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我家兩次建新房(蕭啟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我家兩次建新房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我家兩次建新房》中國當代作家蕭啟權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我家兩次建新房

「衣食住行"是衡量在農村貧富程度的重要標準。有房則安,有食則樂,有衣則美,有車則便。生活城市農村的當代人都知道,安居是最重要的。蓋房、買房,是人生奮鬥最重要的一步。居無房,找媳婦都難。

我家笫一次建房,是一九六二年的十一月份。那時我只有六歲,身高也只有一米左右。我父母當年也只有二十七八歲,正是年青力壯的時候。房子建起之前,我們一家八個人,與近親的幾個叔祖父們擠在一幢四合院的天井屋裡。房子雖大,三家共有二十五人,就根本不夠住了。我家八人僅有大小房屋和廚房共三間,人平不足七平方米。父母看到擠在一起實在太窄了,就與我祖父商量着另建新房。 於是,從一九六0年起,就開始籌備建房所需要的物資了。


建房可不是說建就建那麼容易的事。古話說「砌屋造船,三年不眠」。可見窮家小戶建房要多麼操心勞碌。俗話說「鄉下建房,要有三堆」。即:一堆磚(建牆體的土磚),一堆石頭(建房砌基腳的石頭),一堆木料和燒制土瓦。僅有材料還不行,少不了要準備好付給石匠、木匠丶瓦匠「三匠」的工錢。為了完成這些物資籌備,父母們那數年幾乎是天天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地幹活。白天在集體勞動掙工分,早晚或在逢年過節休息,擠時間去準備土磚和木料,餵豬、種地,種菜,餵雞養鴨,一樣不敢耽誤。還要打短工,想方設法賺點準備做房屋的工錢。那時一個雞蛋、一塊辣豬肉,對我們家來說都是難得的營養珍品,除非過年才能嘗點滋味,平時連想也不敢想。要千方百計節儉下來,準備招待建房的藝人師傅們。

我那時還很小,但記得父母為建房,卯足了勁,多半是五更起、半夜睡。有時我睡到半夜醒來,母親還在昏暗的燈下補衣做鞋,父親還在挑土磚或搬運木料。就這樣長年累月地勞動,第一年準備了近三千塊土磚後,第二年準備了一百多根木料,第三年請石匠打好了一百多塊做屋的門坎、門柱、下基腳的石頭。三年以後這些東西籌備全,在一九六二年的十月份,才正式動工建房。

記得動工下基腳時,當地老瓦匠閆遵懷帶領着一班人來到我家,放了線便開始用土磚砌牆。砌牆需要用大量濕泥巴做粘合劑,父親把鍘好二三寸來長的稻草莖放進挑來的青色粘土裡,澆水合泥。先人工攪拌,再牽上牛,和牛一起用腳踩泥,直到把稻草節和泥土踩成均勻的稀泥為止。當時已經開始上凌結冰,父親也得一雙赤腳趕牛踩在刺骨的泥巴里,必須保證供上瓦匠砌牆和抹面的需要

母親則負責籌備一家人和建房工匠們每日四餐的飯菜。當師傅們休息或是吃飯的時候,還爬上牆頭,把堆在地上的土磚一塊一塊拉扯到要砌的牆頭上去,為瓦匠開工做好準備。不然,師傅就會喊「快扯磚來!」一塊土磚足有五六十斤重,母親1.5米左右的個子,站在四五米高丶寬30公分左右的牆體上,一把一把吃力地扯着繩索,似乎從來沒想過勞累和害怕,我心裡好佩服。

我那時儘管是個孩子,但也總想着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幫父母一把。譬如燒開水,摘洗蔬菜,端飯菜,洗碗筷,在地面上幫母親套土磚上的繩子。扯磚我力氣小幹不了,燒水一把銅水壺裝滿水也有二三十斤,我提不起來,於是在地面上拖着走。等房子做起,連銅壺的底也被我拖漏水了。

三個月後,在眾多鄉鄰的幫助下,一家人辛勤勞苦,一幢"明三暗五"的土磚磚瓦房拔地而起。我們終於搬了進去,住上了新房。一家老小好不快活。後來父親告訴我們:「建房前賣了一頭肉豬,加上賣雞鴨蛋和打工賣菜的錢,一共只有四十元。共吃了四百斤米,五十斤芝麻油。除欠了別人幾十個工外,、不欠外債」。

一九九四年我家第二次建房。那時,距笫一次建房時間已有三十二年。我已三十八歲,正在人生精力最旺盛之時。我不僅結了婚,成了家,而且也還有了娃。幾個弟弟也都娶妻生子了。一大家有了十一人,房子又住不下了。為了今後各自有一個更好的發展空間,必須要搬出一個小家,再建一幢新房,才能解決住房擁擠的問題。我作為長子,必須要犧牲一些個人利益,把上一輩留下的房產讓給弟兄們。於是,與妻子協商,經父母同意後,我們從一九九二年起,就開始準備建預製結構的水泥房所需的物資了。

