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徐州古稱彭城,歷史上為華夏九州之一,具有5000多年的文明歷史和2500多年的建城史。全市幅員面積11258平方公里,總人口1023.52萬人,現徐州市下轄2市(新沂、邳州)、3縣(豐縣、沛縣、睢寧縣)、5區(雲龍、鼓樓、泉山、銅山、賈汪),是國務院批准的「較大的市」,先後獲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環保模範城市等稱號。

目錄

交通發展

  1. 徐州擁有承東接西、溝通南北、雙向開放、梯度推進的戰略區位優勢。地處蘇魯豫皖四省接壤地區,是淮海經濟區的中心城市,江蘇省重點規劃建設的四個特大城市和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交通便捷發達,素有「五省通衢」之稱,是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
  2. 隴海、京滬兩大鐵路幹線在此交匯,擁有全國第二大鐵路編組站,5條國道、20條省道、5條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高速公路通車裡程在全國地級市中位居第一,京杭大運河繞城迤邐穿行,觀音機場為國家民航幹線機場,魯寧輸油管道縱貫境內,形成了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管道「五通匯流」的立體交通體系。尤其是京滬、徐蘭客運專線在徐交匯,建成後徐州到北京、上海的時間均縮短到兩個多小時,徐州將成為全國重要的高速鐵路樞紐。

歷史文化

  1. 徐州歷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歷史勝跡浩繁,以漢墓漢畫像石漢兵馬俑為代表的「漢代三絕」名揚海內外。徐州出土了數量眾多的漢兵馬俑,與秦俑寫實的風格相對應,徐州的漢兵馬俑是用寫意的手法,將漢代兵士的神態、表情,甚至是內心活動都惟妙惟肖的刻畫出來。
  2. 數以千計生動傳神的漢兵馬俑,宛如一支威武雄壯的漢代軍陣穿越了歷史的時空,展現在世人面前。除兩漢文化勝跡之外,項羽「戲馬台」劉邦「大風歌碑」蘇軾「放鶴亭」北魏「大石佛」唐代「燕子樓」,以及明清「城下城」遺址等歷史勝跡遍布全市,使徐州這座古城處處散發着濃郁的文化氣息和獨特魅力。[1]

邳州銀杏

  1. 邳州銀杏,江蘇省邳州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邳州境內銀杏種植歷史悠久,四戶鎮白馬寺古銀杏為北魏正光年間所植,樹齡已有1500餘年。2007年銀杏成片園26萬畝,定植銀杏總株數達1000萬株,銀杏果年產量達1100噸,年產優質銀杏干青葉12000噸,銀杏盆景180萬盆。
  2. 邳州10萬畝連片銀杏園被評為「國家級生態示範園」,銀杏葉生產基地在全國率先通過國家GAP認證。邳州境內銀杏種植主要分布鐵富、港上兩鎮,兩鎮栽種面積為20萬畝,這也幫助邳州成為全國栽種銀杏面積最大的縣。2010年12月29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邳州銀杏」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產品特點

  1. 邳州銀杏果、葉、盆景兼用的獨特品質,其葉片大且厚,色深綠,中裂淺,銀杏黃酮和銀杏內酯含量高。
  2. 邳州銀杏果實呈倒卵圓形,橙黃色,附白粉厚。種核大(每千克280—360粒)、光滑潔白、外型美觀,種仁生食無苦味或稍有苦味、回味少有甜味,熟食糯性好、香味濃。
  3. 銀杏樹,又稱白果樹、公孫樹,有人說它是植物界的活化石,更像植物中的「千年老妖」,在日本廣島1945年被原子彈轟炸,四野一片焦土、寸草皆無的狀況下,於1946年春天,銀杏樹卻獨以頑強的生命力發芽了。
  4. 其樹主幹挺立,葉似鴨掌,二月間夜晚二更時開花成簇,為青白色小花,且隨即卸落,人很難見之。

產地環境

邳州銀杏主要分布於沂武河沖積平原,土層深厚,土質屬棕潮土亞類,多為沙壤土,質地肥沃,呈中性或微鹼性反應(pH值7—8)。地下水位深達2米以上,流水型,其養分含量為百萬分之五點七。排水性好,滲水性強,保水保肥,為境內獨有的上乘土質。邳州銀杏主產區四月多晴朗天氣,利於銀杏傳粉;秋季日照充足,適宜果實成長。邳州特殊的地理環境為銀杏種植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造就了邳州銀杏品質上乘、營養豐富、風味獨特的鮮明特點。

