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順神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撫順神社 |
---|
|
撫順神社是一座於清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期間存在於中國撫順滿鐵附屬地的神社。主祭神為天照大神,配祀大國主神、金山比古命、金山比命。[1]
該神社位於撫順炭礦的日本員工住宅區域,僅供日本人參拜。神社建立於1909年,而在1926年時隨着日本員工住宅的搬遷而遷移社址。1950年代至1970年代由公安局作為拘留所使用,1980年代拆除。社址位於今撫順市新撫區迎賓四路2-6號附近。
背景
日本強占撫順煤礦
撫順煤礦位於中國奉天府奉天市以東30公里左右。礦區東西長17公里,南北長44公里,面積約6000萬平方米。開採形式兼有露天挖掘和礦井挖掘。
撫順煤礦的大規模開發始於1901年(光緒27年)。民族資本家王承堯組建華興利公司、翁壽組建撫順煤礦公司,在盛京將軍增祺的批准下對撫順煤礦分區開採。1903年(光緒29年),撫順煤礦公司被俄國資本控制。1905年(光緒31年)2月,俄軍在日俄戰爭中為了獲取供中東鐵路使用的煤炭而強占了華興利公司的煤礦,並在戰敗撤離時對撫順煤礦公司的設施進行了破壞;3月,日軍在戰勝俄軍後接收了當時不能產煤的撫順煤礦公司,又在4月強占了中國資本的華興利公司。日軍在1907年(光緒33年)將撫順煤礦轉交給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滿鐵),納入滿鐵附屬地管理。
撫順煤礦不屬於俄國在中國東北地區南部的鐵道利益,日本並無理由獲取,清政府試圖通過外交手段收回但未獲成功,最終在1911年(宣統3年)簽訂《撫順煙臺煤礦細則》,承認日本對撫順煤礦的占有。
撫順滿鐵附屬地
在滿鐵起初獲得撫順煤礦時,日本人與當地人雜居於渾河南岸的千金寨,1907年時撫順的日本居民有300餘人。滿鐵在千金寨附近購入了約80萬公頃的土地,自1908年(光緒34年)起進行了各種基礎設施的建設,包括道路、電氣、煤氣、上下水等和職工宿舍、起行政作用的炭礦事務所和車站、學校、醫院、公會堂等設施。1910年代後期,千金寨已有人口約2萬4千人。
1910年代,滿鐵在千金寨地下發現了可露天開採的煤礦,決定毀棄千金寨的日本居住區,在附近重新規劃建設撫順滿鐵附屬地的新市街。滿鐵在1919年(民國8年)制定了新的市街規劃,渾河南岸鄰近處購買了86萬公頃的土地,建設新市區。新的滿鐵職工住宅區位於新市區東部的、日本人命名為永安台的山丘;一般市民居住區、工、商業用地位於新市區西部;兩者之間為自撫順站向南延伸的中央大街,政府、公共事業的設施集中於此。1924年(民國13年)起,滿鐵職員開始向永安台遷移,至1928年(民國17年)遷移完成,不過少數日本人仍居住在千金寨。千金寨地區的商業街則直至日本戰敗仍留存。
沿革
千金寨櫻丘時期
撫順神社最初的建設始於1909年(宣統元年)2月,社址在千金寨附近的千金山麓、日本人稱為櫻丘的山丘。同年冬,本殿、玉垣、鳥居等竣工。1910年(宣統2年)1月,舉行遷座祭。各社殿全部為木結構、神明造。滿鐵將近鄰的炭礦長的社宅挪用為社務所。
1918年(民國7年),因各社殿基部腐朽,進行修繕,同時將社殿向後方移動約90米,以擴大神社境界。
永安台南公園時期
1926年(民國15年),因為千金寨一帶將作為露天煤礦進行開發,撫順神社開始遷址。新址在撫順滿鐵附屬地南公園內的丘陵。新社址於同年5月動工,10月舉行了遷座祭。社務所則在4月動工,10月完工。櫻丘的三座社殿全部移築至此。
1928年,為紀念昭和天皇即位典禮,修築了新的拜殿和幣殿,7月開工,11月完工。改建後拜殿、幣殿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原拜殿、幣殿遷移位置後作為祭器庫使用。1930年,從伊勢神宮獲得替換下來的木材,1931年,又從伊勢神宮獲得5件神寶。
1933年(大同2年),因木結構的本殿多處腐朽,進行改建。1933年7月開工,1934年5月完工,6月舉行了遷座祭。1933年新築倉庫一棟。
1935年(康德2年),為紀念神社建立25周年,翻修了參道和相撲場,進行了植樹,並對神饌所、社宅擴建。1937年(康德4年),建設了遙拜所和國旗台,又將鄰接的公園的一部份土地劃入神社境內。1938年,二層的社務所完工。
神社關閉後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8月16日,撫順神社內舉行了終戰的奉告祭。8月27日,蘇軍進駐,9月7日,有數十名蘇軍士兵突然占領了社務所和社宅。9月10日,有千餘名民眾在中國共產黨的指揮下到撫順神社掠奪、破壞。此時神社的原神職人員的家產已僅餘鋪蓋之類。此後民眾再次前往破壞,將神體、神寶污損,此後只得毀棄了一部分。10月下旬,原神社人員被命令離開神社,於是將殘餘的神體移往撫順煤礦事務所。此後中國共產黨軍隊也進入撫順,蘇軍將煤礦、工廠、發電站設備拆卸並送往本國,原神社人員在11月25日離開煤礦事務所。神社人員(3個家庭)暫時在南台町的滿鐵社宅居住,11月28日在一家二層民宅的二樓暫時遷座。此後儘管日本已經戰敗,留在撫順的日本人仍然秘密地在此參拜。
1946年3月,國民黨軍隊進入撫順,並徵用神社所在民宅的一樓。原神社人員3個家庭17人居住在2樓,環境窘迫,再無餘力祭拜。7月,其中2個家庭返回日本,殘留的一位神職人員被要求撤離,將神體移往久保町的社宅,此後又因為國民黨軍隊駐紮,而在9月被命令撤離。殘留的神職人員在10月14日離開撫順,在此之前,將神體和其餘用品燒毀。
二戰結束後,儘管住房不足,神社原址曾被閒置數年。1950年左右,神社原址作為撫順公安局的辦公場所使用,兩、三年後,其內部也被做了改造,神社的一部分作為公安局的拘留所使用。拘留所當時別稱「大廟」,最多曾拘留約100人。
1978年、1979年左右公安局遷離此處,考慮到中日邦交的改善,有意見認為應當保存神社建築,但最終政府認為該神社象徵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是國恥的印記,不必保護。1980年代,神社遺存的建築物被拆除,公安局在原址修建建築,作為公安局的老幹部活動中心。
根據2006年的調查結果,在原址有石鳥居的一部分殘存,放置於俱樂部牆角下。也有混凝土鳥居的一部分殘存。有2個石燈籠的基座殘存。原來的參道石階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