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擬古九首》

作品名稱: 《擬古九首》

作 者: 陶淵明

創作年代: 魏晉

文學體裁: 詩詞

《擬古九首》是魏晉詩人陶淵明的作品。

目錄

詩詞原文

榮榮窗下蘭,密密堂前柳。 初與君別時,不謂行當久。 出門萬里客,中道逢嘉友。 未言心相醉,不在接杯酒。 蘭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負。 多謝諸少年,相知不忠厚。 意氣傾人命,離隔復何有?


辭家夙嚴駕,當往至無終。 問君今何行?非商復非戎。 聞有田子泰,節義為士雄。 斯人久已死,鄉里習其風。 生有高世名,既沒傳無窮。 不學狂馳子,直在百年中。


仲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 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 翩翩新來燕,雙雙入我廬。 先巢故尚在,相將還舊居。 自從分別來,門庭日荒蕪;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迢迢百尺樓,分明望四荒, 暮作歸雲宅,朝為飛鳥堂。 山河滿目中,平原獨茫茫。 古時功名士,慷慨爭此場。 一旦百歲後,相與還北邙。 松柏為人伐,高墳互低昂。 頹基無遺主,遊魂在何方! 榮華誠足貴,亦復可憐傷。


東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 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 辛勤無此比,常有好容顏。 我欲觀其人,晨去越河關。 青松夾路生,白雲宿檐端。 知我故來意,取琴為我彈。 上弦驚別鶴,下弦操孤鸞。 願留就君住,從令至歲寒。


蒼蒼谷中樹,冬夏常如茲; 年年見霜雪,誰謂不知時。 厭聞世上語,結友到臨淄。 稷下多談士,指彼決吾疑。 裝束既有日,已與家人辭。 行行停出門,還坐更自思。 不怨道里長,但畏人我欺。 萬一不合意,永為世笑嗤。 伊懷難具道,為君作此詩。


日暮天無雲,春風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達曙酣且歌。 歌竟長嘆息,持此感人多。 皎皎雲間月,灼灼葉中華。 豈無一時好,不久當如何。


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游。 誰言行游近?張掖至幽州。 飢食首陽薇,渴飲易水流。 不見相知人,惟見古時丘。 路邊兩高墳,伯牙與莊周。 此士難再得,吾行欲何求!


種桑長江邊,三年望當采。 枝條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葉自摧折,根株浮滄海。 春蠶既無食,寒衣欲誰待! 本不植高原,今日復何悔。

作者簡介

陶淵明(?-公元427年),字元亮,又名潛,世稱靖節先生,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東晉著名詩人、辭賦家、散文家,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江西首位文學巨匠。

其主要作品有《飲酒》《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五柳先生傳》等。陶淵明作品共傳世詩125首,文12篇,被後人編為《陶淵明集》。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淵明卒於潯陽。[1]。 。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陶淵明曾祖或為陶侃(尚存爭議,但二者的親緣關係是肯定的)。外祖父孟嘉,晉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過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說,或名岱或名茂),父親是個「寄跡風雲,寘茲慍喜」的人,具體事跡已不可考。有一庶妹,小陶淵明三歲,後嫁給程姓人家,故陶淵明詩文提及她時稱程氏妹。就其父尚有一妾看來,陶淵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壞。八歲時陶淵明父去世,家境逐漸沒落。十二歲庶母辭世,陶淵明後來作文章回憶這段往事時寫道:「慈妣早世,時尚孺嬰。我年二六,爾才九齡」(《祭程氏妹文》)。二十歲時家境尤其貧困,有詩可證:「弱年逢家乏」(《有會而作》)。

陶淵明「自幼修習儒家經典,愛閒靜,念善事,抱孤念,愛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榮木》序曰:「總角聞道」,《飲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他早年曾受過儒家教育,有過「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的志向;在那個老莊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薰陶,很早就喜歡自然:「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其一),又愛琴書:「少學琴書,偶愛閒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歡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意淺識罕,謂斯言可保」(《與子儼等疏》)。他的身上,同時具有道家和儒家兩種修養。

仕宦生涯

二十歲時,陶淵明開始了他的遊宦生涯,以謀生路。《飲酒》其十:「在昔曾遠遊,直至東海隅。道路迥且長,風波阻中途。此行誰使然?似為飢所驅。傾身營一飽,少許便有餘。恐此非名計,息駕歸閒居」即是回憶他的遊宦生涯。在此階段他為生活所迫出任的低級官吏詳情已不可考。在短暫的居家生活後,二十九歲時,他出任江州祭酒(此官職具體負責事務尚待考),不久便不堪吏職,辭官歸家。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辭卻了此事,依舊在家閒居。

隆安二年(公元398年),陶淵明加入桓玄幕。隆安四年初(公元400年)奉使入都,五月從都還家,於規林被大風所阻,有詩《庚子歲五月從都還阻風規林》,表達了他對歸家的渴望和對園林對舊居的懷念。一年後因母喪回潯陽居喪。三年丁憂期滿,淵明懷着「四十無聞,斯不足畏」的觀念再度出仕,出任鎮軍將軍劉裕參軍。此時他的心情是矛盾的,既想為官一展宏圖,可在出仕後卻仍然眷念田園,「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

義熙元年(公元405年)三月,陶淵明為建威將軍劉敬宣參軍,經錢溪使都,有《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詩云:「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眷彼品物存,義風都未隔」,「園田日夢想,安得久離析」,動盪於仕與耕之間已有十餘年,他已厭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

隱居生活

義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陶淵明最後一次出仕,為彭澤令。十一月,程氏妹卒於武昌,淵明作《歸去來兮辭》,解印辭官,正式開始了他的歸隱生活,直至生命結束。此時的陶淵明,政治態度入於明確的時期,思想上也入於成熟的時期。不同於之前的躬耕生活,這時的他是有意識的了:他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他以往的田園生活似乎是中小地主,此時卻是勞力出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於一般農民的生活。期間他創作了許多反映田園生活的詩文,如《歸園田居》五首、《雜詩》十二首。

義熙四年(公元408年)六月中,陶淵明家中火災,宅院盡毀,被迫遷居。

義熙十一年(公元415年),朝廷詔征他為著作佐郎,陶淵明稱病沒有應徵。

義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王弘為江州刺史,約於此年或稍後一二年結交陶淵明,二人之間有軼事量革履、白衣送酒。

元嘉元年(公元424年),顏延之為始安太守,與陶淵明結交,有軼事顏公付酒錢。

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濟聽聞陶淵明之名,去看望他,贈以粱肉,並勸他出仕陶淵明卻拒絕了他,所贈粱肉也沒有收下。同年,陶淵明卒於潯陽。他去世以後,友人私諡為「靖節」,後世稱「陶靖節」。[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