歷史淵源

  1. 邳州市是中國五大銀杏主產地之一。在邳州境內出土的大量《漢畫象石》古文物看,邳州銀杏種植歷史可追溯到漢代之前。迄今邳州境內仍有千年古銀杏樹12棵,500年以上的大銀杏樹69株,100年以上的銀杏大樹4160株。其中最古老的一棵銀杏樹現存邳州市四戶鎮白馬寺村,樹齡近1500年。在《邳志補·古蹟》中有這樣一段話,「大佛殿……一在白馬寺,亦有銀杏(一株),頗奇古」。
  2. 邳州銀杏發展的鼎盛時期在清末民初,年產銀杏核果大約在300萬公斤以上,收購季節沂河舟舶堵塞,帆桅錨動,遠運蘇、杭、滬、嘉。據《邳志補·建置》記載,邳州銀杏產區瀕臨沂河、武河,水運方便,每年銀杏收穫季節,齊村、駱家、北謝、港上、荊邑、授賢等渡口,「舟舶填塞,帆桅錯動,舶載特產,下而遠售。」當時最大的集散地為邳縣的窯灣鎮(今屬新沂市)。據耆老回憶,邳州銀杏果在這兒或售於商賈,或揚帆南下,而至淮揚、蘇滬和杭嘉,在那兒換回南方的杉條、竹枝和瓷器等。考察今沂、武河兩岸古舊房屋所用之杉條,皆言前人下江南而以銀杏果換回。故《邳志補·物產》實錄當時情景:「邳之銀杏為行遠大宗。」
  3. 改革開放之前,在邳州人的記憶中,銀杏只是邳州北部少數村莊裡的風景。改革開放之後,銀杏的經濟價值逐漸顯現出來,邳州港上、鄒莊等鎮的部分農民開始小規模地育苗、移植。隨着銀杏干青葉大批量的出口和銀杏酮、銀杏茶、銀杏罐頭等深加工企業的上馬,銀杏經濟效益得以大幅度提升,由此引發了邳州北部農民種植銀杏的熱情。 [2]

銀杏的功效與作用

寒嗽痰喘

用白果七個煨熟以熟艾作成七丸,每果中放入艾丸一顆,紙包再次煨香,去艾吃下。

哮喘痰嗽

用白果五個、麻黃二錢半、甘草(炙)二錢,加水一杯半,煎至領先成,臨星時服。此方名「鴨掌散」。 又方:白果二十一個(炒黃),麻黃三錢,蘇子二錢,款冬花、法半夏、桑白皮(蜜炙)各二錢,杏仁(去皮尖)、黃芩(微炒)各一錢半,甘草一錢,加水三杯,煎成二杯,隨時分作二次服下,不用姜。

咳嗽失聲

用白果仁四兩,白茯苓、桑白皮各二兩,烏豆半升(炒),蜜半斤,一起煮熟,曬乾為還想,以乳汁半碗拌濕,九蒸九曬,做成丸子,如綠豆大,每服三、五十丸,開水送下。極效。

小便頻數

用白果十四枚,一半生,一半煨,食之有效。

小便白濁

用生白果仁十枚,擂水服。一天服一次。病癒為止。

赤白帶下

用白果、蓮肉、江米各五錢,胡椒一錢半,共研為末,以烏雲骨雞一隻,去腸填藥,瓦器煮爛,空心服下。

腸風下血

用白果煨熟,出火氣後,米湯送服。

蟲牙

用生白果每飯後嚼一、二個,有效。

手足皸裂

用生白果嚼爛,每夜塗搽。

頭面癬瘡

用生白果仁切斷,頻頻搽患處,直至病癒。

乳癰潰爛

用銀杏仁半斤,以四兩研酒服,以四兩研敷患處。

附方

銀杏的葉亦入藥,能止瀉殺蟲,近年報痢疾道,又可用以治高呼因壓及冠心病,白果以綠色的胚為最毒,曾有小兒吃五至十粒即中毒死亡。根據文獻資料,白果中毒後,用生甘草二兩,或用白果皮一兩煎服可解。[3]

鹽豆

鹽豆,亦稱鹽豆子、豆瓣醬,是徐州家制風味的名品。臭中有香,回味無窮是它的風味特色,採用當年收穫的黃豆為主要原料,經清洗泡浸、煮製成熟、發醇培菌、加料拌味、晾曬至干、密封儲存等工序製成,整個過程約需10天的時間。由於製作工藝精細,其成品色澤黑紅,質地脆嫩,味道咸鮮香辣,是佐餐下酒的開胃的小菜。

