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怎麼評價冉閔頒布的「殺胡令」?殺胡令是什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怎麼評價冉閔頒布的「殺胡令」?殺胡令是什麼?諸胡逆亂中原已數十年,今我誅之,若能共討者,可遣軍來也。暴胡欺辱漢家數十載,殺我百姓,奪我祖廟,今特此討伐。犯我大漢者死,殺我大漢子民者死。殺盡天下諸胡,匡復漢家基業,天下漢人皆有義務屠戮胡狗冉,閔不才受命於天道,特以此兆告天下。[1]

稽古天地初開,立華夏於中央,萬里神州,風華物茂,八荒六合,威加四海,華夏大地,舉德齊天。蠻地胡夷無不嚮往,食吾漢食,習吾漢字,從吾漢俗,此後胡夷方可定居,遠離茹毛飲血,不再獸人。然今,環顧胡夷者,無不以怨報德,搶吾漢地,殺吾漢民。中原秀麗河山,本為炎黃之聖地,華夏之樂土,而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前晉八王亂起,華夏大傷,胡夷乘亂而作,擾亂中原,屠城掠地。永興元年,胡狗鮮卑,大掠中原,劫財無數,擄掠漢女十萬,夕則姦淫,旦則烹食,千女投江,易水為之斷流。羯狗之暴,以漢為「羊」,殺之為糧。永嘉四年,圍獵漢民,王公忠烈射死者十餘萬。不日,夷人匈奴,四面縱火,烤漢為食,死者二十餘萬。太興元年,愍帝受辱,崩於匈奴。凡此種種,罄竹難書!

今之胡夷者,狼子野心,以擄掠屠戮為樂,強搶漢地為榮。而今之中原,北地滄涼,衣冠南遷,胡狄遍地,漢家子弟幾欲被數屠殆盡。天地間,風雲變色,草木含悲!四海有倒懸之急,家有漉血之怨,人有復仇之憾。中原危矣!大漢危矣!華夏危矣!

不才閔,一介莽夫,國讎家恨,寄於一身,是故忍辱偷生殘喘於世。青天於上,順昌逆亡,閔奉天舉師,屠胡戮夷。誓必屠盡天下之胡,戮盡世上之夷,復吾漢民之地,雪吾華夏之仇。閔不狂妄,自知一人之力,難扭乾坤。華夏大地,如若志同者,遣師共赴屠胡;九州各方,如有道合者,舉義共赴戮夷。以挽吾漢之既倒,扶華夏之將傾。

冉閔是五胡十六國時期的一個歷史人物,他建立了一個短命的政權——冉魏,他以頒行《殺胡令》而廣為人知。我覺得他稱不上民族英雄之類的稱號,網上流傳的一些關於他的事跡與真實的歷史有些出入,我們需要辨偽去真,還原歷史上的一代梟雄冉閔。

冉閔,字永曾,小字棘奴。《資治通鑑》云:「閔名瞻,內黃人,本姓冉,趙主勒破陳午,獲之,命虎養以為子。閔驍勇善戰,多策略。虎愛之,比於諸孫。」「與虎戰,大破之,斬石瞻。」這是兩段矛盾的記載,這個石瞻應該和石(冉)閔不是同一個人。

《晉書》記載:「閔字永曾,小字棘奴,季龍之養孫也。父瞻,字弘武,本姓冉,名良,魏郡內黃人也。………勒破陳午,獲瞻,時年十二,命季龍子之。驍猛多力,攻戰無前。歷位左積射將軍、西華侯。閔幼而果銳,季龍撫之如孫。………季龍之敗於昌黎,閔軍獨全,由此功名大顯。」《晉書》所言才合理,冉閔其父本名冉良,被石勒俘虜,當時年十二,石勒命石虎收其為義子,改名石瞻,石瞻成年後有子石閔,深得石虎喜愛,「撫之如孫」。其實,冉閔父子生長於胡人之中,並且頗受親重,石氏未曾虧待他們。冉閔父石瞻還為石氏戰死。冉閔為石氏也屢次大敗代表漢人正朔的東晉王朝,功勳卓著(「石閔敗晉兵於沔陰,殺將軍蔡懷」)。所謂「忍辱負重二十載,最終手刃仇敵,為所有親人和天下漢人報國讎雪家恨」不符合史實。觀冉閔的所作所為,我看不出他有什麼華夷之分和民族大義,他也不存在什麼忍辱負重。

那麼冉閔為何要頒行殺胡令》?

349 年石虎死後,諸子爭位,互相攻伐。石虎之子石遵對石閔許願,得位後封其為儲。但石遵被石閔推上帝位後卻沒履行承諾,此事頗令石閔耿耿於懷,加上石閔自恃其擁立之功,欲專權。石遵遂聯繫石鑒(也是石虎之子)和其他親信密謀殺閔。石鑒向石閔告密,於是石閔殺石遵,立石鑒為帝。其後,不斷有人密謀殺閔,石鑒也參與其事。

最後一次,孫伏都帶三千羯胡士兵挾持石鑒攻打石閔。石閔追殺三千羯兵,鄴城內「橫屍相枕,流血成渠」。石閔認定胡人不肯為他所用,這才頒行了殺胡令。時為349年12月。殺胡之後一個月(350年正月),石閔去石姓,改姓李,並改國號衛。由於不知石鑒欲殺己,他仍保留了石鑒的帝位,石虎的其他子孫也並沒有殺掉。直到一個月後,石鑒又密謀殺閔,這次終被李閔發現。李閔這才廢殺石鑒,殺石虎三十八孫,盡滅石氏。此時,再也沒有可以擁立的傀儡了。李閔這才自己稱帝,改國號魏。又過了一個月,李閔才恢複本姓冉。

