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悲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悲智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bēi zhì,意思是慈悲與智慧[1]

[]

舉例

悲智為民的大禹 大禹治水(鯀禹治水)是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傳說。他是黃帝的後代,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流域洪水滔天,莊稼被淹了,房子被毀了,老百姓只好往高處搬。不少地方還有毒蛇猛獸,傷害人和牲口,影響人的生存。鯀、禹父子二人受命於堯、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 大禹父親治水失敗後,禹臨危受命,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鬥爭,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出他具有帶領人民戰勝困難的聰明才智;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個人利益於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 大禹既有慈悲心,也很有智慧。大禹治水的同時,以百姓之心為心,關心民間疾苦,解決百姓面臨的諸多難題。大水治理成功後,劃定中國國土為九州,並發展生產,改善百姓生活,為民謀利。 治病救人的孫思邈 孫思邈是唐代醫學家。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幼年患病,刻意學習醫術,總結前人的醫療理論和臨床經驗,編成《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兩書。孫思邈具有高尚的醫德,精湛的醫術。他關心人民的疾苦,處處為患者着想,對前來求醫的人,不分高貴低賤、貧富老幼,親近疏遠,皆平等相待。他出外治病,不分晝夜,不避寒暑,不顧饑渴和疲勞,全力以赴。臨床時,精神集中,認真負責,不草率從事,不考慮個人得失,不嫌髒臭污穢,專心救護。他這種高尚的醫德,千餘年來,一直受中國人民和醫學工作者所稱頌,被尊稱為「藥王「。 孫思邈的名著《千金方》中,把「大醫精誠「的醫德規範放在了極其重要的位置上。他本人,也是德藝雙馨,悲智為民的代表人物之一。

解釋

佛教語。謂慈悲與智慧。智者,上求菩提,屬於自利;悲者,下化眾生,屬於利他。 慈悲意思是給眾生快樂,將眾生從苦難中拔救出來,亦泛指慈愛與憐憫。在中國的道德根文化當中,「智慧 」一詞原本是指人類的智識與慧識圓融通達,沒有障礙的心身狀態,後天有為的見知與先天無為的聞知,雙重能力綜合得一。智者,上求菩提,屬於自利;悲者,下化眾生,屬於利他。由此可見,智者是外求的,求於菩提,求於修身的善果成就,是屬於自利的;悲者,則是下化眾生,屬於利他的。

出處

唐·善導《法事贊》上:「乃至今時釋迦諸佛皆乘弘誓,悲智雙行。」 宋·余靖《韶州開元寺新建浴室記》:「釋氏之為道也,兼濟於人,不待乎達,獨善之樂,不專於窮。以悲智為脩者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