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懷念我的父親黃敬(俞敏聲)

懷念我的父親黃敬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懷念我的父親黃敬》中國當代作家俞敏聲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懷念我的父親黃敬

1949年2月13日,天津市各界隆重召開慶祝天津解放大會。圖為天津市市長黃敬在大會上講話

我的父親黃敬去世時只有46歲。他的一生是光輝的一生。他在多種複雜和艱難的環境中,對革命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的一個戰友說:「他走到哪裡,就在哪裡發光。」

全國抗戰爆發前,黃敬曾任中共北平市委書記,是我國歷史上有重要意義的「一二·九」運動的領導人之一,劉少奇稱他為「一二·九」運動的靈魂。

全國抗戰時期,黃敬先後擔任中共晉察冀區委、冀中區委、冀魯豫區委書記,中共中央冀魯豫分局書記。他對開創或鞏固上述抗日根據地都作出過重要貢獻。毛澤東說:「我們的區黨委書記多有黃敬這樣的,抗日戰爭勝利得就會越快些。」


解放戰爭時期,黃敬曾任中共晉察冀中央分局副書記、華北軍區後勤司令部政委、華北人民政府公營企業部部長。他在保障軍隊後勤供應、領導財經工作和土改工作中都有重要成績。

新中國成立初期,黃敬曾擔任中共天津市委書記、天津市市長。薄一波說:「黃敬同志在領導天津市的工作中,同樣地貫徹執行了黨的關於發動群眾依靠群眾的方針,在恢復發展生產、實行民主改革、改革資本主義工商業方面,做出了重大成績。」

1952年至1958年,黃敬先後擔任第一機械工業部部長、國家技術委員會主任(兼第一機械工業部部長)。在中央領導下,黃敬率領全體職工,把基本上是修配性質的我國機械工業,改造成為名副其實的機械製造工業,並開始向「從仿造到自行設計」的方向發展。到第一個五年計劃末期,我國的機械工業已經能夠自己製造所需機械設備的60%以上。原機械工業部編寫的《當代中國的機械工業》一書中說:「他是新中國機械工業的主要奠基人。」

黃敬積勞成疾。病中,毛澤東托人轉告:「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黃敬病逝後,毛澤東親自簽發革命犧牲工作人員家屬光榮紀念證,追認黃敬為烈士,其家屬享受烈屬待遇,這在新中國成立後病逝的老同志中,是少見的。

黃敬有諸多共產黨人的優秀品德和才藝。毛澤東稱他「多才多藝」。

薄一波代表中共中央致悼詞時說:「黃敬同志對黨和工人階級的革命事業具有高度的積極性、創造性和忠心。他積極努力把黨的方針政策同具體的革命實踐在工作中結合起來,千方百計地去完成黨所交給他的工作任務。他的善於團結同志、密切聯繫群眾的作風,他的發奮忘我的工作熱情和學習熱情,他的敢於打破常規、善於接受新鮮事物的精神,都是我們共產黨人和革命幹部學習的榜樣。」

全國政協原副主席呂正操說:「他(黃敬)的作風:各方面的人都能團結,平等待人,又能民主,又能集中。他的主張,大體上對的多。沒什麼私心。愛才,對知識分子愛才,對工人很平等。……他不看勢力風頭,他誰也敢爭,開會該爭就爭。主要是他沒什麼個人打算,這是共產黨員最基本的東西。」

黃敬注重理論聯繫實際。他刻苦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他力求把黨的方針政策與本地區本部門的具體實際緊密結合,反對照抄照轉、生搬硬套。他說:「這是吃小米拉小米。」黃敬注重調查研究工作。在冀中抗日根據地時,為了研究農村的合理負擔和村財政問題,他曾到48個村進行調查。在一機部工作時,他每年都要下工廠調查兩三個月。他總是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貫徹黨的方針政策。他說:「毛澤東思想的精華是什麼?……是實事求是。」

黃敬在工作中善於抓主要矛盾,通過解決主要矛盾推動全局的發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國務院原副總理姚依林說,黃敬「這一點我一直是覺得值得學習的,他不分散力量,不同時搞幾個問題,而是集中力量研究一個主要問題,研究得很透。因此,觀察問題很深,往往作出很正確的結論」。