那時做一幢預製結構的樓房,對我們來說,好像是最神聖丶最偉大的事業,似乎要從地面上要爬攀到天上去一般,多少帶有一點神話傳奇色彩。尤其是像我們這樣鄉下的普通人家,在沒有任何祖業家底厚實的基礎上,要完成這樣一個白手起家的"鴻圖大業」,是何等地艱難。我與愛人雖都在外面工作,一個在教育事業上工作,一個在集體企業當職工,但兩個人工資都不高。我四十五六元,妻子月薪只有三十六元。而且我們又有了孩子,必須負擔。還有老家裡的父母要照料,兄弟姊妹,親戚朋友之間的人情來往也需要錢來打點。為了工作和養家糊口,更沒有多餘錢來籌備。為此,我們要想準備建房,必須像父母當年那樣,走省吃儉用和自強不息的老路。於是,我和妻子開始了節衣縮食。一個月,除了積累一個人的工資作儲蓄建房資金外,另一個人的工資當作日常的開支費用。寧可少吃不添衣,也要把房子的鈔票要攢足。

為了實現做新樓房的「夢」,我們除了日常工作之外,就利用一切機會再尋找財源。我除了把學校教育工作做好之外,盡一切可能多帶課,既當領導,又帶班主任,力爭多拿一點薪金。休息的時候,除了協助愛人養豬,還做一些扎竹掃帚、打柴、挖藥材之類的事,積攢起來,拿街上賣。年節假日,還外出去打零工掙工錢。總之,想盡一切辦法在籌資。平時生活上的開支一減再減,恨不得一分錢分做兩半花。

經過差不多三年時間的充分準備,終於買下了五六萬塊的燒制紅磚,還有一百多條木材和一萬多的機瓦、一千多塊的貼牆白瓷磚。自巳動手,與建築工人們一起打下基腳。在父母支持下,一九九四年八月正式動工蓋預製結構的樓房。

至今記憶猶新的是,當年為了做起這個預製結構的樓房,我和妻子把幾萬塊紅磚運來先堆放好,兩人的雙手都打起了水泡,磨破了皮,流了血,最後結了厚厚的繭。在瓦工師傅蓋一二層預製水泥板的時候,我身負着近一百五六十斤的承重量,在高達五至九米、寬約二十公分的牆體上,一個人帶頭走在最前面。

為了幫我做房子,我的父母也沒閒着,當時一個六十歲,一個五十九歲,都盡力幫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當時路也沒有現在的好,七噸多一車水泥,根本運輸不到做房子的地基上來,只能拉到離建房還有二三百米遠的分鄉大街小石橋邊上。為了省工錢,父母二人用木槓子抬一包水泥,硬是把140多包的水泥搬運到建房工地上來。

更難忘的是,我白天參加建房,夜晚還要值班「守場」,和愛人在石頭上鋪一塊木板,墊上被單,睡在工地上。忘卻了周圍的黑夜籠罩,蚊蟲叮咬,就像牛郎和織女成婚後露宿在低矮的茅房那樣,聽蟋蟀低唱,抬頭看頭頂上的藍天,一顆一顆星星光芒閃爍。那時不管是勞動的苦累和辛酸,還是生活上遇到的重重困難和危機,對我們而言都不算什麼。唯一的願望就是一定要把樓房儘快建成做好。我們巳仿佛一看到所有的美好正向我們走來,再也不覺得苦和累了。

「有志者事竟成。」四個月之後,在眾人的大力幫扶下,一幢三層的小洋樓終於按我們預先設計的樣子終於屹立在人們的眼前。樓上樓下,美麗如畫;室內房外,磁磚綠瓦。寬敞的房間,明亮的窗戶,外帶走廊,顯示着現代住房的設計精巧、規範優雅。全家搬進新房,個個都紅光滿面,仿佛是早春二月綻放的桃花。儘管籌備建房一來,一家老小費盡心力,艱辛勞累,卻已忘得一乾二淨,唯有興奮和喜悅。特別是到大年三十,一大家人聚集在新屋團年,高興地喝着酒,吃着肉,慶祝新房的落成。我像當年父親建房後報告賬目一樣,公布這次建新房的投資,除了原先動工時準備好的鋼筋、水泥和其它原材料外,另付給工人師傅建房的勞動工資三萬二千八百四十八元。但是,生活費沒有計算在內。

新房建成又三十年了。我家樓房經過二次粉刷維修裝飾後,依然顯得華麗大氣。不僅獨家別院,亭台樓閣各具特色。大門前場地寬敞,欄杆挺立,而且還具有別墅風範。

這些年來,不僅是我家建了新房,所有的鄉鄰百姓也都建了新房,一幢比一幢更敞亮更豪華,越到後面設計越完美。真正實現了大詩人杜甫所期盼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我們走在新時代的發展之路上,為實現中華復興努力奮鬥,未來會越來越美好。我們都要特別地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珍惜幸福的來之不易![1]

作者簡介

蕭啟權,筆名蕭源,男,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分鄉鎮人,大學文化,生於1957年6月。曾從事中學語文教學四十年,現已退休,有多篇作品發表並在全國徵文比賽中獲得獎勵。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