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 - 佛教典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心經 - 佛教典籍 |
![]() |
《心經》有數本:鳩摩羅什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經》一卷,日本弘法之心經秘鍵,即此本之解釋也,但其題號為佛說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二玄奘所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華嚴之賢首釋之,謂為心經略疏。
慈恩又有般若心經幽贊一卷。其他有唐利言譯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唐法月重譯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宋施護譯之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一卷。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心經
外文名; the heart channel of Hand-Shaoyin
全稱;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性質; 佛經
提出者; 十方諸佛
常見版本; 玄奘譯本
心經簡介
全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稱般若心經[1]、心經。
漢傳佛教通行版為玄奘譯。這部經在佛教三藏中的地位殊勝,就相當於釋迦牟尼佛的心臟一樣。收於大正藏第八冊。
心(梵hrdaya ),指心臟,含有精要、心髓等意。本經系將內容龐大之般若經濃縮,成為表現『般若皆空』精神之簡潔經典。全經舉出五蘊、三科、十二因緣、四諦等法以總述諸法皆空之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語,即是出自本經。
般若。智慧也。波羅蜜。到彼岸也。多。定也。經。徑也。言此經乃定心之徑路也。此經以單法為名。實相為體。觀照為宗。度苦為用。大乘為教相。此五者。經中所說之旨也。單法者。即般若波羅蜜多也。實相者。即諸法空相也。觀照者。即照見五蘊皆空妄也。度苦者。即度一切業報苦厄也。大乘者。即菩薩所行甚深般若也。
六祖慧能對清淨心的概述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譯本類型
中國歷史上,至宋朝為止,可考的至少有11次漢譯,現存9本。《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雖然各個譯本不同,但其各自所說的內容基本一致,理義沒有差別,文字上雖有不同。但其所表述之義理是一致的。
在各個譯本中以玄奘大師所翻譯流傳最廣,其原因在於玄奘大師在翻譯時,略去了序文和流通分,只保留正宗分,且文詞通順,容易讀誦,故流傳最廣,日本通行的漢譯本共262字,比中國通行本多了2字,即「遠離一切顛倒夢想」中的「一切」。和唐代窺基大師的版本一致,可見中國人由於戰亂等原因,幾百年甚至千年來流傳的般若心經,都遺漏了2個字。即遠離一切顛倒夢想,的一切兩字(「戰亂...遺漏了2個字」這點不敢苟同,歐陽詢在唐貞觀九年寫的小楷《心經》拓本上為「遠離顛倒夢想",應為採用不同譯本的原因)。
玄奘譯本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唐玄奘注音版
《心經》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xīn jīng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心 經
guān zì zài pú sà, xíng shēn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shí,zhào jiàn wǔ yùn jiē kōng
觀 自 在 菩 薩, 行 深 般 若波 羅 蜜 多 時, 照見 五蘊 皆空,
dù yī qiē kǔ è 。 shè lì zǐ, sè bú yì kōng ,kōng bú yì sè,
度一 切苦 厄。舍利 子,色不 異空, 空不 異色,
sè jí shì kōng ,kōng jí shì sè。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yì fù rú shì
色即 是空, 空即 是色。 受想 行識, 亦復 如是。
shè lì zǐ, shì zhū fǎ kōng xiāng, bù shēng bú miè, bú gòu bú jìng,
舍 利子, 是諸 法空 相, 不生 不滅, 不垢 不淨,
bù zēng bù jiǎn, shì gù kōng zhōng wú sè, wú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wú yǎn ěr
不增 不減, 是故 空中 無色, 無受 想行 識, 無眼 耳
bí shé shēn yì, wú sè shēng xiāng wèi chù fǎ, wú yǎn jiè, nǎi zhì wú yì shí jiè,
鼻舌 身意, 無色 聲香 味觸 法, 無眼 界,乃 至無 意識 界,
wú wú míng, yì wú wú míng jìn, nǎi zhì wú lǎo sǐ, yì wú lǎo sǐ jìn
無無 明, 亦無 無明 盡, 乃至 無老 死,亦無 老死 盡。
wú kǔ jí miè dào, wú zhì yì wú dé,yǐ wú suǒ dé gù
無 苦集 滅道, 無智 亦無 得,以 無所 得故。
pú tí sà duǒ,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xīn wú guà ài。 wú guà ài gù,
菩提 薩埵,依 般若 波羅 蜜多 故,心 無掛 礙。無 掛礙故,
wú yǒu kǒng bù, yuǎn lí diān dǎo mèng xiǎng, jiū jìng niè pán
無有 恐怖, 遠離 顛倒 夢想, 究竟 涅槃。
sān shì zhū fó,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dé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ǎo sān pú tí
三世 諸佛, 依般 若波 羅蜜 多故, 得阿 耨多 羅三 藐三 菩提。
gù zh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shì dà shén zhòu, shì dà míng zhòu
故知 般若 波羅 蜜多, 是大 神咒, 是大 明咒,
shì wú shàng zhòu, shì wú děng děng zhòu。 néng chú yí qiè kǔ, zhēn shí bù xū
是 無上 咒, 是無 等等 咒。 能除 一切 苦, 真實 不虛。
gù shuō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zhòu。 jí shuō zhòu yuē
故 說般 若波 羅蜜 多咒。 即說 咒曰:
jiē dì jiē dì,bō luó jiē dì,
揭 諦揭 諦, 波羅 揭諦,
bō luó sēng jiē dì, pú tí sà pó hē
波羅 僧揭 諦,菩提薩 婆訶。
(咒語梵文讀音:gā dì gā dì bā lā gā dì bā lā sāng gā dī bō dì sī⌒wa⌒hǎ)
Gaté Gaté Paragaté Parasamgaté Bodhi Svaha!
