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悠悠古道入夢來(董黎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悠悠古道入夢來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悠悠古道入夢來》中國當代作家董黎霞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悠悠古道入夢來

賓居——生我養我的家鄉,讓我留下記憶最深的,莫過於那一條悠長而崎嶇的古道。

那是一條長約兩公里的古路,以老街最東端的東浦門為起點,至最西端的西浦門而止。古路的中央由長約1米,寬60公分的石條一條接一條鋪設而成,兩旁則竟是由不規則的,大大小小且高低不平的石頭築成。

我不知道它究竟有多悠久的歷史,童年的我只是無端地覺得它一定比年邁的奶奶還要年長。若不是這樣,石頭與石頭之間的溝壑怎麼會比奶奶額頭上的皺紋還要深呢?再就是一個個突兀的石頭與塊塊方形的條石都被歲月磨得圓潤潤的,光溜溜的,光得幾乎能照得出人的影子。至於那樣的圓潤,即便是河裡的石頭,若非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光景是磨不出那樣子的,更何況是陸地上的石頭!

聽老街上最年長、最有學問的白鬍子爺爺說,這條古路也許有幾百年的歷史,甚至更久,或許能與賓居的得名而比肩。「賓居」顧名思義四方賓客匯集此地而居住,他曾是賓川(樾析郡)的發源地;是方圓數十里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茶馬古道的重要中轉地和必經之路。

聽着白鬍子爺爺悠遠的描述,我仿佛看到了成群結隊的馬兒馱着布匹、茶葉、食鹽等向我走來。趕馬人清脆的喊一嗓子喲,穿透碧瑩瑩的天空,震得樹葉嘩啦啦地響。那馬蹄輕叩石板的嗒嗒聲,隨着一顛一簸響起的清脆的馬鈴聲,緩緩飄進我童年的夢裡。

無數次,我幻想着與馬幫的巧遇,津津有味地聽着黝黑的長滿絡腮鬍子的趕馬人講述離奇而又驚險的遭遇……這一切,對於80後出生的我來說卻只能是幻想罷了。不過還好,我總算趕上了一段看見馬的光景。

童年最盼望的就是街天。仿佛過節似的,四面八方的人都聚集到這條崎嶇而悠長的古道上。古道兩旁傾斜的老房子裡擺滿了各式商品,就連屋前的古道邊也擺得不留下一點縫隙。什麼木偶小人啦,用熬化的糖稀做糖畫啦,像鳥窩一樣的絲窩糖啦……應有盡有。更有趣的是可以看到一隊又一隊裹着頭巾的遠路人,他們趕着馬,馱來了各種新鮮的玩意兒。姑且不說他們馱來的玩意兒有多稀奇,單是那趕馬人背上裝蕎粑粑的黑黑的羊皮包,馬兒脊背靠後的兩側一顆顆有我小拳頭般大小的鞦珠子,就足以讓我們小孩子的眼珠直勾勾的了。

街天,古道兩旁的店鋪生意空前的好。尤其是羊肉館、茶館、酒館之類的,整天忙着接待絡繹不絕的趕集人,直到夕陽也醉得紅了臉,古道上卻仍飄着濃濃的酒香和羊肉味。在一顛一簸中,清脆的馬鈴聲又響了起來,古道、古街在安詳與靜謐中睡去。

不知何時,這條崎嶇而悠長的古道被一條平坦而寬闊的水泥路所取代。鄉親們再也不用為雨天的泥滑路爛而困擾,然而那一份伴隨着馬鈴聲的古樸的童年印象卻因此被打上厚厚的封蠟,塵封於我記憶的最深處。

詩人余光中筆下的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又是一張窄窄的船票;還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更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鄉愁於我是什麼呢?那便是夕陽中,伴着馬兒的鈴聲走進我夢裡的崎嶇而悠長的古道……

[1]

作者簡介

董黎霞,安徽人,出生在五十年代,是一個愛好文字的老退休工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