黃敬善於團結同志。他襟懷坦蕩,從不在背後議論同志的是非。他處事公正,從不搞小團體、小圈子。他勇於批評和自我批評,敢於公開檢討自己的錯誤,也敢於批評其他同志的原則性錯誤。原煤炭部部長張霖之曾說:「什麼幹部黃敬都能團結,老幹部也服他,不簡單」;「原則性強,而工作方法則軟」。

黃敬一貫尊重知識,尊重知識分子。他和知識分子廣交朋友,虛心向他們請教。他放手使用知識分子,務必人盡其才。抗戰時,他擔任冀中區黨委書記時,冀中區內大大小小的知識分子幾乎全被動員,熱情參加抗日工作,推動了冀中地區的政權建設、抗日宣傳和文教衛生工作的蓬勃發展。許多知識分子在抗日鬥爭中成長為我黨的優秀幹部。他在領導天津市和一機部的工作中,也動員團結了大批知識分子,大膽信任使用,讓他們有職有權,在工作中予以支持。

許多同志說,黃敬最突出的特點是依靠群眾,走群眾路線,密切聯繫群眾,和群眾心連心。

原機械科學研究院院長李安說,黃敬「每到一地,與房東,與群眾,一鑽就鑽下去。和基層幹部,非常親切,熱心談心。一接觸,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真正的平等精神,'以誠待人』。使各種各樣的人都感到誠心,是'一事人』,把心裡的話掏出來,把體己的話說出來。和黃敬談一次話就感到力量,他的字眼是'誠則靈』。'誠』,是堅定的階級感情,純真的無產階級思想」。

呂正操說:「他(黃敬)是大學生,但善於跟貧下中農接近,使冀中軍民之間建立了魚水那樣緊密的關係,如果不建立那種關係,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抗日軍隊在冀中是站不住腳的。他和老農見了面,老農就喊他'老黃』,請他抽煙,他拿起老農的旱煙袋就抽起來。黃敬同志就拉老農過去隨便談起來;老太太見他路過,非給他水喝,不喝水就過不去。軍民關係,打成一片。黃敬同志在這方面是模範。今天看,從冀中,到天津、北京,他一直是這樣。」「黃敬和各個階層的人都能接近,包括知識分子,他具有民主作風。」

曾任冀魯豫區黨委書記的張霖之說,在冀魯豫抗日根據地,「黃敬到了,群眾路線才真做到了」。

中共中央原委員、原機械工業部部長周建南說:「他(黃敬)個人作風上是平易近人、聯繫群眾的,很值得講講。幹部,包括一般幹部,均覺得他親熱。儘管他忙,只要找他,他真幫助解決問題。黃敬下廠時,從幹部一直到工人,都感覺他平易近人,聯繫群眾。」

黃敬基本的工作方法是走群眾路線。他善於總結群眾的新鮮的實踐鬥爭經驗,集中上來,再推廣下去。

新中國成立後,黃敬重視學習外國的經濟建設經驗,但強調一定要通過走群眾路線,把外國經驗與中國的實際結合起來,走中國式的道路。他說:「學習外國的經驗,我們的任務是要把洋東西變成中國貨。還有一條群眾路線,這是外國人總結不出來的!」

黃敬認為,成績應歸於人民,歸於黨。他在與摯友王林聊天時講:「我們常常說把成績歸於人民,歸於黨,不是一句空話,因為我們的成績(如果有的話)是把群眾的成績加工了的。」王林在1955年6月18日的日記中感嘆道,黃敬「談到成績是群眾的、黨的,是那麼出自內心,那麼真實地自然地覺得自己'渺小』而群眾'偉大』」。「我感到他正如高爾基說的,黨性已經變成一種本能了。」

三 黃敬一貫關注並盡力解決關係群眾的切身利益問題。

1930年,黃敬就離家從事進步文化活動,住在工人住宅區里,向工人宣傳革命的道理,感受勞動人民的疾苦。

1933年,黃敬就讀山東大學時,組織「海鷗劇社」,深入到工廠、農村中演出進步話劇並訪貧問苦。他們在農民家中,深切地感受到了農民生活的艱辛。黃敬和不少人掏出了口袋中所有的錢,以解他們的燃眉之急。黃敬當時滿面憂愁地自語道:「這是杯水車薪啊!這是杯水車薪啊!」他當時就開始思索拯救民眾於水火的途徑。