念三遍後再念咒語:揭 諦揭 諦, 波羅 揭諦,波羅 僧揭 諦,菩提薩 婆訶 21遍,
在念以下內容!
祈求文:弟子***誠心祈求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和諸護法金剛幫弟子***達成……(你的良好願望) !
感謝文:弟子***誠心感謝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和諸護法金剛!
鳩摩羅什版
《心經》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古漢語版
《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
觀世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時,照見五陰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弗,色空,故無惱壞相;受空,故無受相;想空,故無知相;行空,故無作相;識空,故無覺相。何以故?舍利弗,非色異空,非空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如是。舍利弗,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空法,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薩依般若波羅蜜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離顛倒夢想苦惱,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是大明咒、無上明咒、無等等明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咒。即說咒曰:「竭帝竭帝 波羅竭帝 波羅僧竭帝 菩提僧莎呵。」
其他譯本
《摩訶般若波羅蜜咒經》 吳·支謙譯 缺
《般若波羅蜜多那經》 唐·菩提流志譯(693年)缺
《摩訶般若髓心經》 唐·實叉難陀譯(695-710年)缺
《佛說波羅蜜多心經》 唐·義淨譯(695-713年)略本 存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別本 唐·法月譯(初譯)(738年)廣本 存
《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法月譯(重譯)(738年)廣本 存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般若共利言等譯(790年)廣本 存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智慧輪譯(847~859年)廣本 存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法成譯(敦煌石室本)廣本 存
《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宋·施護譯(980~1000年)廣本 存
《到達彼岸終極智慧心經》 現代·元吾氏譯(1965~-)存
心經思想
《心經》全名《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它的中心思想就在經名體現出來。充分流露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以達到我們學習的榜樣。
一:摩訶,大也。菩薩教授我們要有廣大心量,有包容的心。
二:般若,智慧也。菩薩教授我們用智慧去辦事,用智慧去利益人民。
三:波羅蜜多,到彼岸也。度生死苦海,到涅槃彼岸。菩薩教授我們做事要有頭有尾,才會圓滿。要幫助苦難的人,從苦難此岸帶到快樂彼岸。
四:心,自性,如來德性也。菩薩教授我們要從心地遠離貪嗔痴等煩惱,學習如來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五:經,契機契理也。菩薩教授我們自學或教人,要符合佛菩薩的道理,也要有觀機說法的方便。使大家都得益安樂。(方海權著)
心經禪悟
讀了很多遍心經,才從其深奧的意理中悟出一絲淺意。佛法是偉大的,《心經》是篇真正教人覺悟的文章。
自由自在的菩薩用般若智慧言傳身教眾生,依靠自心的心靈智慧,從煩惱生死的這一邊到達安樂解脫的那一邊。世間萬像等同於空性,得到的、希望的、作為的、知道的、終究都會是空性。各種相狀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所以說宇宙中其實是什麼東西都由各種條件組合而成,一切的相都是一時的組合,不是永久不變,所以叫無常。我們的享受、我們的欲望、我們的作為、我們的明了、和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嘗到的、觸摸到的、感覺到的、一切都是虛妄想法造作的。沒有距離,沒有意識,沒有不明了的,也沒有能明了的。以至於沒有死也沒有不死。沒有什麼辦法讓得到的存在的東西永恆,所以沒有什麼可以真正擁有。
《心經》告訴我們要根據佛所說的,要用自心的「般若智慧」從煩惱生死的這一邊把自己渡到安樂解脫的那一邊。所言的「般若智慧」其實就是我們每個人本有的清淨之心,寂靜之心,光明之心。不要在乎那些虛妄的受想行識,得失榮辱。心裡沒有思念顧慮才能會輕鬆解脫,放下一切才會沒有恐慌懼怕,遠離非份不實際的幻想,才會終究沒有煩惱生死得到安樂解脫。同時應當把自心始終放在這樣的境界中。才會得到最高的、平等的、真正的覺悟。[3]
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心經鐘樓
心經鐘樓,位於浙江省景寧縣雲中大漈風景名勝區境內。心經鐘樓在大漈時思寺景區內,建於明朝,木質結構。三層三樓歇山頂樓閣式建築,斗拱七輔作象鼻昂。
樓內四根粗壯大柱支撐,由嚴密的榫卯結構和斗拱銜接,甚是奇觀。三樓曾懸掛有心經銅鐘,重達800公斤。鍾邊鑄有佛教《心經》全文,鐘聲可傳30里。[1]
參考文獻
- ↑ 心經_心經全文注音及解釋 , 賀不貪 ,20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