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彭州龍興寺坐落在四川省彭州市城北口,始建於東晉咸康三年(337年)初名「大空寺」,梁武帝永定二年(558年)志公禪師擴建寺院,武則天(691年)更名「大雲寺」,唐玄宗開元六年(718年)詔號「龍興寺」。

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廢寺為閒地,次年三月武宗駕崩宣宗繼位,大中二年(848年)預知禪師重建龍興寺,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寺院占地80多畝,有正殿四重,配殿多座,塑像100餘尊,常住僧人100多人,住房150餘間。

清末緬甸國王贈送玉佛一尊,印度國王送舍利子《貝葉》、日本國贈送大藏經,古寺由以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寶塔聞名天下。[1]

中文名: 龍興寺

外文名: Longxing Temple

住持方丈: 正乘法師

成立時間: 東晉咸康三年(337年)

所在地區: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城關北門囗

寺院規模: 中型寺院

寺院面積: 八十多畝畝

目錄

寺院簡介

龍興寺位於四川省彭州市城關北門囗,始建於東晉咸康三年(33年),初名「大空寺」梁武帝永定二年(558年)志公禪師擴建寺院,武則天天授二年(619年)更名「大雲寺」。唐玄宗開元六年(718年)詔號「龍興寺」。

享譽西蜀

唐武宗會昌五(845年)廢寺為閒地,次年三月武宗駕崩宣宗繼位,大中二年(848年)預知禪師重建龍興寺。龍興寺歷來高僧輩出,素有「七佛勝地」之美稱,享譽西蜀。

東晉時印度佛圖澄禪師、梁朝志公國師、唐代悟達國師、道因禪師、五代預知禪師、宋代圓悟國師、明代智中一天國師等都會在寺內駐錫。唐、宋、元、明、清以來,龍天護佑,香火興旺,久盛不衰。時到1949年國內解放戰爭後期,川、康兩省高級將領劉文輝、鄧錫侯、潘文華三將軍在龍興寺藏經樓集會,宣布和平起義並通電全國,避免了一場生靈塗炭的大血戰。在此期間,龍興寺僧眾搞好後勤服務、提供食宿28天,促成了起義圓滿成功。

龍興寺在金國寺院中首先作出愛國愛教的表率,所以該寺不僅在四川宗教界享有盛名,而且也是著名的革命紀念勝地。至本世紀40年代,龍興寺占地八十多畝,有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寶殿、藏經樓等正殿四重、配殿多座,四周紅牆環護,寺後假山巍峨,古木參天。該寺布局規整合理,風格古樸,走廊連接,精美典雅。

龍興寺常住僧眾一百多人,是川西平地上一座規範的十方叢林,也是開期傳戒的大寺。寺內藏有清末緬甸國王贈送的玉佛,印度國王贈送的舍利子、《貝頁經》,日本國增送的大藏經(這些珍貴文物現存市文管所內),古寺由以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寶塔聞名天下。

文物保護

龍興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屹立在彭州市區龍興寺內天王殿前的中軸線上,展示了我國早期佛教的宏偉氣勢和勞動人民的高超技巧。是一座高41.5米的密檐式四方形磚塔,它與舊日高大的城郭、挺拔的蒼柏相映成趣,構成一幅絕妙的風景畫。詩人、畫家的筆下,經常有它的形象出現,給人們帶來了藝術享受,外地遊人莫不來此一睹它的風采。

相傳古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阿育王(?—232年)立佛教為國教,在釋迦牟尼死後200多年(約前272年—前226年),將佛骨舍利分為8.4萬份,在世界各地於同一天內建了8.4萬座塔,用以供奉。其中在我國建了19座真身舍利塔,而益州有其4,龍興寺即居其一,是世界最古老的佛塔之一。20世紀30年代有葉濟瀾者,在所撰《四川的彭縣破塔何以不全倒塌》一文(載民國十七年出版的《東方雜誌》第25卷第17號)中,竟稱龍興塔始建於周穆王(前947年—前928年)時野舍尊者。

文化瑰寶

龍興寺中最為寶貴者為舍利子寶塔,位於寺內正前方,目前是中國現在僅存的19座真身舍利佛塔之一,古塔有聯云:「鞦韆古塔傳阿育,五代叢林自預知」,以紀其事。寶塔始寺建晉東晉義熙二年(406年),原為天竺僧人曇摩掘義(智洗禪師)所建木結構塔,到五代預知禪師改建為密檐式磚結構塔,青磚壘砌,塔體方形,密檐17級,高35米,68角皆懸馬蹄鈴,是我國最古老的寶塔之一。

明未清初塔體從上至下四角分裂,並墜去東北一角,1923年南半部垮塌,僅存西北一角,成為「彭州第一奇觀」。迨至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能海法師應彭州正乘和尚眾憎眾延請到龍興寺講經弘法,見龍興塔殘缺,於國於教不祥,倡議重修寶塔,頗得各階層人士支持,並在龍興寺文殊院設「重建彭州龍興舍利塔籌備委員會,拜至21日晚10時後寶塔舍利放出佛光,22日、23日晚又連績放光。此舉驚動了城內市民,人們爭先來觀看舍利佛光,使四眾弟子建塔信心倍增。能海上師親赴印度,到加爾各答菩提場訪取金剛佛塔樣並於1948年動工,在古塔東側建造樣塔。能海上師親率僧眾到50里外山區自燒、自運青磚建塔。1949年主體完成,因故停工。

「文革」後復建,1985年夏,安裝銅質寶頂及裝修工程。塔基15米見方,主塔高25米,四隅塔高8米,塔表龕供佛菩薩像844尊,塔內裝藏經、典像、圖、器等法物,精緻玲瓏,壯嚴殊勝。

趙朴初會長題書塔名「龍興舍利寶塔」,十世班禪額爾德尼為寶塔分別用漢藏文字書寫「南無吉祥釋迦牟尼佛」,刊刻塔基座上。該塔已列為成都市重點保護文物,而殘危的龍寺塔倖存之一角於1981年因塔基裂開,已近倒塌。

搶救保護

為搶救祖國文物,保護佛教歷史文化,完成能海上師未盡夙願,清定、寬霖、隆連等法師倡議自籌資金,重建寶塔。1993年4月,在成都文殊院成立「四川省重建彭州龍興舍利寶塔委員會」,得到省、市、縣宗教局和各級佛教協會的大力支持。在海內外佛門四眾及社會各界的協助下,集腋或裘,歷時四載寶塔告峻。現買塔高81米。四隅塔各高27米,塔座30米見方,全部鋼筋混凝土澆固。塔表龕供銅鑄、玉雕佛像1080尊之多,樣式仿印度加爾各答塔,威鎮巴蜀,雄冠神州。塔內壁及五層展室,陳列羅漢、菩薩和釋迦佛應化事跡圖,採用了泥塑、木刻、石雕、刺繡、貼金、彩書、唐卡等藝術表現形式,把雨千多玉米的壁面裝飾得精美有序,壯嚴輝煌。更為可貴的是展室里還陳放了建塔挖基時掘出的數十尊中國早期石雕佛像,從像座題記上看,乃梁武帝大通五年(533年),隋文帝開皇十一年(591年),大周武則天久視元年(700年)及唐景龍元年(707年)所造,古樸精美,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彭州市142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留下了古塔七座,其層次都是奇數,這與我國古代的陰陽學說有關。佛教的許多形象和活動也都採用奇數,以此來表示清靜、上天或吉祥之意,所以習慣上塔的營造為單層,又以7級為標準層數,因有「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之說。龍興寺塔為17層,堪稱全國級數最多的古塔。

視頻

彭州市龍興寺塔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