姚依林回憶:1935年,在「一二·九」運動中,黃敬率先提出「南下宣傳」「到民間去」的主張。

在抗日戰爭時期,在冀中、冀魯豫抗日根據地,黃敬大力開展民主、民生的群眾鬥爭,不但通過減租減息使農民在經濟上減輕了負擔,而且通過民主選舉使農民在政治上當家作主。這為抗日根據地的發展,奠定了牢固的群眾基礎。

新中國成立初期,黃敬主政天津,始終關註解決民生問題。他把解決工人失業的問題放在市政府的主要議事日程上,千方百計地籌集資金,並採取以工代賑的辦法解決工人的就業問題。在制定天津市的財政預算時,他主張「盡力量辦人民所需的市政建設事業」。1950年,天津的市政建設費用占全部財政開支的72.6%,而所有建設首先是為了改善勞動人民的生活條件。他領導建設了徹底消滅天津水害的四大工程,並興建了水上公園、第二工人文化宮、人民公園、南開公園等10餘處大中小型文化娛樂場所,改善了天津市民的居住環境。僅1950年一年就新修馬路18條,補修道路83.2萬平方米,建設下水道24條長21公里(相當於日據、國民黨統治時期的總和),並對自來水設施進行了擴大及更換的工程,全市供水量增加了1倍,全市人民都能吃上自來水。他決心解決工人的住房困難問題。

1952年3月20日,黃敬說:「今年市政工作兩大基本任務,就是擴充學校和為工人蓋宿舍。」1952年,天津共新建了7處工人新村,新建5.5萬間平房,解決了17萬工人及其家屬的居住困難。

黃敬擔任一機部部長後,一如既往地關注群眾的切身利益問題。他說:「我們自己作為一個領導幹部,對待國家所給我們的待遇來說,那就可計較可不計較;但是作為一個國家代表、行政負責人來說,就一定要關心群眾生活福利這項工作。」

時任黃敬秘書的甘子玉(後曾任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主任委員)回憶:

黃敬最大的特點是接近群眾。

他到了長春汽車廠,一到那裡,先與廠長談,接着找工人談,找車間中有特點的工人,有創造的工人談。他問工人生活情況,先問是哪個地方的人,接着黃敬就說那個地方的方言(黃敬會說各種地方的方言)。他很快就能摸住這個工人的特點,很快就跟工人搞在一起,打成一片。工人的各方面的情況,包括家庭人口、收入情況等等,就一一掌握了。

他了解到,這裡有很多南方來的工人,家屬工作問題沒有解決,生活在北方不習慣,因而情緒不安定。他們是支援祖國大建設來的,但生活得並不愉快。他很快抓住這問題,與工廠黨委會研究,如何解決問題。他總結了幾點辦法,再與黨委會研究。

黃敬照顧自己不多,而熱心照顧別人。他自己有多少收入,他不知道。……但他卻對工人生活、收入等等,非常清楚。他曾向周總理反映關於工人工資、《人民日報》有關社論、學徒轉正等問題,周總理叫馬文瑞(時任勞動部部長)研究好了再交總理看。可見,他對工人的生活何等熟悉,也可見他如何關心工人生活。關心工人生活,好像成了他的本能

黃敬是1958年2月10日去世的。臨終前一個月,他還多次關注中國的城市貧民問題。

1958年1月中旬,黃敬在廣西南寧市大街上遇見一名推車工人並與他聊天。黃敬得知他老婆死了,孩子很多,上不起學,家裡生活困難。黃敬叫秘書甘子玉調查他的情況及廣西城市貧民的生活問題,並與秘書商議,是否可以從他的工資中給這名工人以生活資助。後來,黃敬考慮,這不是一個工人的問題,還是按系統幫助的好。1月22日上午,他在與廣西省委書記劉建勛談話時,反映了這名工人的情況,並轉交了有關材料。1月25日,黃敬在廣州生病住院第三天,在病中還向甘子玉問起關於廣西城市貧民的調查情況。甘子玉感慨地說:「黃敬對群眾的疾苦,敏感、關心。」

黃敬的革命一生,始終和人民心連心。[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