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掌葉半夏

中文名稱:掌葉半夏

拉丁學名:Pinellia pedatisecta Schott

界屬:植物界、半夏屬

門綱:被子植物門、單子葉植物綱

目科:天南星目、天南星科

族種:天南星族、掌葉半夏種

性味歸經:味苦、辛,性溫

毒性:有毒

掌葉半夏中藥名。為天南星科植物掌葉半夏Penellia pedatisecta Schott的塊莖。具有燥濕化痰、祛風止痙、散結消腫的功效。主治頑痰咳嗽、風痰眩暈、中風痰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癲癇、驚風、破傷風。外用生品適以醋或酒調敷患處,用治癰腫、蛇蟲咬作傷。

目錄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塊莖近球形,類似半夏,但較大,徑約4cm。葉柄纖細柔弱,淡綠色,長45-65cm;

葉片掌狀分裂,小葉9-11片。肉穗花序頂生,花序柄與葉柄等長或稍長;佛焰苞淡綠色,披針形,下部筒狀,長圓形,先端銳尖,長8-14cm:

花單性,無花被,雌雄同株;雄花着生在花序上端,雄蕊密集成圓筒狀,長約6mm,有香蕉香氣;雌花着生在花序下部,貼生於苞片上,長約1.5cm;花序先端附屬物線狀,長約9cm,稍彎曲。

漿果卵圓形,綠色,長4-5mm,徑2-3mm,內含種子1粒。花期6-7月。[1]

植物種屬

天南星科植物掌葉半夏。

分布區域

分布河北長江流域及西南各地。

生長環境

野生于山坡、田野陰濕處。

醫藥價值

一、

功能

燥濕化痰、祛風止痙、散結消腫。

主治

頑痰咳嗽、風痰眩暈、中風痰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癲癇、驚風、破傷風。外用生品適以醋或酒調敷患處,用治癰腫、蛇蟲咬作傷。

用法用量

一般炮製後用,用量3-9g,煎湯內服。

採收加工

秋季採挖,除去葉及鬚根,刮外皮,個大者切片,曬乾或烘乾。常曬至半干用硫黃熏,白天曬,晚上熏,直至全乾。

藥材性狀

扁平球形,扁平而不規則,由主塊莖及多個附着的小塊莖組成,類如虎類腳掌(故名虎掌),高1-1.2cm,直徑1.5-5cm。表面淡黃色至淡棕色,每一塊莖中心均有一莖痕,周圍有麻點狀鬚根痕。質堅硬,斷面白色,粉性。氣微辛,味麻舌刺喉。[2]

二、

【出處】《南京民間藥草

【拼音名】Zhǎnɡ Yè Bàn Xià

【別名】獨腳蓮、獨角蓮(《南京民間藥草》)。

【來源】為天南星科植物掌葉半夏的塊莖。6~7月挖取塊莖,洗淨泥土,除去鬚根,放入筐內,浸於水中,攪拌搓去外皮後,曬乾或烘乾,干後再用硫黃熏之,使顏色變白。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塊莖近球形,類似半夏,但較大,徑約4厘米。葉柄纖細柔弱,淡綠色,長45~65厘米;葉片掌狀分裂,小葉9~11片。肉穗花序頂生,花序柄與葉柄等長或稍長;佛焰苞淡綠色,披針形,下部筒狀,長圓形,先端銳尖,長8~14厘米:花單性,無花被,雌雄同株;雄花着生在花序上端,雄蕊密集成圓筒狀,長約6毫米,有香蕉香氣;雌花着生在花序下部,貼生於苞片上,長約1.5厘米;花序先端附屬物線狀,長約9厘米,稍彎曲。漿果卵圓形,綠色,長4~5毫米,徑2~3毫米,內含種子1粒。花期6~7月。

【生境分布】野生于山坡、田野陰濕處。分布河北和長江流域及西南各地。

【性狀】塊莖近球形,直徑3~4厘米,外皮粗糙,褐色,有時尚留有已枯葉柄的基部。剝去外皮為類白色而呈粉狀,上部散有細凹點,與半夏在外形上很難區別,但一般形體比較大。

本品在江蘇河北河南山西等地作半夏使用。兩者的區別,詳"半夏"條。

【性味】《廣西中藥志》:"味辛,性平,有毒。"

【功能主治】

①《南京民間藥草》:"治腫毒。"

②《廣西中藥志》:"治毒蛇咬傷及無名腫毒。"

【用法用量】外用:搗敷或研末調敷。

【摘錄】《中藥大辭典[3]

參考資料

  1. 掌葉半夏,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掌葉半夏,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3. 掌葉半夏,中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