產品特點

看着紅,吃着香,一頓不吃饞的慌。"這是當地人們對鹽豆的讚譽。

歷史民俗

相傳在楚漢相爭期間,楚軍將黃豆煮熟加鹽當菜吃,後來大軍屢戰屢敗,一次黃豆剛煮好,漢軍又殺至,只好將剩下的黃豆裝進莆包藏在糧草車裡。待逃離漢軍的追擊,已是五六天之後,把煮熟的黃豆打開發現長滿白絲,還有一股怪味,士兵們暗自叫苦,但因糧食緊缺,捨不得扔掉,有的士兵在長滿白絲的黃豆裡面加鹽吃下去竟然沒事,也有的吃了不適應,這時專為項羽服務的軍醫在現場察看到品嘗後,就在裡面加上生薑去怪味,沒想到比原來的更好吃。於是,鹽豆便在項羽的軍中流行開來。項羽兵敗後,這道菜傳到了民間,時至今日,仍為徐州東部地區老百姓必備的小菜。

製作方法

  1. 先將清洗乾淨的黃豆浸泡18小時,然後入水鍋中煮至熟透(要求熟爛而顆粒完整),撈起瀝乾水分;趁熱放入乾淨的大蒲包或食品袋中,外裹一層稻草或薄棉被捆牢,後放置於溫暖乾燥處進行發酵(徐州稱捂豆)。溫度應保持在20-25度左右,需5天時間,即可長出一種白而帶綠的粘絲菌毛,此時即可出包。
  2. 把出包的黃豆(5000克)倒入盆中攤開,將精鹽(200克)溶化於熱水,澆淋在黃豆上,隨即撒入花椒麵(25克)、八角粉(25克)、辣椒麵或辣椒醬(250克)、細薑絲(150克),用筷子反覆攪拌,使之均勻;然後放到陽光充足的地方晾曬4-5天,最後放入消過毒的罈子中密封儲存即可。

鹽豆烹調食用

熬白菜放粉絲、大蔥沾鹽豆、鹽豆蘿干、鹽豆炒雞蛋、鹽豆攤煎餅、鹽豆汁拌米飯、鹽豆搭白粥、鹽豆燉豆腐。

干鹽豆

鮮鹽豆在太陽下曬乾,即成干鹽豆。可以卷煎餅吃。在順上兩根大蔥(嫩蔥)。

鹽豆炒雞蛋

油炸鹽豆(一般都會加熟花生米)。

醋泡鹽豆(加上辣椒)

用小磨香油或麻油調拌,放少許味精或雞精,加上些許香芽味更佳。[4]

椒子醬

椒子醬是徐州當地比較有特色的一道菜,此菜既可當飯,也可下菜。口味獨特百吃不厭。是徐州家庭每年都必吃的一道菜。

椒子醬原料

花生米、青豆、辣椒醬、八角、小茴香、香葉、桂皮、醬油、醋、鹽、雞精、糖、料酒

做法

  1. 將花生米、干黃豆用清水泡4個小時以上,然後將泡好的花生米、黃豆跟冷水一起下鍋,加入八角、花椒、鹽,大火煮,煮熟至面沙口感關火撈出備用;
  2. 老豆腐切成小一些的方塊,油熱放入小豆腐塊,小火炸,炸至豆腐外皮焦黃,並且每個都膨鬆起來撈出控油(豆腐炸成豆腐泡,燉菜的時候才不會被炒爛);
  3. 五花肉切成小丁狀,然後用料酒、耗油醃製10分鐘,蘿蔔也切成小丁狀;油熱蔥、薑末熗鍋,放入醃製好的肉丁,翻炒至肉丁變色即可盛出備用;
  4. 留有底油的鍋中再次的放入蔥、薑末炒香,放入一大勺辣椒麵,劃散至辣椒麵變色,油變紅,放入蘿蔔丁翻炒,炒至蘿蔔稍稍濕潤出水;
  5. 然後將蘿蔔丁倒入有小半鍋清水的砂鍋內,再放人半成品肉丁、豆腐泡、煮熟的花生米、黃豆,及適量的調味料:生抽、料酒、白糖、鹽;
  6. 大火煮開後小火慢燉至湯汁收濃即可。

烹飪技巧

傳統椒子醬做的地道必須遵循三點

  1. 黃豆、花生米要提前泡透並加料煮熟,回頭跟蘿蔔燉在一起會更加的軟綿入味。
  2. 豆腐必須要炸成豆腐泡,這樣燉菜的時候才不會被炒爛,以後反覆熱着吃的時候也不會散爛。
  3. 材料全部放入砂鍋煮時,開鍋後一定要調小火慢燉,燉透至蘿蔔呈半透明狀,入口即化的軟綿才好。[5]

視頻

2019徐州城市宣傳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