在這裡需要指出兩點。第一,殺胡令頒行時,冉閔的身份是「後趙大將軍,武德王,石虎義孫」。冉閔殺胡並不是為了維護新生的漢人政權。第二,殺胡令頒行時,冉閔「躬率趙人誅諸胡羯」,卻唯獨放過了鄴城內的石鑒和其他石虎子孫,並且,連石鑒的皇帝位都沒有廢去。所以冉閔頒行殺胡令,只是在權利鬥爭中自保的手段。

那麼,殺胡令是否在客觀上起到了保護漢人生存的作用呢?

殺胡令本身針對的是「內外六夷」,其結果確實造成了羯人被滅族。但是《晉書》和《資治通鑑》都記載,殺胡令在執行中產生了極大的混亂,各地響應殺胡令所殺的人中有很多是長了高鼻子大鬍鬚的漢人。《晉書》記載「於時高鼻多須至有濫死者半」。《資治通鑑》里也說「或高鼻多須濫死者半。」可見,殺胡令在殺死大量胡人的同時殺死了幾乎相同數量的漢人。

《晉書》言:「青、雍、幽、荊州徙戶及諸氐、羌、胡、蠻數百餘萬,各還本土,道路交錯,互相殺掠,且飢疫死亡,其能達者十有二三。諸夏紛亂,無復農者。」這表明,殺胡令的確引起了極大的混亂,漢人再沒有能安心種地的了。所謂殺胡令,造成了不分民族的混亂的人口大滅殺。

一些歷史記載還表明,殺胡令在冉閔的都城鄴城執行了不過半年多就被廢止了。而且冉閔此後還一度走上「撫納諸胡」之路。他的目的是安撫招徠境內的胡人,擴充軍事力量。《資治通鑑》詳細記載了這樣一件事,350年11月,冉閔帶十萬大軍攻襄國,任命自己的兒子太原王冉胤為大單于,「以降胡一千配為麾下」。光祿大夫韋謏上書勸諫,言詞懇切,說胡兵不值得信任,難保將來不會出事,單于這樣的胡人名號也應該去掉。冉閔大怒,為了安撫招納的胡人,下令把韋謏肢解,並且處死了韋謏的兒子。351年3月,冉閔打了大敗仗,軍隊潰敗。有軍中降胡趁亂抓了其子冉胤去胡人那裡邀功。冉閔為此頗為後悔,追贈韋謏為大司徒。

這個故事說明,最遲在350年11月,冉閔就廢止了殺胡令並停止了驅逐胡人的行為,考慮到招募胡人組織軍隊的時間,真正廢止殺胡令的時間肯定更早。

350年前後的中原地區胡漢民族矛盾確實是非常尖銳。但是,冉閔是不是基於胡漢矛盾而高舉民族大義的旗幟,則是一個很值得商榷的問題。冉閔在350年,恢復自己的漢姓,改國號,都表現出了一定的民族大義。但是他的民族政策是搖擺不定的。對於冉閔來說,殺胡或者撫胡,都只是權宜之計,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擴充勢力。民族大義在冉閔那裡並不是被始終堅持的原則。

四世紀中葉時的中國,晉室是公認的正統,普遍「人心思晉」。354年桓溫北伐關中時,關中父老「持牛酒迎溫於路者十八九,耆老感泣曰:『不圖今日復見官軍!』」(《晉書》)。350年,冉閔於稱帝後遣使赴晉,云:「逆胡亂中原,今已誅之;能共討者,可遣軍來也」。可是事實上,早在殺胡令造成北方大亂的消息傳到晉的350年正月,晉就已經在作北伐的軍事準備了(《資治通鑑》)。晉廷對僭稱帝號且國主為石虎養孫的冉魏政權有所戒備,不對冉魏的來使有任何回應也很正常的。

客觀地評價,冉閔能夠「悉散倉庫以樹私恩」,帶兵打仗「胡夏宿將皆憚」,也可算是人傑、梟雄。他在冉魏國內,也確實保護了一些漢人,頗有功德。他臨死前說的那句名言,「天下大亂,爾夷狄禽獸之類猶稱帝,況我中土英雄,何為不得稱帝邪!」更是擲地有聲。但是與十六國時期為了重建或復興華夏而有所作為的其他歷史人物相比,冉閔的功業並不出眾。

讓我們回到確鑿的史料中,看看與冉閔同時代的其歷史人物在做什麼:

祖逖,以北伐為己任,收復淮北,使石勒不能南侵。中流擊楫的故事,世代流傳。

劉琨,與祖逖一同聞雞起舞的好友,一生以「立功河朔」為志,曾據守晉陽近十年,抵禦前趙。

謝玄,淝水之戰率領北府兵打敗了氐秦苻堅的大規模進攻,保衛了華夏正統——東晉王朝。

劉裕,北伐,「氣吞萬里如虎」,盡復黃河以南之地,一度收復關中,是歷次北伐中成果最大的一次。

這些人物都堪稱一時英雄,有些人的功業遠在冉閔之上。單單把製造了人口滅殺的冉閔稱為「民族英雄」,未免有失偏頗。[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