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政府通信總部

政府通信總部
圖片來自easyatm

英國政府通信總部Government Communications Headquarters縮寫GCHQ)是一個情報機構和國家安全機關,向外交大臣負責,惟不隸屬於英國外交部。和英國安全局(MI5)、秘密情報局(MI6)一同受到Joint Intelligence Committee (United Kingdom)|聯合情報委員會(JIC)的領導。主要職責是向英國政府和英軍提供信號情報信息保障

政府通信總部的前身是建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政府密碼學校,於1946年進行改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學校遷入布萊切利園[1] ,進行對德國英格瑪機的破譯工作。2013年,美國國家安全局外判技術員愛德華·斯諾登披露,英國政府通信總部通過顳顬計劃收集英國境內所有的互聯網和電話數據。這引發了民眾對政府監控的擔憂。

目錄

歷史

政府密碼學校(GC&CS)

在一戰期間,英國陸軍英國皇家海軍各自擁有自己的信號情報部門。在1919年,由寇松侯爵為主席的內閣情報委員會建議和平年間的密碼破譯部門應當成立。結果是陸軍和海軍的信號情報部門合併成一個新的機構,被命名為政府密碼學校(Government Code and Cypher School, GC&CS)。這個新的機構在1919年11月1日正式宣告成立。

布置在遠東的外設機構於1935年在香港成立,1939年遷至新加坡。隨後因為日軍在馬來半島長驅直入,機構內的陸軍和空軍的破譯人員加入設置在印度德里的無線電試驗中心,海軍的人員則先在科倫坡落腳,後來遷至肯尼亞。

政府密碼學校在1946年的6月更名為「政府通信總部」,並沿用至今。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政府通信總部在1951年從Eastcote遷到切爾滕納姆的郊區。GCHQ一直保持低調,直到1983年潛入其中的克格勃特工被揭露,這引發了媒體對這個組織的關注。

二戰起,英美兩國的情報機構就開始共享情報。通過這個途徑,GCHQ和美國國家安全局分享並獲得情報。

2003年年末,GCHQ搬進了由Gensler事務所設計、Carillion建造的新總部大樓。新總部大樓為環形,所以被人們稱為「甜甜圈」("The Doughnut")。這座大樓的估計造價為3.37億英鎊,是歐洲第二大的政府部門的大樓。

GCHQ的雇員Katharine Gun於2003年向《觀察家報》泄漏了一份從美國國家安全局發給GCHQ,關於在入侵伊拉克議題的投票階段監聽聯合國代表的機密郵件。該雇員被解僱,並以違反公務人員保密法案被逮捕,最後檢方拒絕提供證據而撤訴。

愛德華·斯諾登泄漏給《衛報》的文件顯示,政府通信總部在2009年二十國集團倫敦峰會期間通過竊聽電話、電子郵件和計算機的方式監聽外國政要,甚至因為鍵盤監聽程序的植入,峰會結束後有些監聽行動依然在進行。

GCHQ還最早從2010年6月起開始擁有進入美國互聯網監控項目稜鏡計劃的權限,該計劃據稱可以進入谷歌、Facebook、微軟、蘋果、雅虎和Skype等九家全球頂級互聯網公司的系統。

2014年2月,《衛報》基於斯諾登文件披露,GCHQ不分青紅皂白地收集了全球範圍內180萬雅虎網絡攝像頭用戶的圖像。

羅伯特·漢尼根就任GCHQ的主任不久後在《金融時報》上撰文,為該機構的互聯網監視行動辯解。

國際合作

政府通信總部和全球多個情報機構有着雙邊或是多邊的合作關係。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通過UKUSA協定的機制,和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組建成情報共享的五眼聯盟

情報中心

組織結構

政府通信總部在其主任和一個由執行主任和非執行主任組成的理事會的領導下運作。

參考文獻

  1. 布萊切利園,tripadvisor