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我和渭陽初相遇(馮尕過)

我和渭陽初相遇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我和渭陽初相遇》中國當代作家馮尕過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我和渭陽初相遇

一個名字,留存心裡若干年,卻未能走進一步,該是怎樣的緣分

十八年前參加公務員考試,有人分析報考渭陽鄉的勝算相對較大,為了有個穩噹噹的「鐵飯碗」,於是在志願表上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它。然而,我卻沒能抓住那僅有一個的名額,自此,公務員與我失之交臂,「渭陽」這個地方卻印在了心裡!

電話響了,瑞雲主席說要去渭陽,瞻仰革命遺址曹家峴,順便再采個風,正好早聽老父親說起,那是紅軍在隴西戰鬥過的地方,為實地走走看看,便爽快回了話,我們一拍即合,一睹渭陽、探尋渭陽。

小干川——香飄三坊,細品五穀美味

走進油坊,榨油機嗡嗡作響,那黃黃的流水般的菜籽油,惹的大夥眼饞嘴饞,一個個忍不住俯身端詳,像瞅着稀缺物一樣!一堆待榨的胡麻子,看上去發亮而飽滿,有人伸手拿起一片油渣放進嘴裡嚼着,像是嚼出了無窮香味!

油坊前有個大磨盤,參觀的人圍着它拍照,談笑間,那些流失的古老的技藝仿佛就在眼前:一個磨眼,兩個壯年,人推磨盤逆時針轉,麵粉就延一道道凹槽落下來。人推磨應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磨出來的面雖然有點黑、有點粗,但麥子的醇香卻更濃。小時候嚼起來並不怎麼勁道的一碗麵,卻是那代人幸福的童年,一碗下肚,那是踏實而又滿足味道

隔着油坊,依次排列着磨坊和醋坊。進入兩坊,室內乾淨,設備整裝待發,我猜想,當一粒粒植物種子被主人送進去,它們就會把勞作的汗水釀造成財富,而把種粒的醇香留在人們的舌尖!

曹家峴——紅色記憶,激發革命精神

山風呼呼刮着,秋陽並不溫暖,我們敬獻花籃後爬上山堡,由於戰爭和自然因素,堡牆殘破,但激戰時留下的彈孔仍清晰可見。堡內中間隆起,恰似一座大型的土墓,恍惚間,似乎又看到那場殘酷而激烈的戰鬥:

1936年10月7日,紅九軍二十五師師長王海清(政委盛修鐸)帶領師部離開隴西進入通渭,駐紮在兩縣交界的漆麻里,所部七十三團駐黃鼠灣。翌日凌晨,師部便衣隊30多人外出偵察國民黨毛炳文(國民黨第三十七軍軍長,防守隴西的國民黨軍隊最高長官)部隊的布防,當時,第七十三團二營四連的30多人協同前往。將至林家坪時,突然發現毛炳文部兩個團的兵力已從林家坪、四咀堡、斜坡里分三路向紅軍撲來,在三面受敵的緊急關頭,四連長急令部隊一邊阻擊,一邊撤退,當退至曹家峴時,便衣隊進入破山堡準備防守。

四連邊打邊退,人員犧牲過半,余者多已受傷,而國民黨軍隊一部繼續追擊,一部將山堡團團包圍,雙方戰鬥激烈。待七十三團聞訊趕來增援並擊退國民黨軍隊時,四連僅剩10餘人,而且均負重傷,便衣隊30多人全部犧牲!有些身受重傷的紅軍戰士流落在附近,已故的張福祥就是其中一個。

張福祥生前告訴長子張興明:「1936年10月8日拂曉,敵軍兩個團外加地方武裝數千人兵力,乘夜色兵分三路,企圖一舉端掉駐漆麻里的紅九軍二十五師師部。所幸被我偵察隊發現,打亂了敵人的計劃,使敵人的陰謀徹底失敗」。

面對幾十倍於己的兇惡敵人,在明知身陷絕境、生還無望的情況下,紅軍偵察部隊70人英勇戰鬥,避免了更多的流血犧牲。就是這個普通的山堡,見證了86年前發生的一場激戰。2011年6月,曹家峴戰鬥遺址被中共隴西縣委命名為全縣第一批黨史教育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青山有幸埋忠骨,偉大精神勵後人。」

林家坪——種養結合,奔上振興大道

以「富民興村」為目標,立足自身產業發展實際,林家坪村始終把畜牧業作為促農增收的支柱產業,持續發展壯大肉牛養殖業,目前,戶均存欄西門塔爾母牛5頭以上,走進圈舍,衛生乾淨無糞便味,一眼過去,牛體健壯且毛色光亮。

為全力保障肉牛產業可持續發展,林家坪村着力在動員農戶種植飼草、服務群眾飼草加工上求突破。以撂荒地整治為舉措,由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種植飼草玉米100畝,以低於市場價為養殖大戶提供飼草原料,併購置飼草打捆機1台,以低於市場價為養殖戶提供飼草加工服務,年製作青貯飼料超過1000噸,顯著降低了群眾養殖成本,提高了飼草品質和養殖效益。

科學養殖,技術先行。林家坪村組織獸醫專業技術員、鄉賢能人、養牛大戶不定期的在田間地頭、圈舍現場對養殖技術進行指導,重點對飼草料種植和加工調製、日常飼養管理、疫病防治方面的知識進行培訓交流,顯著提升了養殖水平,現在,戶均種植飼用玉米10畝以上,肉牛養殖成為該村農民主要收入來源。2022年投入資金300萬元打造林家坪肉牛養殖示範村庭院經濟,實現了小群體、大規模、高效益,帶領群眾走上了以庭院養牛為主業的致富增收路和產業振興路。[1]

作者簡介

馮尕過,網名歡樂一家,甘肅隴西人,定西市作家協會會員,現供職於隴西縣檔案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