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尺(付振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 |
《戒尺》是中國當代作家付振雙的散文。
作品欣賞
戒尺
戒尺,是舊時私塾先生對學生施行體罰所用的木板;也用於佛教「皈依、剃度、傳戒、說法」等場合。一般有一仰一俯兩塊組成,其材質多為硬木、竹、銅等。
許多戒尺上都刻了銘文,用以警戒。如有的刻「一正」,即警示要修身正心。有的刻「曾三顏四,禹寸陶分。」教人以古聖先賢為師,珍惜時間,學做聖賢;有的刻「寵為下」;「一片無情竹,不打書不讀。父母若愛子,請勿上私塾。」皆勸父母不可溺愛孩子;也有充滿溫情的告誡,如「願子孫勤讀,不用此木。」更多的是激勵奮進,積極向上。如安徽黟縣宏村南湖書院啟蒙閣的戒尺上就刻有:「光明而觀月窟,踴躍以超龍門。」充滿了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蒲松齡曾自刻一方戒尺,以明其志:「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道藏·天皇至道太清玉冊》中有《清規戒尺式》:「用木造闊一寸四分,厚四分,長三尺。」戒尺上有銘文曰:「法非此不行,禮非此不齊,德非此不修,人非此不恥。」意在告誡修行者尊法守禮,進德修善。
過去,大凡讀過私塾的人,無不對戒尺懷有敬畏之心。如魯迅在三味書屋讀書時,老師壽鏡吾就有戒尺,還有罰跪的規則,只是都不常用。向壽先生這樣開明的老師畢竟少一些,多數孩子都挨過戒尺的懲罰。如歷史學家顧頡剛,小時候上私塾,老師讓他背《詩經》,背不出來就得挨揍,用戒尺揍腦袋,他又驚又嚇,從此落下了結巴的病根。少年鄒韜奮在父親面前背「孟子見梁惠王」,桌上放着戒尺,一想不起來就要挨一下打,半本書背下來,「右手掌被打得發腫,有半寸高,偷向燈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滿肚子裝着已成熟的絲的蠶身一樣」,陪在一旁的母親還要哭着說「打得好」……
戒尺作為封建時代的一種教具,在督促孩子用功讀書,勤奮向上等方面曾發揮過積極的作用,但也在孩子心中留下了傷疤,雖早已退出歷史舞台,但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它依然存在人們的記憶里……
作者簡介
付振雙,必讀社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