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志丹縣,隸屬於陝西省延安市,位於陝西北部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東部和安塞區相接,西北部與吳起縣、靖邊縣相連,東南部和甘泉、富縣毗鄰,西南部與甘肅省合水縣、華池縣交界。介於東經108°11′56″—109°3′48″,北緯36°21′23″—37°11′47″之間,總面積3781平方千米。
志丹縣原名保安縣,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6月,為紀念「群眾領袖、民族英雄」劉志丹將軍而更名為志丹縣。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7月,中華蘇維埃中央人民政府奠都志丹,黨中央、毛主席在此戰鬥生活了6個多月,被譽為中國革命的「紅都」[1] 。現存龍山文化、秦直道等遺蹟760餘處,保安革命舊址、劉志丹烈士陵園、紅大舊址是中國延安幹部學院的現場教學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九吾山道教泥人真身坐化像被譽為「陝西無雙、全國罕見」。這裡還是由丁玲發起經中央批准「中國文藝協會」的成立地。
地名由來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3月,劉志丹率紅28軍參加東征戰役,由羅峪口附近東渡黃河,挺進晉西北,迭克敵軍。4月14日,在攻打山西中陽縣三交鎮時犧牲,年僅33歲。4月24日,中共中央在瓦窯堡舉行追悼大會,沉痛哀悼劉志丹將軍。同年6月,中共中央決定將保安縣改為志丹縣。
著名人物
劉志丹(1903~1936年),男,漢族。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西北紅軍和西北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建人之一[2]。名景桂,字志丹,陝西保安縣(今志丹縣)人。劉志丹從青年時期起就投身於革命。
民國十四年(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秋天,奉黨的命令,入黃埔軍校。大革命時代,劉志丹曾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路軍政治處處長等職,積極參加反對北洋軍閥的戰爭。大革命失敗後,他奔走於湖北、陝西等省,從事組織起義工作。1928年,與唐澍等人組織領導了渭華起義。民國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他組織了西北反帝同盟軍,任副總指揮及參謀長,後來,反帝同盟軍改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游擊支隊,劉志丹歷任副總指揮、總指揮等職。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成立紅二十六軍,劉志丹仍負領導責任。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秋,紅二十六軍與紅二十五軍會師,成立第十五軍團,劉志丹任副軍團長兼參謀長。這年秋天,劉志丹受到機會主義分子誣陷,被關押起來。毛主席、黨中央到達陝北,劉志丹才得到釋放,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任、北路軍總指揮、紅二十八軍軍長等職。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4月,劉志丹率部隊東征,在山西中陽縣三交鎮戰鬥中光榮犧牲,時年33歲。
視頻
志丹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陝西志丹:中國革命的「紅都」 (圖),廣西新聞網,2014-4-8
- ↑ 西北紅軍和西北革命根據地主要創建人之一,劉志丹如何壯烈犧牲?,搜狐,20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