痰,晚期出現以低氧血症為主的呼吸衰竭。查體可見胸廓呼吸運動減弱,雙肺可聞及細濕羅音或捻發音。有不同程度紫紺和杵狀指。晚期可出現右心衰竭體徵。
1.進行性氣急、乾咳、肺部濕羅音或捻發音。
2.x線檢查:早期呈毛玻璃狀,典型改變瀰漫性線條狀、結節狀、雲絮樣、網狀陰影、肺容積縮小。
3.實驗室檢查:可見ESR、LDH增高,一般無特殊意義。
4.肺功能檢查:可見肺容量減少、彌散功能降低和低氧血症。
病理
複雜的致病因素激發各種細胞活素、組胺、蛋白酶、氧化劑等形成免疫複合物與肺泡巨嗜細胞、中性白細胞、淋巴細胞和成纖維母細胞共同聚集於肺間質,形成肺間質炎症,致使肺間質成纖維細胞和過量的膠原蛋白沉積,產生疤痕和肺組織的破壞,終成肺間質纖維化。此病呈慢性進展進性行加重,為肺系疾病中的疑難重症。晚期出現肺動脈高壓的原因和高血壓不同。一般認為肺動脈高壓的原因是肺小動脈痙攣,但從患者的臨床表現推測應該是肺毛細血管通過障礙所致。正常人的肺泡區總面積約 100 平方米,大約相當於一個網球場大小,擔負着全身的氧和二氧化碳的交換作用。它的通過能力和全身其它組織器官毛細血管的通過能力應該是平衡的。無論是肺泡炎還是纖維化,這種彌散性損害使肺泡的毛細血管的通透能力下降,從右心室泵出的血液不能順利通過肺泡完成氣體交換,打破了小循環和大循環血量的平衡,致使肺動脈壓力增高,嚴重時可發展為右心室衰竭。
治療方案
西醫藥治療
⑴激素治療:口服,逐漸減量至維持量。
⑵治療併發症:抗感染治療,根據病原菌選擇抗生素。
⑶支氣管擴張劑:氨茶鹼、舒喘靈等。
⑷氧療:適用於晚期患者。
中醫藥治療
⑴肺氣虛損:咳喘聲低、易疲乏,自汗畏風,易感冒,舌淡苔白,脈細弱。
治法:補益肺氣,止咳定喘。
方藥:生黃芪30克,生白朮、杏仁、紫菀、款冬花、地龍各10克、防風6克,太子參15克,炙麻黃6克,生甘草6克。
⑵氣陰兩虛,痰淤阻肺:乾咳無痰或少痰,喘息氣短,動則加甚,神疲乏力,口乾咽燥,五心煩熱,腰酸膝軟,舌淡紅、首薄白或少苔,脈細滑或細弱。
治法:補肺滋腎,化痰活血。
方藥:太子參、熟地、山萸肉、山藥、茯苓各15克,麥冬30克,五味子10克,丹皮10克,澤瀉10克,生黃芪30克,百合30克,胡桃肉15克,丹參30克,紫菀10克,川貝粉6克(沖服)。
⑶脾腎陽虛,淤血內阻:咳喘無力,動則加甚,呼多吸少,下肢浮腫,形寒肢冷,面灰唇紫,舌質淡胖、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治法:健脾溫腎,化痰活血。
方藥:熟附於10克、肉桂5克、熟地15克、山萸肉15克、山藥15克、茯苓15克、丹皮10克、澤瀉,0克、生黃芪30克、丹參30克、紫菀10克、杏仁10克、地龍10克、仙靈脾10克。
參考文獻
- ↑ 中國發現距今8000多年的古老文字,考古專家:中華文明再添三千年,搜狐,2022-08-12
- ↑ 書法|詳解隸書發展的歷史,搜狐,20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